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叢林
神帖“微”言須擔責
◎田野叢林
如今,微信公眾號已成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快捷了解信息的同時,其海量信息也暗藏各種風險,一些公司、集體、個人因此遭受了損失,輿論環境也受到了破壞。
那么,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發表“神帖”給人造成損失,該擔何責?
顧欣妍是江西省銅鼓縣一名教師,業余時間,還兼任當地一家微信公眾號(簡稱銅鼓微信公眾號)的小編。這是一個認證企業賬號,賬號主體為當地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在顧欣妍精心運作下,該號在當地小有名氣。
2015年5月初,顧欣妍與網友互動,得知該縣溫泉鎮光明村馮承望家門前,每到夜晚就出現不明光。根據網友提供的信息,顧欣妍幾天后在公眾號發布了一則《傳說中的“鬼燈籠”驚現銅鼓縣光明村》,并配有圖片,將馮家具體位置用紅色線圈標記。
文章結尾表示:受村民委托,將和專業人士前去探究竟。也希望微友給出合理解釋。
當月13日,顧欣妍發布《再次探秘銅鼓光明村“鬼燈籠”,揭開“鬼燈籠”謎團》,其中有探秘視頻,指出“鬼燈籠”可能為磷火、電線短路、反射光、沼氣。文章結尾,依然請喜歡琢磨自然之謎的微友給出解釋。
微信擴散,引得該縣各村鎮、周邊縣市及外省的人前去獵奇探訪。期間,顧欣妍在微信上稱組團去看鬼燈籠,以致每晚,有大量群眾到馮家附近察看。一些人甚至擅自進入馮家,翻箱倒柜,探究“鬼火”成因,造成馮家財產損失。
前去圍觀的人群、車輛造成附近道路受阻,村民出行不便,大家正常的生活遭受嚴重影響。
事態發展,引起當地政府重視。5月28日,縣科技局邀來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專家,實地察看和試驗,確認“鬼燈籠”是光反射、折射出現的物理成像現象。《信息日報》、網易新聞、銅鼓電視臺等媒體對此做了報道。
6月2日和4日,銅鼓微信公眾號先后發布兩篇文章,揭示真相,還提到“希望微友們還光明村一個寧靜的夜晚,不要再去打擾村民的正常生活”。
馮承望、董淑穎是一對老實夫婦。2013年初,他們建成一幢新房,帶著兩個孩子,過得平靜、安穩。
可如今,“鬼火”傳聞引來大量探奇人員,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并導致兩個小孩不敢上學,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事情平息后,馮承望夫婦委托律師調查,得知這一切的發生,都源于顧欣妍的文章,便來到銅鼓縣人民法院,狀告顧欣妍、網絡公司和深圳騰訊公司。
馮承望夫婦訴稱:顧欣妍持續發布相關傳聞,使其公眾號點擊量短短幾天突破10040次。顧欣妍為提升微信平臺知名度,將正常的自然現象說成“鬼燈籠”,使用令人感到刺激、緊張的詞語,引來大量參觀人員,侵犯私人財產。同時,顧欣妍編造謠言,危言聳聽,給全家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理應承擔賠償責任。而網絡公司作為公眾號主體,未認真審核,就放任帶有迷信色彩的文章刊登,應當和顧欣妍承擔共同侵權責任。深圳騰訊公司作為網絡平臺的提供者,也應負有監管義務。
馮承望夫婦要求顧欣妍、網絡公司停止侵害,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損失1萬元,支付精神撫慰金5000元;要求騰訊公司提供該公眾號持有者的IP地址、全部注冊信息。同時要求判令顧欣妍、網絡公司、騰訊公司共同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公證費1000元及律師費4000元。

銅鼓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公眾號未經馮承望同意,將其房屋具體位置在文中標注,發布獵奇文章,請求網友參與解釋,引發大量群眾去察看,侵害了馮承望的民事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顧欣妍作為公眾號實際操作者、網絡公司作為公眾號的賬號主體,應承擔賠償責任,并向馮承望道歉。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酌定支持1000元。
騰訊公司已履行了法律義務,不承擔責任。
2016年1月6日,銅鼓法院做出一審判決:顧欣妍賠償馮承望、董淑穎各項損失共計5000元,網絡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網絡公司、顧欣妍在銅鼓微信公眾號上刊登不少于100字的道歉聲明。
【以案說法】
微信公眾號屬于自媒體。所謂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的單個人,傳遞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因為微信公眾號具有巨大的隱性商業價值,為提高點擊量、知名度,少數個人或企業會采取非正常手段。主要表現形式有:造謠傳謠,通過博眼球來“漲粉”;打著科學、養生的旗號博得訂閱量,推送偽科學,借機盈利;投機取巧,“傍”權威公眾號發布信息,損害他人良好形象;抄襲成風,對他人的原創文章肆意竊取……
因此,微信公眾號并不能成為言論的自由王國,所發帖子應當有度,否則,觸碰到法律底線,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
(文中人名系化名。)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