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摘要】 目的 觀察無縫隙對接護理提升急性消化內鏡護理的效率。方法 72例行消化內鏡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和研究組(給予無縫對接護理), 各36例, 比較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 研究組護理前SAS評分為(49.69±5.25)分, SDS評分為(48.74±4.08)分;護理后分別為(25.12±3.90)、(23.68±3.70)分;對照組護理前SAS評分為(50.12±4.59), SDS評分為(49.23±5.55)分;護理后分別為(36.71±4.44)、(34.18±5.51)分;兩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前, 且研究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無縫隙對接護理有利于提高急性消化內鏡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切實提高護理服務治療, 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 無縫隙對接護理;消化內鏡;護理效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90
近年來, 消化內鏡在臨床消化系統疾病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 其對提高疾病治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但是, 由于患者病情各有不同, 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 這對消化內鏡治療效果非常不利。無縫隙護理是在傳統臨床護理基礎上發展和延伸的一種新型護理方法, 其具有完整性、連續性等優勢, 可進一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1]。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行消化內鏡治療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72例行消化內鏡治療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其中男38例, 女34例, 患者最小年齡28歲, 最大年齡70歲, 平均年齡(42.5±9.2)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36例。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遵醫囑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前, 必須充分分析患者病情, 將急性消化內鏡檢查期間需要配合的事項及術后各種不適癥狀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協助其選擇舒適體位, 密切監察生命體征變化, 若患者傾訴存在不適感, 要立即向醫生報告, 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1. 2. 2 研究組給予無縫對接護理, 主要護理措施:①術前指導:進行消化內鏡檢查前, 對患者既往病史、各項化驗結果及臨床體征及病情發展情況進行全面掌握;為避免檢查期間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需告訴患者禁止飲食、飲水;通過肢體接觸或語言安慰的方法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嚴格遵醫囑注射安定、阿托品等;②心理指導:大多數患者因為對內鏡治療了解有限, 再加上過度擔憂疾病發展及臨床不適感的影響, 導致恐懼不安、煩躁焦慮的負性情緒明顯。為避免不良心理影響手術正常進行, 護理人員必須準確評估每位患者的心理情況, 增強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給予其支持與鼓勵, 盡量消除其思想顧慮;通過邀請本院治療效果良好的病例現身說教,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積極主動配合的意識;③術中指導:按照消化內鏡檢查需要, 協助患者選擇左側臥位, 術中適當進行調整;以檢查結果為依據選取相應的導管, 一切操作按照無菌要求執行;術中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心電圖、病情變化等, 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救治措施;④術后指導:結束檢查后及時將患者送回病房休息, 進行尿常規檢查, 如果淀粉酶檢查結果正常, 可允許患者適當進食, 并由流質飲食逐漸向普食過渡。繼續對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引流情況等進行時刻觀察, 常規給予抗生素, 以免發生術后感染現象。
1. 3 觀察指標 采用SAS及SDS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定,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護理前SAS評分為(49.69±5.25)分, SDS評分為(48.74±4.08)分;護理后分別為(25.12±3.90)、(23.68±3.70)分;對照組護理前SAS評分為(50.12±4.59)分, SDS評分為(49.23±5.55)分;護理后分別為(36.71±4.44)、(34.18±5.51)分;兩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護理前, 且研究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消化內鏡技術已經在臨床各種消化道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 其對疾病診治和預后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 消化內鏡畢竟是一種帶有創傷性的臨床操作,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消極或排斥情緒, 從而影響手術正常進行。鑒于此, 必須高度重視消化內鏡臨床護理服務工作, 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4]。無縫隙對接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護理服務模式, 其通過采取術前指導、心理干預及術中、術后護理等一系列措施, 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 盡量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精神壓力和身心痛苦, 提高其積極主動配合意識和護理滿意度, 進而使護理質量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5, 6]。除此之外, 護理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 充實自己所學內容, 夯實基礎, 樹立全心全意服務于患者的宗旨, 不斷改進和完善無縫隙對接護理模式, 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 無縫隙對接護理有利于提高急性消化內鏡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切實提高護理服務治療, 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曉文, 林淑惠. 無縫隙對接護理提升急性消化內鏡護理效率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5, 23(11):187-189.
[2] 徐平, 洪靜芳. 表格式護理交接單在無縫隙對接護理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16):137-138.
[3] 石書珍, 張菊芳. 無縫隙護理在急診住院患者與病房交接中的應用.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6(2):294-295.
[4] 王玉娥, 牛立志, 鄒曉春, 等. 建立住院腫瘤患者全程“無縫隙對接”護理服務機制. 現代醫院, 2011, 11(12):106-108.
[5] 王曉璐. 無縫隙服務在接臺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醫藥前沿, 2016, 9(4):305-306.
[6] 劉金珍. 門診一站式服務無縫隙對接的護理體會.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12(5):2782-2783.
[收稿日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