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撇捺
中國人的日子,是按年過的,或者說在時間上是以年為單位過的。比如說“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比如一首歌里唱的“黑板上老師的……噢,一年又一年……我的童年”,比如中國曾經有過一個“實事求是年”,如此等等。處處可以看到年的影子。
中國人要弄件什么事,常常要搞個什么什么年,比如很多省區很多行業很多單位提出的“創新年”“發展年”“落實年”等等。提出這些概念,動機是好的,創意也是好的,口號是響亮的,說明要集中精力在一段時間做一兩件大事,解決一兩個大問題。但效果如何呢?“創新年”你創了什么新,“發展年”你有哪些發展,“落實年”你又落實了什么?結果呢,我有些悲哀地發現,好像什么也沒有。提了口號與沒提口號沒什么根本的區別,甚至連不根本的區別也不多。一切按部就班,人們該干什么干什么,該怎么干怎么干,與口號無關。
為什么好的創意好的動機好的思路沒有帶來應有的效果?是倡導者自己就沒把它當真?不是!哪個領導不想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好,哪個領導不想把自己的口號變為群眾的行動,哪個領導不想把自己的藍圖變為現實?有刻意作秀者,但為數極少。那么是中層干部不配合,是群眾不貫徹?似乎也不是。單位搞好了,對中層干部、對職工有什么壞處?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我以為出在“年”上,是“年”壞的事。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年”挺大挺長,三百六十五天吶。有這么長的時間,倡導者布置者便十分從容,報告一念,文件一發,就等好消息了。就以為自然會有人貫徹,就以為可以今天未干明天干,本月未動下月動。“日月長在,何必忙壞?!敝袑痈刹磕兀嗌僖灿羞@樣的思想,某某年,一年時間,著什么急。群眾呢,你上面不著急,我更沒有著急的理由。于是乎,大家心安理得地邁著習慣了的四方步向前緩行,優哉樂哉。到了年底,總結的時候,誰也不會驚詫,時間過去了就過去了,某某沒抓也就沒抓,寫總結的時候硬往某某上靠就可以了。我想,一個又一個某某某某年就是這樣在溫馨與恬靜中流產的。
與年相比,我以為月和日更為可靠。如果倡導某某某某年的領導們改年為月,倡導某某某某月,而且以天為單位去抓,可能其新的創意和舉措就會見效。比如以前搞過的“民族團結月”“質量月”等效果就不錯。改年為月甚至天,領導者就會考慮敢不敢提什么口號,如果不想真干,喊出口號會遭遇尷尬。如果確有想法,要搞某某某某月,那他們會真抓實干,會下功夫,會去督促、去檢查,會靠前指揮,甚至會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會同全體干部群眾一起搞出點名堂來,而不會使某某某某月落空?!霸隆惫聭摇澳辍蓖?,好掌握,好監督。如果連“月”也把握不住,提了某某某某月也等于白提,那么我建議,不妨抓住一年中的幾天,切切實實干幾件事,解決幾個問題。如此,領導者的威信尚在,事業也還有希望。不妨試試。
(摘自“多看閱讀”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