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
怎樣才能弘揚傳統文化
陳傳席
怎樣弘揚傳統文化,是個大題目,而且各家有各家之說,此處暫置不論。但怎樣才能弘揚傳統文化,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就好辦了。
你天天喊要弘揚傳統文化,喉嚨喊破了,報紙載滿了,會議叫得震天響,結果沒有人聽;或者大家都聽了,但這耳聽,那耳扔,實際上對傳統文化看都不看一眼,你又能把他怎么樣?除非法律上規定,必須讀會四書五經,必須背會唐詩宋詞,否則就判刑,這當然行,但又不太文明,也不合情理。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弘揚傳統文化對一國人有利,關系他的前途、工作和晉升,那么,你不叫他學習傳統文化,不給他時間和機會,他也得擠時間、尋找機會學習傳統文化。
唐詩為什么忽然興盛起來?讀書人都能寫詩,連婦女、畫匠都會詩。并沒有人逼著他們學詩,但科舉考試要求必須會寫詩,你要考進士,必須學詩,詩寫得好才能考上進士,考上進士才能做官,士人的前途、地位都決定于詩,他自己就學了,不要你宣傳、鼓吹、動員,不要你強迫,他會自覺地學。
封建社會,凡讀書人字都寫得好,為什么?因為科舉考試,字不好不予錄取,字必須寫得好。不需要你動員他學字,他自己就學了。自己想學和你逼著他學,效果大不相同啊!
現在年輕學生都拼命學外語,為什么?考大學要考外語,考研究生要考外語,晉升職稱要考外語,他(她)不學,就沒有前途,他(她)必須學。差不多是全民學外語。
為什么報紙上天天鼓吹要學好傳統文化,社會上也反復強調弘揚傳統文化,還是沒有人學習傳統文化呢?因為和他的晉升、當官、考學、出國留學都無關,他為什么要學?你叫他學,他不學,你能把他怎么樣。他似通未通的外語能考過關,盡管也沒有用,但他有前途,他有工作,他有高工資。他傳統文化一竅不通,也沒關系,他照樣做官、升學,你說他應該怎么辦?

我們看報紙雜志上的各種宣傳,到處是錯誤、無知,但寫者錯而無知,讀者無知,錯者見錯,便不以為錯,無知見無知,便不以為無知。“肉食者鄙”。前時有人說對外語強調過分了,于是馬上降低外語要求,這絕對錯誤。外語要求不但不能降低,還必須提高。對外交流,不精通外語,怎么行?問題是有的行業外語并不重要,比如一個作家用中文寫作,晉升職稱不考傳統文化,而考外語。有一位作家為了晉升二級,12年不寫作,專攻外語,結果外語仍然不過關,小說也寫不成了,級別也沒有升上去。問題是即使他外語過關了,對他寫小說有用嗎?曹雪芹一句外語不懂,《紅樓夢》還可以吧,至今還沒有人能達到他的水平。但曹雪芹如果傳統文化底子不行,那就絕對寫不出那樣深度的小說。但曹雪芹如果花12年學外語,那么,世界文化史上這本著名的《紅樓夢》就沒有了,全世界各國的“紅學研究會”也就沒有了。
但如果考傳統文化,無論他考上考不上,只要他學習,他就修養提高,對他寫小說絕對大有好處。古代中國翻譯之祖是謝靈運,他把梵文佛經譯為中文,但他一個梵文也不認識。近代翻譯之祖是林琴南(紓),他翻譯了一百多部歐美小說,但他一生不識一個外文,一輩子不會講一句洋話。這兩個翻譯之祖不懂外文,卻精通自己的文字、文化。可是謝、林之時,中國通外語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成為翻譯之祖,也沒有一個人翻譯過一本外文著作。可見在中國,必須學好母語,必須學好自己的文化。
陳寅恪,有人說他精通幾十門外語(有人說他只略懂德語),但不管他懂多少國語言,似乎都沒有用上,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柳如是別傳》等著作都和外文完全無關,他即使一個外文不識,也照樣寫出來。陳寅恪的功底靠的是傳統文化。
但你要和外國人打交道,要學習外國的文化、科技,那就必須懂外語。現在的這種考試沒有用,必須精通才行,而且也必須首先精通本國的文化。
所以,外語該抓還得抓,但本國的傳統文化更要重視。晉升、考學、做官、當講師、當教授、當研究員,都必須考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及格,學升不了,官當不成,職稱不許晉升,那你放心吧,你不必提倡,他就自己學了。
作為一個中國人,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歷史、地理、哲學和文學呢?《老子》五千言,幾個小時就讀完了。《論語》一萬多字,一天工夫也就讀完了,就算想真正弄懂,連注釋一起讀,有中學生水平,一個星期也就行了。
我下鄉當知青時,遇到一件事,印象十分深。一個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人家看不起,都說他“白舍”(方言,意思是沒用、不行),而對一個只讀過三年私塾的老人十分佩服,一提起便說“那人家老私塾底子”。我想,人家接受現代化教育十七年,難道不如你只讀三年老私塾?結果我雙方都接觸一番,也認真交談很久,那讀十七年的大學生確實不及那學三年的私塾老人。我問后方知,老人少時三年學了《論語》《孟子》《詩經》等,也就是說四書五經基本沒問題,開口仍能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能用傳統的吟詩法吟詩,分出平仄,更寫得一手好字。我想想,四書五經、書法、吟詩,三年就夠了(智力太差的人也許會忘)。老人不懂外語,不懂幾何、現代數學,但會珠算,都實實在在地能用。春節時,他自撰對聯,雖然不十分高明,但仄起平收,也都很講究。而那位大學生,學了外語,本來就只能應付考試,后來又忘了;學了幾何、現代數學,也忘了,那時沒有計算器,他又不會珠算。他學得多,但都無用,他比老私塾們多知道一點魯迅、徐志摩,但在生活中也基本用不著。當地喪事,請他編一副挽聯,他束手無策,最后仍然去請那位只讀了三年私塾的老人。
當然,這是講傳統文化的作用,在中國,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你就不行。
再談書法和繪畫,中國傳統書畫每況愈下。畫畫人不會題詩,不會書法,中國畫如何能佳?畫畫人為什么不會詩,不會書法?因為學詩、學書法和他的前途無關。他首先要考上大學,而考美術專業,要素描,要色彩,他必須學素描、色彩,而素描、色彩是西畫的基礎,在西畫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畫,豈不南轅北轍?如果考中國畫專業,不考素描、色彩,改考格律詩、書法和臨摹,那么,你不叫他學舊詩、書法,他也必須學,因為和他的命運有關,這樣,中國的詩、書法也就自然弘揚了。又是“肉食者鄙”。他們看不到這一步。
要找一些有頭腦的學者(注意,必須是有頭腦的學者,冒牌的、迂腐的不行),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歷史、地理等,即經史子集中最基本的內容選編出來,規定學生們必須學習,考學、晉升、做官都必考:先考好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再考專業,而且考試外語60分為及格,考試傳統文化80分為及格,文科專業者90分為及格。當然,你是研究文史的,在此基礎上再考你的專業,那就要更精深。
傳統文化學好了,作用無窮,一國人的文化修養提高了,中國文化的水平高了,在世界上人家對我們中國人就會另眼看待。不但愛國的人多了,愛國的程度也會加深。這問題留待以后專文再談。

弘仁 黃山始信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