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彤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與城市幸福感研究
--以杭州市為例
■何彤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本文通過對杭州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與杭州市市民幸福感進行研究,通過實證分析,探究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中的哪些因素與該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對比2010年--2015年杭州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評選中的城市幸福感得分與杭州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之間的相關性與差異性。從而構建杭州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評價體系,發現提高城市幸福感方面,當前我國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構建我國城市政府增強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優化路徑。同時,通過對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評估,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一種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從而成為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一種嘗試,填補有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公共服務能力 城市幸福感
城市幸福感既包含了人們的情緒反應,也包括人們對城市公共服務主體的滿意度的整體判斷。Diene(r2009)等學者認為,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定感、滿足感,以及外界人群對該城市的向往度、贊譽度。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1)情感平衡成分,情感平衡是指與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相比較。(2)認知成分,稱之為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的綜合判斷。
城市政府是與當地市民接觸最多,最能掌握當地市民需求的政府機構。一個城市的居民幸福感,與其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息息相關。公共服務能力指的是公共服務主體為生產和提供公共服務產品以滿足公共服務客體的公共服務需求而具備的技能、技術和技巧[2]。在進入經濟新常態的關鍵轉型時期,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條件下,要降低不必要的城市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促使政府科學合理的管制自己的行政活動,為市民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公共服務保障,促進城市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就必須優化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2.1因變量選擇
為了有效評價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研究結果盡可能具有科學性。本文引入新華社下屬的《瞭望東方周刊》所首創的中國城市幸福感評價體系作為研究對象。該評價體系在參考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多年來城市幸福調查研究的經驗,委托專業調查機構入戶進行公共調查。截至2012年12月,共采集2萬多個獨立入戶調查樣本,全國共3000多萬人次參與了報紙、網絡問卷調查。因此該評價體系具有較高的可行度以及科學研究價值。
2.2自變量選擇
根據本文研究的實際需要,筆者選取了為國內外學者所廣為認同的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公共服務對象人數等三個公共服務支出的主要產出,通過評價各影響因素的成本產出比,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公共服務支出、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單位財政收入公共服務支出等指標,以體現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從而來評價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3.1建立模型假設
假設Y為杭州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中的城市幸福感得分,C為常數項,β1、β2、β3分別為特定的待定回歸系數,X1、X2、X3分別單位GDP公共服務支出、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單位財政收入公共服務支出三個指標。進而可以確立基于面板數據的多元回歸模型1:
Y=C+β1X1+β2X2+β3X3(1)
3.2各變量的簡單相關分析

表1 Correlations

表2 輸入移去的變量b
從表1可以看出,城市幸福感得分Y與單位GDP公共服務支出X1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751,說明兩者之間具有比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城市幸福感得分Y與人均公共服務支出X2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897,說明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關系;城市幸福感得分Y與單位財政收入公共服務支出X3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378,屬于弱相關關系;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自變量與因變量并不一定顯著性相關。因此,有必要對變量進行篩選,以便進行下一步分析。
3.3篩選變量
為了對變量經行篩選,依據高斯—馬爾科夫定理,采用自后淘汰法,每次從方程中淘汰一個自變量,實現對自變量的逐步篩選。將相關數據(Y、X1、X2、X3)輸入SPSS軟件,采用進入水準PIN(0.05)、剔除水準POUT(0.10)對自變量進行篩選,結果見表2篩選結果顯示,輸入三個自變量后,采用自后淘汰法剔除了2個變量,最后篩選的結果剩下X2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兩個自變量。即模型2:
Y=C+β2X2(2)
3.4確定多元回歸模型

表3 非標準系數
根據上述步驟得到的變量,使用SPSS軟件的回歸分析功能,得出整理得到多元回歸方程:
Y=51.103+335.653 X2(3)

