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社會發(fā)展,語言也發(fā)展。阿諛奉迎恭維等媚語,說白了就是馬屁話,也有了新產(chǎn)品。
見面打招呼全是“領導好”,負責人全是“某某總”,發(fā)言稱謂全是“尊敬的”;電影演員均稱“影帝”“影后”,這星那星一概都是“巨星”,做不做學問的學者也言必稱“大師”。
女必美女,男必帥哥,不美不帥“主要看氣質”。老了也不說老了,女稱“風韻”,男道“滄桑”。
有問題、有缺點不叫不好,叫“不是很好”;不成熟不叫不成熟,叫“不是最為成熟”;差距也不叫差距,叫“提升空間”,問題多、差距大稱作“提升空間還很大”。凡此種種,五花八門。好像世間從此沒有了“不好”,沒有了矛盾和問題。人,特別是官場、職場中人,也都沒了缺點,成了神仙。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說誠信的實話未經(jīng)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而辭藻華美的言辭往往不真實不靠譜,是謂“雅含虛偽,俗含真理”。
花言巧語掩蓋不了丑陋的事實。正如單口相聲《巧嘴媒婆》講的那個故事:一個財主家的閨女豁嘴子,一個有錢的小伙子沒鼻子。媒婆輕描淡寫地跟小伙子說“姑娘哪兒都好,就是嘴不好”。“嘴不好”這話在北方通常指愛罵人說臟話傳閑話。小伙子說“不好就不好吧。我沒鼻子,不能太挑揀了!”媒婆又找財主婆說“這小伙子哪都好,就是眼下沒什么”。“眼下沒什么”這話,通常人理解:這小伙子現(xiàn)在很窮,沒產(chǎn)業(yè)。財主婆做夢也想不到,眼下沒什么,是沒鼻子……以這個故事告誡張口閉口曲意逢迎、恭維媚語者,似乎再恰當不過。
其實,說者與聽者都心如明鏡,所謂“不是很好”、“不是最為成熟”等等,都只不過是掩耳盜鈴,事物原本啥樣兒還啥樣兒,絕不因媚語動聽而有絲毫改變。除了滿足受聽者的虛榮、讓世人感覺庸俗、假惺惺、肉麻和敗壞世風外,毫無益處。不僅如此,媚語還媚去了世人當有的原則立場,媚去了價值判斷的準則尺度,媚去了事物本來的是非優(yōu)劣,也媚去了言者的人格操守,特別是媚去了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修正錯誤的時機。
從人性上說,媚語是媚骨生出來的。雖然根除媚語實非易事,但少讓媚語影響世間,尤其是官場職場的判斷與視聽,清掃一下馬屁媚語,卻是可以而且必須做到的。
(摘自《北京日報》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