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吉林·姜丹
?
佳餌有約
說說魚餌的那些事兒
文/圖 吉林·姜丹

春天又到了,野釣的旺季也隨之來臨。于是,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釣魚的圈子里,野釣的話題又熱絡起來。釣位的問題基本不是問題,就算你不會選釣位,憑記憶也能知道那些常去的水庫哪里出魚好;不過用餌可就是個問題了——張老三用啥餌釣的?李老四用的啥配方?王二麻子的最神秘,蔫蔫巴巴地弄了那么多叫人眼饞的大鯽魚,用的啥呢?等到這些謎題解開時,結果反倒糊涂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魚餌或配方,究竟哪一種或哪一款最好?把餌料開到啥狀態最理想?把這些復雜的問題疊加在一起,想想就暈了。
我的主張是:釣魚這件事越簡單越好。從釣組上說,能用一個太空豆時,我決不用倆;能用小豆時,決不用大的;能用自重更大、體積更小的金屬鉛皮座時,決不用塑料的;能用小8字環時,決不用中號的……為啥這么做?很簡單,減少釣組的阻力就是在提高釣組的隱蔽性,使魚更放松、更大膽地進食。尤其是春釣鯽魚時,這點更為重要。把這些細節處理好了,釣獲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用餌方面,我也是力求簡單,原因很簡單:現在我們所用的每一款商品餌,在設計的時候都必須達到獨立使用的標準(添加劑除外),也就是說,每一款魚餌中的成分都不單一,從物質的選用到比例都是經過全面的考量,營養性、適口性都力求最佳;再經過周密的施釣測試、計算和嚴格的把關,最終才得以定型。所以說,每一款魚餌都凝聚著研發者的大量心血,獨立使用絲毫沒有問題。但是從宏觀上來說,中國幅員遼闊,地理上有南北之分,氣候上也有冷暖差異,水域生態也千差萬別,這就會造成某款魚餌在某地、某時表現欠佳,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輕微調整一下它的成分結構或狀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愿意這么做,那么在林林總總的餌料市場上肯定能找到一款現成的、可以滿足成分、配比要求的餌料產品作替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餌料自身的狀態不適合自己的使用習慣或者不適合野釣的魚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只需添加一些狀態粉,調整一下狀態就可以了。有人將上述這兩種根據客觀需要調整餌料的方法叫“配方”,并且將其傳得神乎其神,尤其是一些“名人大師”的誤導,更對魚餌的復雜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釣魚人是一個喜歡學習的群體,他們通過網絡、雜志等渠道進行學習,最快的捷徑就是看“大師”們的講座和視頻,很有現場感。對于這些視頻上講的東西,我們最好把其中的某些細節畫個問號,比如用餌。
我發現幾乎所有關于用餌的視頻都會有相似的壯觀場面——花花綠綠的餌料袋堆滿鏡頭,然后大師開餌,說辭大致是這個套路:“這是某某餌,這種餌對付某某魚效果很好……”然后“嘩”地一下將一袋子倒到盆里,再拿起一袋:“因為氣溫比較低,魚的活性弱,某某餌能夠有效增加誘惑力……”隨后又往盆里倒半袋;接著再拿一袋:“某某餌增加適口性……”又是半袋;如此反復加了N種后,最后又加小藥,一份魚餌這才配完。接下來是窩料環節,過程如法炮制,就是把自己的某幾種窩料拿出來,繼續以充分的理由將它們搭配到一起,至此配餌的過程才算結束,其奢侈度仿佛不計成本一樣,讓工薪階層看著都心疼。從說辭上來說,視頻里的每一種餌料的添加都有著無懈可擊的理由,似乎缺一不可,讓人不禁對這種闊綽奢華的出手由衷贊嘆:“大師就是不同,考慮問題就是全面!”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些魚餌都是該“大師”的產品時,我想你就該懂了吧!

