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新疆地礦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淺述新疆巴斯克塔爾蘇一帶多金屬成礦分析及找礦方向
■葉婷
(新疆地礦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昌吉831100)
阿爾泰成礦帶為新疆顯著特征多金屬礦帶,巴斯克塔爾蘇多金屬礦帶屬該礦帶中巴里坤外圍,礦體互相疊加呈似層狀工作區屬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準噶爾-巴爾喀什微板塊,巴爾喀什-準噶爾-吐哈古陸。位于博格達晚古生代裂陷槽,東臨哈爾里克古生代巖漿弧帶,南連吐哈地塊。工作區在內的南部區域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北東東向,少量晚期小規模構造線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褶皺多被后期斷裂所切斷,斷裂、褶皺構造形成過程中,常伴隨有或強或弱的成礦作用,為導礦和容礦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與場所,在斷裂凸起部位、褶皺轉折端附近特別是斷裂交匯部位成礦條件有利。
巴斯克塔爾蘇 地質特征 找礦前景
工作區屬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準噶爾—巴爾喀什微板塊,巴爾喀什—準噶爾—吐哈古陸。位于博格達晚古生代裂陷槽,東臨哈爾里克古生代巖漿弧帶,南連吐哈地塊。區域地層以石炭系最發育,上中下統均有分布;泥盆系、二疊系和侏羅系亦有分布,低洼、溝谷中分布第四系。石炭系的火山巖的廣泛發育,顯示出具有較好尋找火山巖型礦床前景。區域構造較為發育,北部區域受卡拉麥里斷裂帶影響,構造線呈北西向,本次工作區在內的南部區域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北東東向,少量晚期小規模構造線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褶皺多被后期斷裂所切斷,斷裂、褶皺構造形成過程中,常伴隨有或強或弱的成礦作用,為導礦和容礦提供了良好的空間與場所,在斷裂凸起部位、褶皺轉折端附近特別是斷裂交匯部位成礦條件極為有利。區域上見有華力西中期巖漿巖侵入活動頻繁,從超基性巖到酸性巖均見出露,多為小規模的巖體或脈巖,多沿斷裂、小褶曲軸部侵入,脈巖展布方向與斷裂方向一致,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伴著巖漿活動有一系列成礦作用,區域上多種礦化與中基性侵入巖關系密切,在巖漿巖出露地段附近是較好的找礦場所。
2.1地層
區內地層以石炭系最發育,上中下統均見,在區內大面積分布;泥盆系地層在區內北東部見有少量分布,二疊系和侏羅系地層在南部近山前盆地少量分布,第四系分布于南部近山前盆地及山間低洼、溝谷中。區內發現的礦化線索多分布于石炭系地層中。主要包含中泥盆統大南湖組(D2d)、下石炭統奇爾古斯套群(C1q)、下石炭統雅滿蘇組(C1y)、中石炭統居里得能組(C2j)、上石炭統沙雷塞爾克組(C3s)、上石炭統楊布拉克組(C3y)、上石炭統沙瑪爾沙依組(C3sh)、上石炭統繆林托凱陶山組(C3m)。
2.2構造
工作區褶皺構造繁復,部分背斜規模較大,向東延到區外,上石炭統沙雷塞爾克組第一亞組構成核部,第二、第三亞組及上石炭統楊布拉克組構成翼部,軸向北東東,兩翼傾角30°~70°,北翼見一條北西向平移斷層,南翼被一條東西向斷層破壞,在核部有一條南北向平移斷層,次級小褶皺發育。另有向南西傾伏的背斜,軸向北北東,上石炭統沙雷塞爾克組第一亞組構成核部,上石炭統楊布拉克組構成翼部,北東被斷層切斷。東南翼傾角45°~75°,西北翼傾角25°~55°,南西傾伏端傾角25°。調查區內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以北東向為主體,沿斷層兩側地層走向相交并有寬度不等的破碎帶。斷裂與區內成礦關系較密切,同時控制著區內巖漿巖的產出和主要異常的分布。斷裂按其分布特征及走向分為二部分,一部分分布在工作區北西區,呈北北東(30°左右)走向;另一部分在工作區中部及以南部分,走向以北東東60°及近東西向為主。
2.3磁異常特征
根據單元素異常的空間分布和成因聯系,結合地層、構造展布特征,各主要元素異常組合可分為5大類。其中中異常帶沿NEE向斷裂帶展布,分布在北北東向構造帶北段及東西向構造帶西段,這2個地段都有大量的中基性侵入巖體(脈)出露,異常的總體特征是面積較小,含量較低。其參數如表1所示。

鎢錫鉬鉛鋅銀異常:各元素在本區內形成的異常規模較小、數量較少,異常一般面積較小,多數含量不高,元素組合較為單一,異常較集中地分布在NNE向構造帶和NEE向構造帶交接部位及北東角小紅柳峽背斜軸部一帶。在區內鉛鋅異常中已發現了一些鉛鋅礦化線索,鎢異常附近出露有與其成礦密切相關的輝綠巖體,這些異常在找礦過程中也需引起足夠重視。銅異常:主要分布在工作區北部的上石炭統楊布拉克組(C3y)地層和中石炭統居里得能組第二亞組(C2jb)地層的東、西段以及下石炭統奇爾古斯套群第一亞群(C1qa)地層中,中基性的安山巖、玄武巖決定了銅元素的高背景分布,而中基性的侵入巖體則控制了銅礦的產出。異常分布在北北東向構造帶北段及東西向構造帶西段,這2個地段都有大量的中基性侵入巖體(脈)出露,并且有眾多的銅礦點分布。異常的總體特征是面積較小,含量較低,元素組合主要是Ni、Cr、Co、Ti及Au,在已知銅礦(化)點上都有相應的銅異常出現。
區內脈巖較為發育,主要為基性的輝綠巖脈和少量輝長巖脈、中性的閃長巖脈及石英脈巖,次為酸性脈巖花崗斑巖脈等。一般為順層或斜交地層走向侵入,少數為垂直地層走向侵入。各類脈巖展布方向多與所處附近的斷裂構造一致,明顯受斷裂構造控制。脈巖寬幾米至幾十米,最寬可達百米;長一般為幾十米至百余米,最長可達數公里。巖漿巖與成礦作用極為密切,如西地和克里庫爾兩地的中溫熱液型銅礦與輝綠巖及閃長巖關系密切;該區北側鎢多金屬礦也與輝綠巖有密切關系;黃鐵礦的生成和基性及中性脈巖侵入活動密切相關,有的直接在巖脈中成礦。
[1]李羽峰.新疆巴斯克塔爾蘇一帶多金屬成礦帶分析 [J].西部探礦工程.2016 (01)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