黃澤虹+彭曉華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急診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8例急診科患者, 隨機分為分析組及參照組, 各44例。分析組患者使用無縫隙護理模式, 參照組則使用常規護理模式,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情況。結果 兩組干預后SAS及SDS評分均優于干預前, 且干預后分析組SAS及SDS評分為(30.21±3.54)、(31.05±2.14)分優于參照組的(42.44±2.34)、(38.21±2.3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診科患者實用無縫隙護理, 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促使患者心理狀態實現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 無縫隙護理模式;急診科;護理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6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pplication effect by non-break nursing mod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alysi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nalysis group received non-break nursing mod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Comparison was made 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s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better SAS and SDS scores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while the analysis group had better SAS and SDS scores as (30.21±3.54) and (31.05±2.14) points than (42.44±2.34) and (38.21±2.30)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non-break nursing mod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accelerat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ir mental state.
【Key words】 Non-break nursing mode;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application
本次研究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其生存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有效的研究分析, 并制定了針對性強的無縫隙護理模式, 促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實現進一步提升, 取得了很滿意的研究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急診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64例, 女24例, 年齡最小22歲、最大30歲, 平均年齡(25.14±2.33)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分析組及參照組, 各44例。
1. 2 護理方法 參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模式, 在患者需要人員護理的時候就安排人員對其進行護理;分析組進行無縫隙護理模式, 具體如下:①開展無縫隙護理排班;②按照實際情況成立小組;③無縫隙的護理過程;④開展積極的心理輔導。急診患者到院治療, 首先評估患者實際病情, 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 檢查患者的各項指標, 告知無縫隙護理模式小組成員實際情況并且準備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工作, 患者病情穩定下來, 派遣專門的護理工作人員陪同患者, 對于患者術后的臨床癥狀進行留心觀察。在完成手術之后需要對患者進行悉心照料, 不斷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減輕患者的緊張感以及不安感, 降低患者疼痛感, 促使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都可以充分感受到醫院帶來的關懷, 緩和醫患關系。
1. 3 觀察指標 ①SDS評分[1]:該量表共計20題, 按照1 ~ 4級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 之后對評分進行總計, 嚴格按照滿分等于80分完成抑郁指數的換算。評分指數>0. 5為抑郁。②SAS評分[2]:同SDS計算方法。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干預后SAS及SDS評分均優于干預前, 且干預后分析組SAS及SDS評分分別為(30.21±3.54)、(31.05±2.14)分, 優于參照組的(42.44±2.34)、(38.21±2.3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無縫隙護理模式指嚴格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 有針對性的調整急診科護理人員的班表安排, 完成彈性工作模式的構建。在患者逐漸減少時, 給予護理人員適當的休息, 同時還要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連續的監測[3]。有針對性的組建無縫隙護理模式小組, 傳授患者相關的專業知識, 促使患者臨場的應變能力進一步強化, 同時促使護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緩和醫患關系。
綜上所述, 通過無縫式護理模式的有效使用, 可以促使醫患關系進一步緩和, 對急診科患者使用無縫隙護理, 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促使患者心理狀態實現進一步改善。隨著臨床使用, 無縫式護理模式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具有非常顯著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管穗麗, 謝鳳如, 譚杰. 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急診科護理中綜合應用. 臨床醫學工程, 2015, 22(3):363-364.
[2] 梁愛嬋. 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兒急診護理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學, 2014, 15(3):84-85.
[3] 曾亮芳. 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急診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4(13):1797-1798.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