實際上,每一款商品餌都能獨立使用

有些時候,調整餌料的成分結構和狀態是必要的,但并沒有那么神乎其神
用餌時把兩種以上的餌料勾兌在一起,互相彌補、調整成分的不足,使其達到最佳的營養狀態,以更好地適應魚口,這樣的做法我非常贊同。不過,我想問問魚餌的研發者和制作商,你們需要把自己的N種產品摻到一起才能釣魚,不讓人心生疑問嗎?難道是因為你的產品獨立使用不好使,所以才需要臨場重新組合?既然各種餌料作用不同,為啥不在生產的過程就事先按比例搭配成一種產品,直接開袋即用豈不更方便、更有市場?你們生產的不是這樣的產品嗎?這些問題其實不用問,一袋魚餌多少錢?N袋魚餌又是多少錢?貓膩就在這里。現在問題的關鍵是這種貓膩有蔓延的趨勢——既然用這路子能夠促銷,一些魚餌經銷商干脆也效仿起來。
“老板,有某某魚餌嗎?”
“有啊,你來幾套?這魚餌成套用才好使。”魚餌成套賣?這詞兒聽著新鮮,沒錯,最近幾年剛出爐的。
“一袋賣不?”
“我們都成套賣。”
“一袋不賣?那我走了。”
“哎,別走,賣!賣啊!”西瓜沒撿到,芝麻更不能丟了,傻子才不賣。
不過,交錢的時候老板可能還會和你磨嘰幾句,無非就是給你灌輸“成套魚餌”的重要性,同樣是有理有據的。你若是反駁幾句,且說得有理,老板還會再加一句:“魚餌的廠家就這么說的。”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凈。魚餌廠也這么干了?這年頭咋都這么任性?
其實,這里面的內幕遠不止這些。還是關于“成套魚餌”的事——我有個朋友就是賣魚餌的,入行沒多久,業績卻很突出。他找到經銷商后從來不多廢話,直接讓老板找一些當地釣友現場驗證。這是他的策略——去水邊直接用成績說話可要比天花亂墜的推銷更有說服力,他就這么干;而且當地的水域,當地釣友更熟悉,外來人明顯處于劣勢,怎么看這都不是一場公平的競賽吧?等人叫齊了,到了水邊,他從車里把所謂的一套魚餌擺出來,然后當著大家的面,按照事先想好的說辭逐一配比,接下來一伸竿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候了,他常常能殺得當地釣友丟盔卸甲,用他的話說:“我的魚餌就這么霸道!”以劣勝強的事實在那擺著呢,由不得別人不信,于是他所推銷的魚餌就會在當地的圈子里迅速成名。銷量自然不成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經常斷貨,供不應求啊!
列位問了:“難道這魚餌真就這么神奇?”我說這世界上沒有任何魚餌能用神奇來形容,沒有任何一種魚餌能叫魚舍生忘死前赴后繼地瘋狂咬鉤。對了,我忘交代了,我這朋友以前是職業釣手,典型的技術派,小規模掐魚對他來說比吃餡餅還得心應手,隨便用個面包渣都不至于輸得很慘,何況他早已經把自己的餌料用得滾瓜爛熟、得心應手了。那么,這款餌料的真實效果怎么樣呢?平心而論,我的評價是,它和市面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魚餌一樣,僅僅是一般;單從效果上來看,它和其他餌料沒啥明顯不同,我用了兩年,有大出風頭一枝獨秀的時候,也有釣獲墊底兒的時候;唯一值得稱道的是,它的內在成分都是原生態的,感覺不出有化學添加劑,既不嗆鼻子也不燒手,對原生態環境下生長的魚類還是有效果的,我很在乎這點。
那么,這一套是如何組合的呢?真的是魚餌的成分決定的嗎?成分、狀態的互補確實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價格,嚴格來說是當地的消費能力。
一次他路過我市,我倆在一起喝酒,席間外地的一個剛剛和他取得聯系的經銷商和他通電話,談話的內容當然是關于魚餌銷售的。通話過程中,我的朋友很認真地問對方所在地的消費能力怎么樣,對方回答還不錯;我朋友又問:百八十塊錢的魚餌能被普遍接受嗎?回答是,只要餌料好使,這個價位沒問題。好,價位就這么定下來了:一套12袋,約100元。可據我所知,在我100公里之外的一座小城,一套魚餌是九袋、80多塊錢啊?他笑笑說我永遠當不了商人。那座小城的購買力不太好,就來個“精簡版”唄!我好像懂了,所謂的魚餌套餐的謊言不攻自破,它完全是商家促銷的噱頭,你的錢包才是他們的目的。

