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游記》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已經無數次被搬上銀幕。兩部以西游為題材的電影《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降魔篇》 在主題、人物、故事走向上相互關聯,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在海外上映,其傳播效果也大相徑庭。將兩部影片放在一起,對影片主題表達、角色塑造、風格特色等因素對比分析,對于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必有其意義所在。
[關鍵詞]《西游記》;價值觀;顛覆;重構
《西游記》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學經典,凝聚了宗教、文化、歷史、風物等民族文化的精華,它的海外傳播有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西游·降魔篇》同樣脫胎于西游故事,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向。在國內上映效果同樣火爆,而海外傳播效果卻大相徑庭。有關這兩個文本的研究對于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必有其意義所在。
一、顛覆與重構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西游·降魔篇》兩部影片都對原著的主題、人物、情節做了改動較大的二度創作,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對主題與人物做了全新的詮釋。經過不同團隊的藝術加工,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特色。
(一)傳統故事的現代詮釋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改編自《西游記》小說的前八回,①從玉帝與牛魔王大戰開篇,講述女媧補天的五色晶石跌落人間,化作石猴。石猴拜師,學得一身本領,得名孫悟空。孫悟空不諳世事,被牛魔王利用,大鬧天宮,牛魔王趁機打入神界。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煉成了火眼金睛,看到牛魔王的陰謀。但此時天庭已是斷壁殘垣,孫悟空無法彌補自己闖下的大禍,甘心情愿被佛祖壓在五指山下悔過,等待救贖。
從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在創作之初就做好了世界性傳播的準備,為了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同,不僅以西方人熟知的“Monkey King”(猴王)作為影片的英文名字,還對小說原有的背景、人物關系做了減法,弱化了原有的宗教色彩,借用了神界、魔界這樣好萊塢魔幻電影常出現的元素,按照類型片的劇作結構,將西方觀眾難懂的故事線索簡化為一目了然的正邪之戰——玉帝與牛魔王之爭,將孫悟空塑造成一個悲情的“超級英雄”,而“超級英雄”是典型的西方英雄,對于西方觀眾來說沒有認知障礙。
《西游·降魔篇》的故事則是玄奘作為驅魔人收服了魚妖(沙僧)、豬妖(八戒)、猴妖(悟空)三個兇殘的妖怪 ,并在這個過程中對佛法產生頓悟。有別于《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降魔篇》類型模糊,基調黑暗,將原著中一筆帶過的三個徒弟的潛史放大,并且大肆妖魔化。這與觀眾腦海中固有的西游故事相去甚遠,熟悉原著的中國觀眾尚且需要調動很多潛在的文化信息才能認知對位,對于本來就懵懂的西方觀眾來說就更加難以接受了。
(二)東方價值觀的重建與改寫
作為對古典作品的當代性解讀,這兩部影片所建構的價值觀反映著當代社會的倫理秩序。
像很多好萊塢電影一樣,《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講述了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有意地去除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題,淡化宗教色彩,更多地宣揚人性,將原本集體主義的價值精神變為個人英雄主義,將人們固有觀念中無拘無束、視道德規范為無物的孫悟空形象,變為悲情的陰謀犧牲者,將原來帶有更多意識形態意味的反叛主題,變成普適情感的成長主題。
為了便于更廣泛地傳播,影片不僅重建了《西游記》的世界觀:仙界、魔界、人界;也改寫了《西游記》的價值體系,將原本對權威和體制的反抗與蔑視,變為最基本的正邪、善惡之爭和對法制與秩序的維護。孫悟空大鬧天宮違反了正常的秩序(違法),盡管是被人利用并有所悔改,仍然得到了被壓在五指山下(監獄)的懲罰,符合正常的倫理、法制秩序。《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對于倫理秩序的重建和改寫,有意地迎合了西方特色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
