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航華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廣東清遠520110)
廣東省陽山縣深坑鉛鋅礦區土壤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方向
■陳航華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廣東清遠520110)
在當前地質找礦領域,由于地表找礦難度越來越大、地表基巖露頭又少、水系又不發育,運用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在尋找隱伏礦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深坑礦區位于廣東省陽山市陽山縣城280°方向,面積約10.94Km2。通過野外實際調研,基本查明了礦區及其外圍的地質特征。本文在全面收集區內已有的地質、礦產、化探異常資料基礎之上,并運用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工作,發現了四處綜合異常,尤其是ZS1極其顯著的綜合異常,為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依據。
陽山 鉛鋅多金屬 土壤地球化學 找礦
勘查區于連陽巖體北東,出露連陽巖體的燕山第四期巖體(γπ53(2))-青龍潭巖體北東部,呈舌狀向北沿婆皮坑背斜核部侵入。該期侵入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洷鄙阶中蜆嬙煳饕斫№敳课?,南嶺成礦帶連山-懷集鐵銅鉛鋅鉬金成礦亞帶北部,區域成礦條件優越,勘查區50%區域在廣東省陽山縣20萬礦調Ⅴ號遠景普查區內。
2.1樣品的采集和數據的處理
根據勘查區的地球化學景觀,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采用不規則網布置,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密度度為80個/Km2,均勻分布于整個勘查區。土壤樣品采集地表下B層或C層土壤,土壤成層不完善的地區,采集植物根以下的殘坡積土。樣品分析由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研究院測試中心完成,主要分析Au、Ag、As、Bi、Sn、Cu、Pb、Zn、W、Mo、Hg、Sb等十二種元素。關于地球化學背景值和異常下限的確定,傳統的方法為概率統計計算。
計算公式:Ca=X+(2~3)δ 式中:Ca—為異常下限值,X—為平均值,δ—為標準差
本勘查區背景、異常下限值如表1。

表1 深坑礦區土壤測量背景、異常下限值表
根據以上方法確定的異常背景Co和異常下限Ca,然后所有數據處理及圖件均用武漢中地《地理信息系統》(MAPGIS6.7)直接處理成圖.
2.2異常分類及異常評價
在進行化學異常圖編制的過程中,利用特定的軟件(如MAPGIS6.7)做出各元素的等值線圖。通過1:2.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并結合勘查區的地質構造特征、控礦因素以及野外工作所得,按照土壤異常分類標準,在勘查區圈定了四個綜合異常帶(圖1),分別為:石寨一帶ZS1綜合異常帶、深坑一帶ZS2綜合異常帶、物資局一帶ZS3綜合異常帶、大人坪一帶ZS4綜合異常帶。

(1)石寨一帶ZS1綜合異常位于勘查區東北部石寨鉛鋅礦點附近,總體呈北北東向面狀展布,面積約為1.58Km2。異常區內主要出露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灰巖部分灰巖大理巖化。異常區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主要為北北東向,為熱液活動提供有利通道。異常元素由中高低溫熱液元素組成,證明該地段的熱液活動強烈。
異常區內礦化蝕變較為普遍,但所發現的多個銅鉛鋅礦化體屬細脈狀熱液充填型,經工程驗證,厚度數厘米~數十厘米,連續性差,分布零散,規模極小。無疑異常與鉛鋅礦化有關,但本區出現高強度的W、Mo、Sn、Bi異常,表明深部還可能出現與巖漿有關的矽卡巖型的鎢鉛鋅礦體。該異常規模大,強度大,因而具有較大的巖漿熱液型鎢鉛鋅多金屬礦找礦前景。
(2)深坑一帶ZS2綜合異常位于勘查區西南部深坑一帶,總體呈北北東向條帶狀斷續展布,面積約為1.4Km2。異常區內主要出露石炭系下統測水組頁巖、白云巖與砂巖,以及石凳子組的灰巖與白云巖。在異常區西部F11斷層附近發現一條北北東向的硅化巖脈。區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主要為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熱液活動提供有利通道。異常元素主要由高低溫熱液元素組成。處于成礦有利地段,具有找W礦化體的前景。
(3)物資局一帶ZS3該綜合異常位于勘查區東部物資局一帶,總體呈北北東向條帶狀斷續展布,面積約為0.91Km2。異常區內主要出露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的灰巖與白云巖。區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主要為北北東向斷裂,熱液活動提供有利通道。異常元素主要有由中低溫熱液元素組成。處于成礦有利地段,具有找Ag、Pb、Au礦化體的前景。
(4)大人坪一帶ZS4綜合異常位于勘查區南部大人坪一帶,總體呈北北東向條帶狀斷續展布,面積約為0.84Km2。異常區內主要出露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的灰巖與白云巖。區內斷裂構造活動強烈,主要為北北東向斷裂,熱液活動提供有利通道。在F5斷層附近出露一條花崗斑巖脈。異常元素主要有由高低溫熱液元素組成。處于成礦有利地段,找礦前景需要進一步工作才能評價。
(1)各元素異常與石凳子組地層關系極為密切,絕大多數元素異常賦存于此地層中,且強度較其它地段高,反映此地層為本區最重要的含礦層位。
(2)各元素異常與斷裂有一定關系。絕大多數異常賦存在北北東向的斷裂發育地段中,斷裂發育地段,異常元素組合相對復雜,強度相對高。
(3)異常具有一定分帶性。在東北部石寨一帶地段,出現高強度的W、Mo、Sn、Bi、Pb、Zn、Ag、Cu、As、Sb、Au異常,從東往西南方向,到深坑一帶,先后出現Pb-Zn-Ag-Cu異常、Au-As異常、W-Mo-Sn-Bi異常。元素組合由高中低溫元素—中溫元素—低溫元素—高溫元素變化。
(4)根據異常套合情況,結合地質背景,工作區共圈定了4處綜合異常,通過對各綜合異常分析評價,劃分出甲類異常1處(ZS1綜合異常)和乙類異常3處(ZS2綜合異常、ZS3綜合異常、ZS4綜合異常)。
[1]羅先榮,文美蘭,歐陽菲,唐甲光.勘查地球化學.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
[2]陳國光,張 華,葉家瑜,張德存,陳德友等.地球化學普查規范(比例尺1:50000)(DZ/ T 0011-91)
[3]蔣志,統計地球化學及其應用.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
P632[文獻碼]B
1000-405X(2016)-7-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