挑戰大水面,半穗青玉米就夠用了

用不同的魚餌、不同的竿長都能上魚,野生的魚對餌料沒那么挑剔
那么,一個新問題出現了:消費者在使用魚餌的過程中,若發現它沒有想象得那么理想,會不會放棄他的魚餌呢?他說沒關系,沒看見他全國各地腳不落地地跑嗎?有推銷,有售后,售后就是以交流使用心得為由在水邊現身說法,他講的是自己產品的使用心得,其實就是用餌之道,這里面大有學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個道理:用同樣的魚餌決不會有同樣的收獲一樣,有的人釣得多,有的人釣得少,如何使用魚餌是門技術活。有很多消費者能從他這里學到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他的消費群體還算穩定。作為商家的營銷手段,雖說開局不太光彩,可結尾做得還是負責任的。當他的消費者習慣了他的魚餌后,越用越順手,信心也就隨之而來了,因此也就不會輕易更換魚餌了。

有些釣友長時間不中魚便失去了信心,釣魚時就容易走神,進而把握不住原本就很少的信號,然后將空軍的原因歸咎于餌料

有些人和餌像配藥一樣復雜,實際上大可不必這樣
我剛說,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魚餌效果只能用一般來形容,在使用中都有過過五關的輝煌,也有過走麥城的尷尬,可以說是既好使又不好使,這是正常現象。影響野釣的因素有很多,天氣、水溫、風向、氣壓、水漲水落等都直接影響著最后的收獲,但是看老釣迷的釣箱,里面的幾種主打餌始終不變,為啥?用得久了就會順手,順手了就會有信心。釣魚用餌這件事,信心很重要。無論是單一用餌還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搭配多種魚餌使用,能否有好的效果,關鍵在于信心。我有一個特別迷信魚餌和配方的朋友,每年收秋時剩下的餌料至少都有半麻袋。他用餌為什么這么雜?因為他多疑不自信。有一次我倆結伴釣魚,選釣位的時候,有人給他指點某處說:“剛走的一伙人一宿下來都有幾十斤的收獲。”好吧,我倆坐到了那兒,結果很不幸,那天整個水庫全線滅火。野釣大水面出現這情況太正常不過了,可他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問題就出在魚餌上了,于是早早回家,一溜煙跑去了漁具店,像發現寶藏一樣買了十袋母豬乳,因為他釣魚時在身后發現了幾個母豬乳的空塑料袋,于是固執地認為就是因為自己的餌料里缺了母豬乳才導致空軍。第二周,我倆依然同行,我一晝夜釣獲4條鯉魚,總重約14斤,他基本空軍。好在我用的是青玉米粒,要不然他肯定又會習慣性地懷疑我的餌料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了。后來他又得出了一個新結論:人家的好魚餌里面摻的肯定不止母豬乳這一種,關鍵的成分咱還是不知道啊!”得了,母豬乳剩了8袋,以后沒機會用了。
野釣總會有人品爆發的時候,這哥兒們則總是把別人的成功(包括偶爾的成功)全部歸功于魚餌,熟識的他就會去找人家要配方,每次得到回答后都如獲至寶,立馬買齊如法炮制,可是哪種魚餌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呢?倆小時后,他就心里沒底兒了,開始嘟嘟囔囔地念叨:“餌料不對,給我的不是全部。肯定有關鍵的沒告訴我……”于是棄之不用,又把自己的全部餌料翻出來,一會兒用這個,一會兒用那個,幾個回合折騰下來,也該收竿回家了,于是又一堆餌料被扔在角落里了,如此下來,一個夏天攢了好多。
上面這個例子,歸根到底就是缺乏信心。哪種餌料都能上魚,只是他不能堅持使用。
和他相反,他有一個同事,我們也常在一起玩水庫,那哥兒們的餌料更簡單,就是玉米面加少許白面或拉絲粉,人家也沒少釣多少,而且還隔三岔五來一次大豐收。我就勸他和人家學學,他卻反問我:“釣一次鯽魚才4毛錢的成本,你信啊?他里面不知道摻啥東西了,問不出來白扯。”說實話,我真信。野釣除了春釣鯽魚上魚頻率很高之外,其他的時間段,尤其是釣密度較小的鯉魚,有的時候一天也就一兩口,上魚就在一瞬間,我們必須要穩住心神,一竿一竿地抽、誘、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開餌意味著持續地向釣點拋投餌料的過程被中斷,窩子就沒了誘惑力;換餌會導致味型改變,原本已經被誘來的魚會因為餌料的改變而溜走;缺乏信心會導致走神,影響穩定的拋投頻率。這樣做不僅耽誤大量的時間,而且極易錯失中魚的機會,除非你運氣好,可釣魚又不能靠運氣。

