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
難道要醫師下個診斷有那么困難嗎?老實說,真的很困難。幾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會喉嚨發炎,在第一時間,醫生幾乎不可能明確地告訴您是哪一種疾病。
有一位朋友曾經跟我抱怨:“每次看你們小兒科,醫生只會講三句話:喉嚨發炎,觀察幾天,有發燒再回診。難道沒有別的臺詞了嗎?”
我認真地回答他:“別小看這三句話,人家兒科醫師專業的診斷,就濃縮在這三句話里面!”
朋友挑了一下眉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
“不然這樣,你告訴我,什么叫做喉嚨發炎?”我挑戰他。
“喉嚨發炎就是一種感冒吧!”朋友解釋,“要吃消炎藥治療。”
“你看吧!大錯特錯!”我得意地指著他鼻子。“這里面的學問大著呢。”
“寶寶因為‘喉嚨發炎去看過醫生。”錯!癥狀和征兆有區分
可別小看“喉嚨發炎”四個字,當中的學問可大了!小兒科醫師必備的一項工具是壓舌板。壓舌板可以把孩子口腔的視野擴大,看清楚整個喉嚨的情況。觀察的重點有上顎、后咽、扁桃腺、舌頭、口腔壁,還有牙齦等。正是通過壓舌板,醫生才可以診斷是否為“喉嚨發炎”。
這里要賣弄一下英文。在醫學檢查里有兩個詞,一個叫做symptom,中文翻為“癥狀”;另一個叫做sign,中文翻為“征兆”。癥狀是病人自己主觀的感受,比如說“喉嚨好痛!”;而征兆則是醫生所觀察到的外在表現,比如說“喉嚨發炎”。
每當醫生用壓舌板看過孩子的咽喉之后,說“喉嚨有點發炎”,這不是一個癥狀(symptom),而只是一個征兆(sign),是醫生觀察到的結果。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會跟我說:“寶寶因為‘喉嚨發炎去看過醫生。”我都會馬上糾正:“不對,這不是正確的描述。您帶孩子去看醫生,是因為別的原因,可能是發燒,可能是喉嚨痛,也可能是咳嗽。而喉嚨發炎則是看過病之后,醫生告訴您他所看到的,不是您自己的觀察。”
各位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小事情,因為如果家長在敘述病情上,把前一位醫生的判斷融合在自己的觀察之中,很有可能就會誤導下一位醫生的思考邏輯。當然我們很樂意將之前醫生的診斷內容做為參考,但您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其實才是更加寶貴的。
“喉嚨發炎了,那要開點治療喉嚨發炎的藥?”錯!世界上沒有“喉嚨發炎藥”
經過詳細檢查,我告訴家長這三句箴言之后,媽媽常常會接著問道:“那要開點治療喉嚨發炎的藥?”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問句。
喉嚨發炎只是一個征兆,并不需要治療,癥狀才需要治療。
喉嚨發炎后,如果會痛,那么開的是止痛藥;如果懷疑是被細菌感染,則要開抗生素;更多時候喉嚨發炎只是病毒感染的結果,可能不會痛,也沒有細菌,那就什么藥都不用開。所以,這世界上是沒有“喉嚨發炎藥”這種東西的。
這些誤會并不是家長的錯,其實是醫師自己造成的。家長來看病,想聽到的是“診斷”,而不是“征兆”,醫生卻因為暫時不知道該怎么下診斷,就把“癥兆”當做診斷告訴家長。習以為常之后,就變成現在這個溝通不良的狀況。這就像是相親前你問媒人對方長得怎么樣,她回答“留美碩士”一樣答非所問。
難道要醫師下個診斷有那么困難嗎?老實說,真的很困難。幾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會喉嚨發炎,包括各式各樣的細菌與病毒感染,在第一時間,醫生幾乎不可能明確地告訴您是哪一種疾病。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腸病毒引起泡疹性咽峽炎,在喉嚨和上顎處會有水泡與潰瘍,但是第一天看診的醫師,可能什么水泡與潰瘍都沒看到,只見到紅紅一片的“喉嚨發炎”。要是沒解釋清楚,隔天被診斷為腸病毒的時候,前一個醫生背地里一定被罵得慘兮兮!
所以,有經驗的醫生除了看喉嚨之外,必須藉由家長提供的訊息,孩子的年齡、身體其他的癥狀,來猜測可能是哪一種細菌或病毒感染。一般來講,如果我暫時無法下一個明確的診斷,至少我會大致分為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因為細菌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則觀察即可。
我想大部分醫生所說的“喉嚨發炎,觀察幾天,有發燒再回診”意思就是:“這是病毒感染,暫時不用抗生素,觀察幾天如果有更多的癥狀出現,我也許就可以告訴您是什么診斷了!”
你看,我沒騙你吧!這短短三句話,真的是經過專業思考所下的結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