表4 杭州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相關數據
2011年,杭州市城市幸福感得分94.18分,相較于2010年增長了6.99,年增長率高達8.02%,是為2010年—2015年的最大增幅。考慮到杭州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評價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增、人口、財政收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增量均為2010年—2015年的最大增幅,相比之下,單位GDP的一般公共行政支出產出、單位財政收入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產出均為小幅降低,而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則為2010年—2015年的最大增幅。結合前述定量分析得出的城市幸福感評價模型,我們可以認為,在每個市民身上投入的公共服務大幅增加有力的促進了杭州市民幸福感的提升,而經濟增長、人口增多和財政收入的提升,則有效促進了杭州市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
2012年,杭州市城市幸福感得分94.44分,相較于2010年增長了0.26,年增長率為0.28%。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增加、財政收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相比較于2011年,均為小幅增長。相比之下,單位GDP的一般公共行政支出產出、單位財政收入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產出與2011年基本保持不變,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則增加了0.0043億元/人。結合前述定量分析得出的城市幸福感評價模型,我們可以認為,杭州市民幸福感的小幅提升是因為杭州市經濟、人口和財政收入的小幅提升,導致杭州市政府在公共服務上投入的小幅增加,最后帶來小幅的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增加,提升了市民幸福感。
2013年,杭州市城市幸福感得分94.25分,相較于2010年下降了1.19,即首次出現了下降。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財政收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相比較于2011年,也均為小幅增長,相比之下,單位GDP的一般公共行政支出產出與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則與2011年基本保持不變。結合前述定量分析得出的城市幸福感評價模型,我們可以認為,2013年杭州市民幸福感的提升是因為杭州市基于財政收入的公務服務利用率有了一定的提升,說明提高政府管理績效這一內部性因素對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也有重要影響。
2014年,杭州市城市幸福感得分94.44分,相較于2010年增長了0.26,年增長率為0.28%。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人口增加、財政收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均較前幾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相比之下,單位GDP的一般公共行政支出產出、單位財政收入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產出、人均公共服務支出均相較于前幾年基本保持不變。結合前述定量分析得出的城市幸福感評價模型,我們可以認為,在經濟、城市人口和財政收入的增加的情況下,政府若不提高公共服務上投的效率,則會使市民產生經濟發展與公共服務效用停滯這一落差,導致城市幸福感的降低。
綜合2010年——2015年的有關數據分析,筆者認為,杭州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評價指標的總體規律是:單位GDP的一般公共行政支出穩定緩慢的減少,人均公共服務能力支出小幅上升。而杭州市的城市幸福感則出現增加則愈來愈緩慢,乃至有所下降的問題。為了破解這一困境,結合上文結論,要大力提高杭州市的人均公共服務供給,而增加人均公共服務的途徑,則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城市人口以促進城市化從而促進財政收入增加。同時,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利用率。
5.1通過經濟政策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城市公共服務的增長,會為城市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提供了保障。因此,城市政府應通過經濟政策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通過差別化稅收制度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供給補償機制和公共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來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配合來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公共服務建設,實現公共服務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另外,加大公共服務投入的問時,必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才能把公共服務落到實處。
5.2提高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利用率
5.2.1公共服務供給的規范化、透明化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尚未完全協調推進。這一矛盾具體到公共服務領域,就是讓公共服務的各個主體存在了開展交換的動力和條件。因此,要必須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規范化、透明化。具體來說就要保證公共服務供給的公開性,這樣潛在行賄對象可能會對公共服務供給的邊界和限度有明確的認知和預期,從而保證其正當權益,促使其在行賄前進行理性決策。
5.2.2建立以社會評價為導向的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
由于政府行政成本是官員獲取腐敗的重要途徑,為了保證腐敗行為的隱蔽性,有腐敗行為的官員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的腐敗收益。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公共服務腐敗案件在案發前,上級組織部門對其會有較理想的考核評價結果。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現有的公共服務評價機制。筆者認為,為了抑制這種腐敗“技巧”,可以通過通過建立靈活的多主體參與的評估體系來參考公共服務評估體系的內容構成,而不是單方面由上級政府和本級政府的領導層來確定公共服務評估體系的內涵。為此,要創建社會評議管制的平臺,做實公眾評議流程。在公共服務績效評估中,要專門設立社會評價體系,并充分利用電子政務流程,讓相關行為主體可以便利地在網上對各單位的績效評估進行投票、發表意見、提出質疑。然后,以社會評估結果促行政問責、落實政府的責任。在這樣的評價考核機制鞭策下,公共服務機構及其官員也不太可能通過腐敗的手段來爭取好的政績評價和晉升機會。
[1]張再生,于鵬洲.城市建設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證研究 [J].社會科學,2015 (2):61-65
[2]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 [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3]閻坤,王進杰.公共支出理論前沿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K915[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