盡管有評論者指出,“電影《大鬧天宮》在立意上是淺薄而俗套的,孫悟空從最初因盲目相信朋友和沖冠一怒為紅顏而大鬧天宮,到最后反思自己的沖動和魯莽,因而站到了大反派牛魔王的對立面,臨陣變節,反戈一擊,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拯救了玉皇大帝和天庭的蕓蕓眾仙,成為封建衛道士一類的人物,嚴重偏離了原著的思想主旨,降低了文本的精神格調,兼且低估了廣大觀眾的智商,顯得十分幼稚可笑”②。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相比一個有著佛教色彩的降魔故事,關于自由、成長、善惡、救贖等人類的普適價值觀更易于海外觀眾接受和傳播。
再看《西游·降魔篇》,玄奘作為驅魔人歷經萬難終于將三個妖魔收為徒弟。其過程充滿鮮血,三個妖怪對弱者施暴,結果被更強的暴力制服,如魚妖襲擊村民被段小姐降服,豬妖報復情侶被孫悟空制服。孫悟空的大鬧天宮雖只用對白一語帶過,但從其“手拿兩把西瓜刀,從南天門一直砍到蓬萊東路,來回砍了三天三夜,血流成河”所描述的兇殘程度,可見其與天庭積怨之深。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累積的怨念,讓他的妖氣和殘暴程度與日俱增。經過與驅魔人慘烈的打斗,孫悟空雖然妖法無邊,最終仍被如來神掌暴力鎮壓,被頓悟的玄奘所收服。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魚妖、豬妖、猴妖身體里的惡都來自于他人,被施加的惡越多,報復和反抗出來的惡就越大。即使最暴虐的妖魔也是被害者,而最弱勢的村民也可能是加害者。真實的人性沒有界限分明,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殘暴的妖魔也可能被兒歌呼喚出心底最善良單純的一面。
《西游·降魔篇》通篇貌似宣揚以暴制暴的倫理觀念,但其最終告訴我們的是,暴力征服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法,唯有收其魔性,喚其初心,納入體制,并為己所用,才是真正的征服。影片盡管表現形式極端暴力恐怖,但其目的是用極惡來反襯善良和童真,召喚人類內心潛在的善良,從而實現道德的重建。其所傳達的仍是對道德、勇敢、理想、犧牲等正面精神的肯定。影片結尾,如來佛祖出現的畫面,極力渲染宗教的神圣、力量,用佛教化的方式表達人性與魔性,大愛與小愛,重建對道德和人性的信任,恢復正常的倫理秩序。宣揚的是佛法無邊的宗教思想和善惡有報、因果循環的價值觀。玄奘降魔與頓悟的過程,表現了玄奘對信仰的堅定執著與救世情懷,也體現出周星馳在對體制反叛之后的歸順,對傳統倫理價值嘲諷與顛覆之后的回歸與頌揚。
影片盡管也借用了西方的“驅魔人”概念,但卻是徹頭徹尾的東方式因果故事,影片中對佛法的闡釋,佛教精神的演繹,對西方觀眾來說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讀解障礙。
(三)一個人物的正反兩面
《西游記》中紛繁的人物及背景在《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中被簡化為玉帝與牛魔王之戰。孫悟空性本善,對于死去的蝴蝶、生老病死的猴子猴孫帶有悲憫的情懷;孫悟空與小狐貍的情愫更像是自然界動物的惺惺相惜,天性和諧,純潔美好。同時他又是未經世事、率性頑皮的,正因為如此,才會被牛魔王利用,成為攻打仙界的秘密武器。這樣的設計給了孫悟空“大鬧天宮”一個人性化的動機,使原本空洞的反抗權威的形象變得更加真實和人性化。他成為陰謀的核心是被動和悲劇性的,但在反抗惡勢力的過程中,他主動跳進煉丹爐,則表現出英雄的一面。在得知自己的錯誤后,馬上補救等行為也表現出他心地純善的一面。盡管如此,因為他的猴性多于人性,隨心所欲,任性而為給天庭帶來的巨大破壞無法挽回,必然要接受反省和改造。可以說,該片的人物塑造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簡化與符號化,善惡分明,非白即黑。對大部分初次接觸西游題材的海外受眾來說更便于理解接受,對于《西游記》故事的海外傳播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而在《西游·降魔篇》中,人們喜聞樂見的“美猴王”孫悟空,被還原為個子小、妖氣大的“妖王之王”,代表佛的反面力量,丑陋、邪惡、嗜殺、暴虐,毫無道德感化的希望。也許這樣的形象更接近于原著中那個“沒收沒管”的吃人妖怪,但因為觀眾更熟知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段落,便自然回避了孫悟空的潛史。其他形象如沙僧——魚妖,八戒——豬妖,玄奘——驅魔人,也都與多年來大眾所接受的人物標簽相去甚遠。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中孫悟空成為被動的、被利用的對象這一改編相比,《西游·降魔篇》中孫悟空的妖魔化及其對體制的叛逆與皈依的過程,更具有現實意義。
《西游記》在中國有著非常堅實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國內的傳播不會因為過多的顛覆與改造而喪失觀眾,但想要在沒有相應文化背景與宗教信仰的西方世界分得一杯羹,卻非易事。
二、審美與審丑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延續了孫悟空廣為人知的天真爛漫、調皮率性、任性張揚的特質,無論是鬧東海龍宮還是鬧天宮,所強調的是他孩子般的叛逆性格。美猴王的稱謂也是強調了一個美字,是飽含著喜愛的稱謂,是對于他熱愛自由、勇于反抗精神的贊揚。對孫悟空妖性的表現非常克制,搶龍王的寶物、偷仙桃都是出于頑皮和天性未泯。
