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畫
(上思縣環境保護局 廣西防城港 535599)
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研究
黃梅畫
(上思縣環境保護局 廣西防城港 535599)
伴隨著我國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農村環境問題得到人們的重視,將農村環保戰略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由于農村環境本身具有隱藏性的特點,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改善農村的環境,還需要居民參與環境管理中來,實現對農村環境的管理。農民作為農村良好環境受益者的同時,也是環境的破壞者,通過讓公眾參與到農村環境管理的過程中,可以使農村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在農村環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研究過程還具有很多問題,本文筆者通過對農村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發現農村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采用合適的方案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讓公眾自發的投入到農村環境管理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建設。
農村環境;管理過程;公眾參與;信息公開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相應的環境問題逐漸展露出來,在農村環境上的表現尤其明顯。我國當前農村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由于村民不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和科學的技術條件,使農村環境和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植被破壞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和村民的生活質量。村民作為環境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環境的破壞者,農村環境與每個村民都有著很大關聯,在對農村環境管理過程中,需要民眾參與到其中,使我國的農村環境得到改善。
1.1 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的界定
公眾在參與環境保護事務的過程中,主要包括參與內容、參與方式、參與途徑和參與效果。公眾參與內容所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公眾,通過相應的途徑參與到保護環境活動中的過程。民眾通過相應的程序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在參與方式上分為預案參與、過程參與和末端參與,通過表1對這三種參與方式進行對比了解。

表1
參與方式中涉及到環境知情權、環境使用權、環境參與權、環境監督權、環境救濟權等。在參與途徑方面,主要包括立法聽政、媒體選區服務和利益集團等。在我國農村通常使用的參與方式為問卷調查式、村民討論式、信訪式和參與活動。在參與效果上,需要使政治發展具有民主化、增強村民的參政能力、提升政治素質、進而達到新農村的標準。
1.2 農村環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特點
農民對農村環境的保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亂打農藥亂施肥、焚燒秸稈、家畜糞便隨意堆積的現象,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在農村環境管理中,需要讓農民從被動保護環境,變為自發的去保護農村環境,由于農民普遍沒有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導致其目光短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甚至一些人會認為環境保護問題屬于政府,而與自身并沒有任何關聯,造成了農民不愿意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在農村中,信息獲取方式過于單一,農民不能對所處的環境進行相應的了解,不能對環境進行妥善的管理。
1.3 農村環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作用
在我國農村中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公眾參與的范圍越大,農村民主程度就越高。在農村環境管理之中需要廣大群眾的參與,才能對公共利益進行合理的分配。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研究對實現民主理念的作用表現為:有利于貫徹落實民生的理念、穩定維護公共秩序、有效的監督和行使公共權力。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有利于實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維護廣大人們群眾的利益,并且及時反饋生產中的狀況。通過政府管理和公眾參與的結合,呈現出一個穩定發展,人們安居樂業的新農村。農村環境管理過程中民眾的參與有利于環境權的貫徹落實,公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是農民行使環境使用權的一種方式,也是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請求權和參與權的保障。
2.1 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問題
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由于沒有給農村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在法律上也沒有明確的界定,對農村環境保護法的適用也是一種障礙,再加上對于公眾的概念不清晰,造成了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公眾是認為具有相同的利益和興趣特征的群體,在社會學和政治學上被頻繁使用,但是對于公眾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阻礙了公眾參與農村環境的保護。環境權作為保護環境的基本權利,只有在具有明確規定后,才能提供相應的權利支撐,但是在我國,沒有對環境權具有明確的界定,導致民眾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權利喪失。
2.2 公眾參與過程中的問題
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之中,主要將保護環境的人力物力放在生產的末端上,忽視對過程中控制,使生產管理過程中的生產和環境分庭而立。只有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才進行檢舉,得到少量賠償之后不了了之,不能達到環境保護的效果。
2.3 民間團體發展的障礙
民間團體在服務社會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幫助農民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訴訟渠道。但是在政府包攬了公共事務的前提下,民間團體在發展道路上存在著障礙,導致了信息量獲取渠道單一、團體規模有限、資金不足等問題。我國的民間環保團體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行解決。
3.1 環境思想落后
我國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在環境方面忽視了農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國環境法中把環境的保護權作為根本職責所在,過多的強調公民需要盡到保護環境的義務,卻忽略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在農村中不具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導致法律制度不健全,沒有良好的立法環境,公民缺少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3.2 淡薄的環境保護意識
農民在農村環境保護中具有雙重性的地位,主要表現在教育水平上所具有的弱勢地位。在耕種的過程中,想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盲目的使用化肥、地膜和農藥,使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對農畜糞便和秸稈的處理上,不能使用科學的方法,盲目的對秸稈進行焚燒,在污染環境的同時造成了能源的浪費;對農畜產生的糞便進行隨意囤積,造成空氣環境的污染,是保護環境意識不足的體現。
3.3 環境管理體制不完善
在環境管理體制中存在很多問題,如信息的封閉性、沒有法律保護程序、缺少法律救濟途徑等。如果沒有公開的信息,很難為農民提供詳細的環境信息,導致環境問題越發嚴重,使農民喪失了對環境的知情權;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的保證下,無法對公眾參與的時間、方式、救濟、效率、范圍等進行有效的規定;而沒有法律救濟途徑,給不法企業提供了機會,在我國沒有對環境公益條款進行法定化,使農民在環境權受到侵害時難以采取法律措施進行有效的解決。
4.1 完善法律制度
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需要確立環境權的法律地位,通過憲法對環境權進行明確的定義,使環境權轉變成法定權利,進而才能確定環境權的地位。通過立法確定公眾環境權,可以改變民眾的參與模式,在發生侵權行為后能夠從司法機構中獲得救濟。改變慣有的輕農村重城市的建設態度,提高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消除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加強司法部門與執法部門之間的配合,構建權利義務為一體的農村環境系統結構模式。完善公眾參與的制度,保證其規定性,使用法律明確其執行方式。從政府義務上進行考慮,明確政府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民政策扶持的義務,將信息進行公開化,避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發生。
4.2 提高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
加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實現農民為環境管理的主體,培養農民的法律意識,采用合適的宣傳模式,使法律能在農村普及;編制地方教科書,改善農村教育水平低的現狀,將環境保護融入教學中,培養人們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強社會環保教育,實現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配合網絡、廣播等宣傳模式,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在村內設置獎懲機制,獎勵保護環境的先進個人,使村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并且處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達到讓其他村民引以為戒的目的。
4.3 完善環保組織建設
完善環保組織的建設,加強團體件的合作,通過互助互補,使農村環境保護中的參與形式單一、組織能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實現與社會群眾之間的溝通,配合民間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加強民間組織自身的綜合能力,構建科學化的環保組織。通過環保組織與政府進行良性的互動,形成社會力量,對農民的訴訟提供法律維護的良性政治參與。
在當前農村環境日漸嚴重的情況下,公民能夠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現了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通過對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研究,明確了在公眾參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使農村環境管理中公眾參與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為農村環境整體的提升作出貢獻。
[1]徐 成.淺談農村環境管理中的公眾參與[J].遼寧農業科學,2015(2):51~53.
[2]康瓊.農村環境管理與農民參與[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5):15~17.
[3]殷惠惠,趙磊,孔維瑋,等.影響農村公眾環保參與程度的主要因子辨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3):485~489.
D922.68
A
1004-7344(2016)18-0022-02
2016-5-28
黃梅畫(1984-),女,助理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環境管理、環境檢測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