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年
早發現:腦梗塞與腦出血一靜一動
今年91歲的陳穎陳老先生做了一輩子醫生,他是安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及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創始人之一,有豐富的教學和臨床經驗。他經常教導學生,做醫生要有科學的精神、嚴謹的態度、用事實說話。與他沒交談幾句,記者就能感受到他與眾不同的醫者風范:低調、有智慧。

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很多,如頭疼、失眠、老癡、癲癇等,陳老著重跟記者聊了聊腦中風這種病,因為腦中風致死率很高,僅次于癌癥;致殘率高,75%以上的病人都會殘疾。那么,什么是腦中風呢?
“腦中風,其實就是腦血管突然得了病、出現故障了,也叫腦卒中、腦血管意外。一般這種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大腦血管出現堵塞,被稱為腦梗塞;另一種情況是腦血管破裂流血,叫腦出血。腦中風患者中約70%是因為腦梗塞發病。”陳老說。
有人認為,腦梗塞和腦出血是兩種相反的病,如果得了腦梗塞,那么得腦出血的幾率就會減小,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其實,它們都是由于腦血管彈性的降低和老化造成的,腦梗塞和腦出血是中風這種疾病的兩種不同表現。患過腦梗塞的人極有可能會腦出血。
“能引發腦中風的因素很多,如人體的老化或有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抑或是患有可誘發中風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等。當腦部血管因上述原因,變得厚而窄、同時非常脆時,再加上血壓的劇烈變化等因素,就會發生堵塞或者出血。”
盡管腦梗塞和腦出血都屬于“中風”范圍,但兩者的表現不完全一樣。陳老說:“腦梗塞多是在靜態時發病,比方說睡覺醒來時或半夜如廁時,患者會突然頭暈、口眼歪斜、流口水、抽筋等,60歲以上的患病者較多;而腦出血多是動態時發生,發病比較急,大部分是由于血壓突然升高導致,如憤怒后、激動后、吵架后等。會出現頭痛、嘔吐、眩暈、意識模糊、偏癱等癥狀,高發期大約在40—50歲左右。”大家可對照上述癥狀,早發現早送醫。
早搶救:及時送醫,別亂放血
一旦你發現身邊人有以上癥狀,一定要及時打120急救電話,“那真的需要分秒必爭!”陳老說,盡量做到3~4小時內送醫治療。如果是腦梗塞,可通過溶栓藥物溶栓,再用特殊器械將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但時間若超出4小時,基本就失去了溶栓時機。如果腦梗死面積很大,形成顱內壓力增高,必要時需外科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如果出血不多,可通過藥物止血,但如果是動脈瘤引起的蛛網膜下出血,那就需要治療動脈瘤,以防再次出血,又要進行手術治療。
中風是一種必須及時送醫才能治療的嚴重疾病,一旦錯過機會,任何手段都不能起死回生。
網上曾流行一個帖子說:“突然中風時,把患者的十指尖刺破,擠出血。或者在耳垂部位扎兩針讓他出血,大約幾分鐘后,患者歪著的嘴就恢復了,等患者一切恢復了再送醫。這是中醫神奇的地方。”真的可以這樣嗎?
實際上,十指放血或耳垂放血,屬于中醫針灸的“十宣穴放血”,只是一種強烈刺激促醒的方法,并不會有針對中風患者的所謂先放血、后治療。放血,只是輔助應急手段,而不是救命手段。在我國中醫權威組織——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腦出血中醫治療指南(2011)》中,也沒有一句說到針扎手指、或針扎耳垂放血。所以,一旦突發中風,要爭分奪秒做兩件事:一是打120求救,而不是先找針放血;二是保持病人平臥或側臥現狀,不能隨意搬動。
早預防:堅持那些“老生常談”很重要
腦中風的復發率很高,患病后生活質量會大大降低。因此,日常預防腦中風就很關鍵。
預防腦中風首先就是要保持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壓水平,減少血管受到的損害和過多的負荷。其次,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一定要做到葷素搭配,低鹽、少油、少糖,盡量不吃咸菜。”陳老說,他實際上也是有高血壓的,但他在飲食上一直比較注意,并幾十年堅持每天吃降血壓藥、護血管藥、復合維生素共6小粒。他的作息也很規律,每晚大約10點就休息了,早上6點鐘左右起床。不吸煙喝酒,因為煙酒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或加重,增加中風的風險。陳老很重視運動,能步行就不坐車。他特別強調的是:心態一定要好。“窮人雖窮,只要心態好,也能活得好。”以上幾點,看似老生常談,但能完全做到的人似乎也不多,“可只要做到了,你們也能跟我一樣活到90多。”陳老笑著說。
采訪中,陳老拿著他的寶貝——檢眼鏡,透過記者的眼睛,幫記者檢查了一下腦部血管情況,他說這招對于有經驗的醫生來說很管用。上個世紀70年代,陳老在鄉下幫病人看病,通過檢眼鏡發現一位病人有腦腫瘤,于是,他建議病人去大醫院住院治療,因為發現及時,那位病患也多活了幾年。所以說,檢查很重要。想預防腦中風的朋友也需要到正規的體檢或醫療機構做一個危險因素評估,檢查至少包括血壓、血糖、血脂、動脈斑塊檢查、腦CT等。已經發現有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地治療。
早康復:要早,也要講科學
“中風后的康復訓練是很必要的,康復訓練越往后推,恢復的效果也會越差。”陳老說。很多患者家屬認為,康復訓練可以等出院再進行,甚至拖了2~3個月。其實,不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一平穩,康復訓練即可開始。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小時后即可做康復訓練;大多數腦出血患者的康復則可在病后7~14天開始進行。
中風后的康復分為急性期康復(中風后兩周以內進行)、恢復期康復(中風兩周后到半年內)和后遺癥康復三個階段。其中,前兩個時期的康復最重要,一旦拖到后遺癥出現再來康復,不但效果大打折扣,病人恢復的速度也要減慢。
當然,康復訓練不是胡亂練習,也不是活動活動腿、伸伸胳膊那么簡單,必須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步驟一步一步地進行訓練。一般來講,中風病人的康復訓練要從翻身、坐、站、走練起,循序漸進,切忌急于求成。否則,肯定會出問題的。不少中風患者自行在家做康復,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征等問題,以致后果非常嚴重,因為一旦出現肩手綜合征,病人胳膊、手特別容易殘疾。所以,康復治療不能自己想當然,一定要按照醫生的指導來做。
腦中風后遺癥給病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會非常大,容易產生焦慮、不耐煩、甚至厭世的想法,所以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也很重要。但家屬不要一切都“包辦”,低估患者的能力,應該慢慢地讓他動起來。不少主觀能動性強的患者,在科學的鍛煉和健康管理下,都能夠恢復肢體功能、語言功能。合理的康復訓練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減輕家人護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