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論新疆哈密地區地質成礦及特征
■馮長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針對新疆哈密地區,在大量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敘述了該地區的區域地質特征、區域地質構造,比較系統地闡明了哈密地區的地質構造格局及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對各區帶的地質特征、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有助于為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新疆 哈密地區 地質 礦產
哈密地區為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工農業經濟帶,礦業以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鎳為主,是新疆最重要的經濟區。本區是新疆主要煤、鐵礦產區。80年代以來,在本區新發現的黃山、土屋-延東等超大型、大型銅、鎳礦床及吐-哈盆地的大量整裝油氣田,以及許多大型重要非金屬礦床,說明本區具雄厚的礦產資源潛力,已經成為新疆和我國的重要資源遠景區之一。
哈密地區整體呈東西寬、南北略窄的不規則四邊形,北臨西伯利亞板塊,南側延至塔里木盆地,跨越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板塊兩個地質構造單元。自元古代至新生代經歷了漫長而又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其構造運動以華力西期最為強烈,由于大洋板塊俯沖,大陸板塊碰撞及后碰撞走滑和伸展作用,相應產生了強烈的巖漿活動及火山噴發,為成礦提供了良好條件。哈密地區地層發育齊全,從太古宇至第四系都有出露,其中古生界分布最廣,構成本區地層的主體。晚石炭世之前,區內經歷了大陸形成、裂解、板塊活動等階段,沉積類型基本為海相沉積;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為陸內裂谷階段,沉積類型比較復雜,有邊緣海盆及殘余海槽環境形成的海相沉積,也有部分陸相沉積;中生代之后,本區主要為板內陸相沉積。

圖1 新疆哈密地區地質圖
哈密地區跨越天山南北,解放前就有許多中外地質學家區做過地質考查和研究工作,如俄國奧布魯切夫和尼古拉耶夫,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黃汲清、楊鐘健.。研究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前人從不同的思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也對本區大地構造分區及構造單元從不同的學術觀點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哈密地區主要位于天山東段,跨越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板塊兩個地質構造單元。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伯利亞板塊、準噶爾板塊和塔里木板塊三大板塊構造的接合部位。
根據新疆東北部布格重力異常圖,哈密地區北部重力場具有明顯的塊狀鑲嵌,與北西向條帶狀重力異常梯度帶相間出現的特點。區域重力異常主要由莫霍界面引起,據此計算的莫霍界面起伏變化較大。北天山幔坳區,深約53km。在各區之間有非常突出的布伽重力異常梯度帶,一般均為深大斷裂的反映??ɡ溊飬^域性深大斷裂的長期活動,及其附近地區各種巖漿巖的廣泛發育,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成礦條件??ɡ溊锔叽女惓钳B加在準噶爾北緣負磁異常帶中的強度不大的高磁異常,并對應在重力高異常邊緣,高磁異常區主要分布有火山巖和基性-超基性巖建造,具中強磁性,該建造中賦存有金、鉻鐵礦等礦產資源。
4.1礦產種類多,資源配套
通過對哈密地區地質礦產資料全面系統的綜合整理和分析研究,共發現各類礦產73種,其中金屬礦產20種,非金屬礦產53種,礦產地近680處,其中金屬礦383處,非金屬礦產297處。區內已發現的礦產地按礦種分類,其中能源礦產38處,黑色金屬礦產202處,有色金屬礦產124處,貴金屬礦產46處,稀有及稀土金屬8處,化工原料礦產82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42處;建材及其它非金屬106處;寶玉石礦產共32處。哈密地區不僅礦種多,而且資源配套,這在新疆甚至于全國也不多見,這為新疆和哈密建設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資源基礎。
4.2礦產資源分布特征
①哈密已探明鐵礦儲量3.8億噸,其中富礦約1/3,有雅滿蘇等一批富礦床,在全國少見。②有一些優質礦,如全國少有的焦煤、優質膨潤土、石材等;③有一些新疆特色的礦產,如吐-哈盆地鈉硝石、鉀硝石;哈密以奇石多馳名全國,如各種異形態的戈壁礫石、花紋美觀的化石和礦物奇石、風陵石等。哈密已發現有礦產地680處,其中重要礦床150處,分布于天山山系和山間盆地。盆地中盛產油氣、煤、鈾、鹽類、粘土類等礦產,山系中盛產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主要山間盆地有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淖毛湖盆地等。這些盆地中主要有油氣、煤、鈾、鹽類礦、粘土礦、膨潤土礦等。東天山以鐵、銅、鎳、金、銀、蛭石、磷礦、石材、白云巖、硅灰石等最為馳名。博格多及哈爾雷克以銅、鉻、釩、鈦、金、鎢、鉬、汞、明礬石等礦產馳名。
較系統收集了哈密地區的地質礦產資料,全面論述了哈密地區礦產資源的總貌,分析了本地區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論述了區內礦床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并論證了尋找大型-超大型的礦床類型,對今后勘查部署具有指導意義。依據成礦規律和成礦系列的指引作用,提出了哈密地區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和開發建議。
[1]陳世平.新疆哈密地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及評價研究 [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
[2]芮宗瑤,劉玉琳,王龍生等.新疆東天山斑巖銅礦帶及其大地構造格局.地質學報, 2002,76(1):83-93.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