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穎 錢書銘 鮑曉地(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以社區互助機制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
張以穎 錢書銘 鮑曉地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在老齡化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衣食住行等物質層面的滿足,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有極大的需求。從互聯網的概念入手,通過社區家庭一體化將人群緊密聯系的方式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從而提出社區互助機制?;诖藱C制促進老年人和社區人群的交往,研究其解決精神需求的能力及反饋。
社區互助 老年群體 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包括情感需求、文娛需求、人際交往需求、教育需求、政治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通過調查,與住在養老院的老年人相比,住在社區中心有社會交流感的老年人精神狀態和行動能力更好。通過互聯網聯合社群與老年人進行互動交流,在促進社區一體化的同時解決老年人精神需求。本文將通過實地調研并建立模型探究老年人精神需求在社區互助機制下的滿足程度,并就如何將社區互助模式融入養老行業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老年人精神需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為弱化消極情緒感受,自主轉換為充實和尊嚴而產生的物質需求,較高的精神滿足度可以使得老年生活更加美滿。幾大精神需求中是有一定的層次關系的,從“差序格局”的角度來看,選取最強烈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娛樂需求和求知認同需求為主要研究對象。(1)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老年人最大的“軟肋”,老一輩的人們在年歲漸大之后更是將家庭看作全部的精神寄托(2)娛樂需求:老年人的休閑時間一般都在低層次不斷循環。(3)求知認同需求: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老年人只能用這些較為單一和傳統的方式接受和處理各種社會信息難免會造成各種信息的確實和不完備。
2.1社區家庭一體化構成社區互助
社區一直是多數老年人生活和養老的理想場所,將社區和家庭的概念聯合起來,通過積極組織社區老年群體活動帶動老人之間交流互動,將社區塑造成一個大家庭,實現社區和家庭的一體化。
2.2社區互助機制的應用
(1)老年互助型。在社區中設置老年互助型家庭組,組織幾位老人組成家庭,人員的配置參照每位老人的性格和年齡互補。(2)朝夕互助型。朝陽夕陽互助模式更多的嫁接于鄰里、親友之間。
3.1研究模型建立
老年人需求的滿足程度往往跟社區環境待遇和自身家庭經濟與健康狀態相關,而在社區內部通過社區互助機制的運用我們發現在互助活動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滿意度也和情感生活狀況、人際參與狀況、閑暇文娛狀況的參與程度息息相關,因此構造出老年人精神需求影響評價理論模型,如圖1。
在此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假設:
(1)社區互助機制對老年人情感生活滿足度作用最大;
(2)社區互助機制對老年人文娛生活滿足度作用最大;
(3)社區互助機制對老年人求知認同滿意度作用最大。
以88位社區老年人為主要樣本,通過口頭和走訪的形式就居住情況、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以及退休前職業進行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整個社區老齡人口偏年輕化,60~70歲占比50%,居住形式以獨居和配偶居住較多,占比75%,受教育程度偏高,初中及以上占比51%, 健康狀況一般,整體文化素質較高,老年人對于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較好。選取此小區為研究對象主要依據老年人的個人素質與精神需求是否旺盛為前提,相對年輕、健康、文化層次高的老年人在精神需求及活動參與度方面積極度較高,有利于驗證

表1 社區關系與情感需求滿意度

表2 社區參與度與文娛需求滿意度

表3 互助課堂參與度與認同需求滿意度
············
實驗假設。
3.2研究模型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文娛需求一般與健康狀況相關、求知認同需求一般與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相關、情感需求與居住形式相關。通過社區互助機制,我們收到一定數據反饋,通過社區互助機制,選取三個方向驗證,分別以2014年9-11月份數據和2015年4-6月份數據進行對比,如表一、二、三。
由SPSS計算數據,三份數據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40、0.969、0.931,均大于0.8且小于1,認為變量之間存在強正相關關系,認為社區關系的和諧改善了老年人情感需求的滿意度、社區活動增加了文娛需求滿意度、互助課堂參與度增加了自我認可滿意度,且社區活動對老年人文娛需求的改進和滿意度的提升方向上相關關系最強。
是否重視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是一個社會文化的體現也是國家精神理念進步的標志,建立能夠滿足老年人在內的整個社區文化的繁榮,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精神保護網和周到的養老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社區、家庭的多元化力量。老年人能在社區互助機制下充分發揮所長,只有滿足了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的提高其生活質量、完善其生命意義,從而促進個人家庭和集體社會的大和諧。
[1]程瀛.老年人與數字鴻溝:背景、現狀與影響[J].學術沙龍.
[2]周紹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會政策意義.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
[3]李倩.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分析.東方企業文化,2011.
張以穎,女,大學本科,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國際貿易專業;錢書銘,男,大學本科,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海運金融專業;鮑曉地,男,研究所,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