影響野釣的因素有很多,天氣、水溫、風向、氣壓、水漲水落等都直接影響著最后的收獲,餌料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餌料,越簡單越好
魚餌能否上魚和其自身的價錢沒關系,水下的魚更沒有這個智商去分辨。野生魚,尤其大水面的野生魚,食物匱乏,幾乎對所有能吃的東西都不會放過(但不排除魚種之間的食性差異,比如鯽魚、小魚最貪吃,鯉魚更喜歡原生態的)。去過吉林四平二龍山水庫釣魚的人都知道,到水庫的第一件事不是找釣位,而是找賣魚食的老孫頭,買幾個他做的窩窩頭,這魚就能釣了,否則很難有收獲,即便有也是小雜魚或魚苗。水庫的魚一般口都不滑,即使已經開放了一段時日,里面的魚也不會挑剔到哪去,便宜的餌料一樣能上魚,嫩玉米就是個例子,一樣很好使。關鍵是用的時候要有信心,只有有信心,才能坐得穩,技術的發揮才不走樣。他的那個同事就是這樣,因為有信心,用簡單的魚餌照樣能釣得喜氣洋洋、風生水起。我也曾用過他的玉米面,效果挺不錯的,不比商品餌差,關鍵點就是白面不要摻得太多,5分鐘內能自然溶解即可。
雖然我推崇魚餌簡單化,但有的時候適當調配還是有必要的。調配的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彌補成分的不足,比如發現腥香的餌料更好使,而自己手頭恰恰沒有,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調配了——一份香餌加入適量的動物蛋白添加劑,就基本滿足需求了;若魚口低迷,可加適量促攝劑;另一個目的就是調整狀態,加狀態粉即可,就這么簡單,沒必要搞得復雜化。復雜的配比往往給人配中藥似的感覺,即便拿中藥為例,也不是成分簡單的就不治病了。另外,餌料中的成分越多,其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小;配制餌料時,兩種成分相同或相似的餌料不要搭配到一起,此時1加1不等于2;再一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別輕易相信網上的配方,別看它們都冠以“百試不爽”等華麗的辭藻,其實沒幾個好使的。
釣魚是集線組上各零件的組合、用標調釣、抓口乃至個人的反應速度于一體的系統小工程,只有這個小工程的各個系統充分合理地協調起來,再加上老天爺給一個合適的天氣,才會有喜人的收獲,餌料的成分只是這些環節當中的一環,而非唯一,其他的細節同樣不容忽視。單從魚餌的角度來說,狀態有時更重要,不但能決定釣獲量還能決定上鉤的魚種,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就不多說了。

魚餌能否上魚,和它的價格沒關系

對自己的餌料要有信心,只有有信心,才能坐得穩,技術的發揮才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