該片沒有讓人掩面的暴力鏡頭,沒有暴力的死亡過程,沒有對死亡的刻意渲染。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造型清晰,態度明確,影片整體風格遵循傳統的審美標準,易于觀眾接受。
盡管《西游·降魔篇》的整體風格依然延續了周星馳電影顛覆、解構和無厘頭的喜劇特征,但與其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影片大肆張揚暴力與丑陋,追求暴力與血腥的形式快感。如開篇短暫的平靜祥和被突如其來的暴力畫面打破,伴隨而來的是鮮血和死亡的慘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殘暴程度遞增,違背觀眾審美習慣的畫面時而出現:朱剛鬣家中遍布的死尸與烤爐內流油的尸體,孫悟空與驅魔人打斗中骨頭碎裂、皮肉撕扯等聲音上的暴力渲染都在向觀眾宣告,此西游已經不是那個卡通化的兒童故事,而是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的社會寓言。丑惡在更強大的丑惡面前顯得無助,暴力屈服于更強大的暴力。影片對暴力與殘酷不遺余力的渲染和對暴力美學與殘酷美的欣賞讓多數觀眾難以接受。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村民從外表到內心的丑態、驅魔人的世俗私心、唐僧的邋遢、水妖的殘暴、豬妖的油膩、孫悟空的暴戾詭異,影片用形形色色的丑展示人間的卑微,這也是周星馳電影一貫的特點。對于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西方觀眾來說,這種審丑的美學非但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理解影片所傳遞的價值觀,反而會引起他們認知上的更大混亂。
三、合家歡與PG-13級③
《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與《西游·降魔篇》是一個原型的兩種讀本,拋開《大鬧天宮》特技的粗糙,其喜慶的、卡通化的設置,迎合了春節檔期的節日氣氛,適宜家庭成員共同觀看。其類型片模式、好萊塢式人物關系建構、簡單的善惡二元論以及中國元素的應用使其具備了國際傳播的賣相。雖然與傳統的西游故事有一定的差異,但足以讓西方人從接受中國的傳統故事開始,逐漸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
而《西游·降魔篇》被美國電影協會定為PG-13級別。不得不承認,《西游·降魔篇》的一些鏡頭確實口味偏重,如魚妖生吞小女孩;豬妖滴油的烤人爐;段小姐暴打群妖;孫悟空拔光玄奘頭發等,不勝枚舉的血腥、暴力、丑陋鏡頭必然會引起觀眾的觀影不適,更何況兒童。對于這樣一個古典神話題材來說,不適宜兒童觀看的級別,無疑讓它失去了大部分觀眾。
《西游記》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在我國乃至亞洲部分國家家喻戶曉,但對于西方觀眾來說卻是生疏的。嬉笑怒罵、拼貼解構只能讓他們更加摸不著頭腦,增加讀解的障礙,再加上詭異的東方色彩,更讓西方觀眾難以理解。
由此可見,傳統經典故事要想傳播出去,首先需做減法。行之有效的方式還是用最簡潔明了的故事和西方世界能夠理解的人物關系讓他們先看懂。在此基礎上,尊重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文化需求,加入普遍適用的世界觀、價值觀,讓他們理解接受,盡量減少文化折扣,力爭做到文化傳播的最大化。
當然,我們并不能簡單地以海外市場的好壞來判斷一部影片的質量,海外市場確實存在許多不確定的或人為的因素;更不能因為要適應海外市場而降低藝術的品位與追求。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文化使命,“走出去”的影片,作為傳遞文化的使者,國家形象的代表,應當選擇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情感,不容易產生分歧的人物形象,減少不同宗教、信仰帶來的誤讀。在保持本土特色和文化精髓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挖掘普遍價值,放大文化共性,縮小文化障礙,削弱文化分歧,通過大眾化、娛樂化的傳播途徑將我國經典的文化資源傳播出去,走向世界。
注釋:
① 百度百科:西游記之大鬧天宮,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GmZzRRu-UE9vheTZiE3RcD2zaqmhhGvWUSJLqOi B0UyMsE0jMhiXiFoVW325QOggwJU-PCjl6quHB88_ Y43a_。
② 《大鬧天宮》被指沐猴而冠嘩眾取寵 作家呼吁全民抵制,鳳凰佛教-四川在線,http://fo.ifeng.com/news/detail_2014_02/12/33743257_0.shtml。
③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一種,主要是針對13歲以下兒童定下的級別,這一級是警告家長,這部影片有可能包括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的內容。
[作者簡介]王乙涵(1977— ),女,吉林長春人,電影學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電視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