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寧
從歷史上看,美國是歐洲移民的后代所創立的,所以美國在文化上受歐洲傳統影響非常大,比如文字、宗教、食物、服裝。我在美國二十多年,發現美國人崇尚歐洲服飾精致、有品位的風格。
許多在美國發行很廣的服裝雜志,其圖片和文字所展示的,其實都是按照歐洲服裝標準的設計,美國人平時極少穿出來。我在朋友聚會中,不止一次聽說類似的故事:我以為自己很會穿衣服,周圍的人也都這么說,可是我到了法國巴黎,剛一上街,就被人看出是粗俗的美國人。
有人以為法國是世界時裝的大本營,所以專門穿許多花花綠綠的衣服去,結果發現大錯特錯。事實上,在巴黎最適合穿出去的是黑色或者棕色、米色、奶油色。美國人最喜歡穿的連帽衫、絨褲、網球鞋、短褲、花格法蘭絨襯衫,或者亮色尼龍風衣等,在歐洲大多數城市都穿不出去。如果在歐洲穿運動衫和拖鞋走進郵局或咖啡店,會被視為對人不尊重,得不到應有的招待和服務。
21世紀之前,巴黎除了一些未成年青少年,絕對見不到其他人穿牛仔褲??墒乾F在,牛仔褲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巴黎高檔餐廳也勉強降低服裝規格,允許穿牛仔褲的客人進入。但是法國人穿的牛仔褲跟美國人的大不相同,巴黎人的牛仔褲是經過服裝師專門設計的,非常合體,瘦而窄,深色,白天穿時配著矮跟或者平底鞋走路,晚上則配細高跟鞋。
在我居住的美國西部,即使是冬天,也不多見美國女人戴圍巾。天氣很冷的時候,她們就穿厚重的大衣,連帶棉帽,所以也不必戴圍巾??墒窃诿绹鴸|北部地區,我看到婦女們經常會戴頭巾,即便天氣暖和,她們的肩上也常會披一條絲綢圍巾。太太告訴我,那不是為了御寒,而是為了裝飾。那是從歐洲繼承下來的時裝傳統,巴黎婦女喜歡戴圍巾,隨手取一條,配上衣服和首飾,走出門去,就是一道風景。我確實發現,在聚會上女人們經常會湊在一起,議論誰誰從法國帶回來的圍巾。據說,巴黎街上隨處都可以買到圍巾,一條5歐元到10歐元,樣式花色都比美國時興提前至少一年。
不過有些朋友也發現,她們去法國倒可以比在美國更少操心自己的頭發和妝容。據說,跟無數著名法國化妝品的發明與暢銷相反,法國人更崇尚自然之美,并不那么在乎發型和妝容。我太太笑說,那是因為法國女人本來就長得漂亮,所以不大需要刻意修飾;美國女人大半都長得比較粗俗,所以更需要精心打扮,否則就會太丑了。
美國人因為穿衣服遭白眼的事,并非只發生在巴黎那樣的時裝之都。有一個朋友講,她到倫敦,穿著寬大的舊牛仔褲和一雙皮靴,結果發現倫敦女人的服裝都非常別致,非常女性化。她走在街上,能感覺自己的顯眼,難怪歐洲人一說到美國佬就要撇嘴。她說,下次再去英國,她一定只穿黑色或灰色的褲子,而且一定要裁剪合體,或者穿合體的精致襯衫,配上有品位的裙子。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因為她穿著一條發白的牛仔褲,她的同伴穿著一件沒有袖子的襯衫,她倆在倫敦的高級服裝店門口被攔,不讓進。在英國步行,可以穿涼鞋或運動鞋,但得是比較有形狀、有品位的款式,不能是隨便一雙美國商店里買的又笨又重的鞋。在歐洲,不管是巴黎還是倫敦,特別不能穿美國人天天不離腳的白色網球鞋,否則可能連酒吧都不讓進。
美國的中產階級,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女性,很明白在服裝上的這些差距,并總想著縮小差距。其實法國人也并非每天早上一睜眼,就琢磨今天怎么打扮能上時裝雜志封面。服裝是無法通過預想、反復排練就能穿得成功的。服裝的品位和格調是經過文化的長期熏陶,才可能形成。
有一個朋友曾給我看過一套攝影幻燈,展示俄羅斯少女們的美麗。圖片上每個俄羅斯女郎都很美,不光模樣身材美,而且動作神態、一舉手一投足、一轉身一顧盼,樣樣都美,那不是看看時裝雜志,聽聽設計師講解,學學模特走路,就能夠掌握的。那是只有在俄羅斯那塊充滿濃厚文化傳統的土地上養育出來的姑娘,從娘胎里就已經繼承,從懂事就開始感受的。相比之下,身處只有兩百多年歷史,很難找尋到豐富的文化遺產,卻被日常超現代科技所籠罩和彌漫,一代又一代沉醉于搖滾樂之中的美國青年,要想追趕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或者意大利人的優雅和格調,確實是太難了。
有一位美國服裝設計師感嘆,美國人要培養歐洲人的品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她說,你到歐洲的任何一座都市,坐在街邊長椅上,前后左右望望,你都會感覺到一種結構之美:彎曲窄小的街道、不同風格的建筑,勾畫出各種各樣的曲線,排列著明暗重疊的層次,展示了豐富諧調的色彩,密集中有令人驚奇的細節。從河岸旁的欄桿到教堂前的廊柱,從街心花園矗立的銅像到姑娘們身上的衣裙,都具有樣式、風格、曲線、層次、色彩、搭配、細節等各種結構方面的深刻含義,那便是文化的熏陶。
而到了美國,走在都市街道,你看到的是什么?都是筆直的街道、方形的房屋、單調的色彩、光禿的墻壁。即便街頭擺設的所謂雕塑,也都是現代或超現代,仍舊是枯燥的線條堆砌,毫無美感??上攵钣谶@樣環境中的美國人,多半無視風格的概念,缺少曲線的意識和色彩的感覺,沒有層次的認識,喪失了細節的追求。對于結構的風格之美,完全沒有任何理解,他們怎么可能會懂得怎么穿衣服?
(摘自“網易云閱讀”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