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玲
·韋金玲
“打藍靛”作為瑤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弘揚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將推動廣西瑤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打藍靛》作為一個從日常生活勞作中提煉的舞蹈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性、語言獨特性、質樸本真性、思想內涵性,彰顯了廣西瑤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舞蹈語匯為構建瑤族民間舞蹈身體語言作出了新的發現和探索,對瑤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現實性的價值和意義。
瑤族舞蹈;打藍靛;藝術特色
“藍靛瑤,藍靛藍,藍靛瑤妹最勤勞;藍藍的藍靛藍藍的手,藍藍的雙手藍藍的夢;愛勞動的藍靛瑤妹最美麗”。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5年廣西音樂舞蹈比賽中,由筆者創作的瑤族舞蹈作品《打藍靛》非常榮幸地摘下了創作、表演雙金的好成績,而該作品也曾代表廣西參加過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比賽獲十佳作品獎,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獲金獎。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支系最多的一個民族,不同支系間的瑤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和不同的民間舞蹈風格特征,舞蹈《打藍靛》是首個藍靛瑤舞蹈登上全國舞臺,2015年8月在西昌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比賽中,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看后高興的說“很有生活氣息的舞蹈作品,你們讓我看到了一個未曾見過的瑤族支系的舞蹈作品,從舞蹈作品中了解了藍靛瑤這個民族的生活習俗”,“接地氣、質樸、有生活氣息、民族特點濃郁”,這是大家對作品中肯的評價。之所以能創作出這樣接地氣的舞蹈作品,離不開十幾年來深入生活扎根民間,奔走壯鄉瑤寨的采風積累。大山對筆者來說永遠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三腳架,一個攝像機,一個背包,就這樣常年陪伴著這個壯鄉女子,不知厭倦的奔走于大山之中,走過的村村寨寨不計其數,常常因為不通車走幾小時的山路,也常常為了完整的紀錄民間儀式過程幾天幾夜不眠。
舞蹈取材于廣西藍靛瑤地區,藍靛瑤是瑤族一支系,該民族因長年種植藍靛且穿著用藍靛染制的衣物而得名,打藍靛是藍靛瑤傳統靛染手工藝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目前已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古至今,勞動一直倍受世人歌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藍靛瑤的姑娘們也正繼承了不怕苦、不怕臟的精神,將這一傳統靛染手工藝保持至今。《打藍靛》的創作動機是從該民族靛染工藝中萃取藍靛草汁液的過程而來。編導在一次藍靛瑤山區采風活動中,看到該民族女子手都是黑的,經了解得知該民族女子因常年打藍靛而被染黑,但是卻絲毫不見她們因手黑而避諱嫌棄,而是用黑黑的雙手熱情地擁抱生活,透過這勤勞的雙手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民族質樸勤勞的本真性。那一刻筆者便萌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以打藍靛為創作動機,歌頌這群勤勞的藍靛瑤女子的勞動之美、質樸之美、純真之美。作品緊扣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點,風格獨特,民族屬性突出。在題材的選擇上具有該民族典型的生活習俗和勞作特點,動作語匯樸素中彰顯民族個性。舞蹈《打藍靛》用真實、生動、質樸的創作手法描繪了藍靛瑤山區那一抹動人的藍,藍靛瑤妹子那一顆湛藍的心。
(一)民族地域性
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支系最多的一個民族,全國瑤族人口約66%居住在廣西的大石山區,藍靛瑤是瑤族一主要支系,至今依然保留祖先留下的淳樸民風,古樸的山地文化造就了這個多姿多彩的民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舞蹈編導,筆者始終牢牢抓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常年奔走大小山寨,搜集民間舞蹈素材。藍靛瑤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用藝術的創新手法去呈現這一傳統的文化,在選材上既抓住了地域性也凸顯了民族性,其地域特點造就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身體語言,無不彰顯著鮮明的地方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特征,只有扎根傳統并充分利用地方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藝術創新,才能找到本土民族舞蹈的母體語言。

瑤族舞蹈《打藍靛》(張運鋒 攝)
(二)語言獨特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舞蹈《打藍靛》不論是從選材還是動作語匯的提煉都非常有力的詮釋這一經典言說。在藝術語言方面,從瑤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舞蹈動態,捕捉到勞作中的“打、舂、攪”、“踩、跺、跳”作為舞蹈的勞動形象動機,在尊重該民族舞蹈審美的前提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進行變化發展。尊重民族的“根”性文化,結合該民族傳統舞蹈“花棍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蹲顫、擺胯動律特征進行發展,緊密結合勞動場景,呈現出的舞蹈形象和藍靛瑤生活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和民間特色,使舞蹈既有生活氣息又兼具該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強化了民族屬性,充滿了民族的個性言說。盡管沒有太多的傳統瑤族民間舞蹈作為支點,但這種基于生活的創造本身已經可以立足。
(三)質樸本真性
《打藍靛》不論是動作還是情感的表達都是最質樸、最真實、最直接的,不矯揉造作,不俗顏媚態。舞蹈的高潮部分姑娘們熱火朝天的打呀舂呀踩呀跺啊,越打越興奮,越打越快樂,嬉笑聲、山歌聲,聲聲彌漫山谷,打靛聲、踩靛聲,聲聲催人奮進,在一陣陣熱火朝天的勞動之后,畫面變安靜,一女孩沉浸在這忘我的境界中打呀舂呀,不知何時自己的雙手和臉都染上了藍靛色,旁邊的姑娘們看著她笑得前俯后仰,被染黑臉的女孩并不覺得這是羞人的事,反而得意地沖大家揚起被抹黑的臉,似乎在告訴大家“哼,臉黑最漂亮,這才是最漂亮的臉”,然后,姑娘們都笑著互相打鬧嬉戲相互抹開了,整個大山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這一段表現染黑的手和臉是舞蹈的亮點,勤勞女人的手哪怕再黑都是最美的,透過黑色的手和黑色的臉,姑娘們淳樸的笑容更甜、更美、更燦爛、更陽光,這是當今社會最動人的笑臉,最美麗的雙手。而最后姑娘們邊唱邊打出20米長的藍靛布,裹上藍靛布的藍靛瑤妹象瑤山美麗的金鳳凰,姑娘們放聲歌唱,沉浸在喜悅的勞動成果和遐想中。舞蹈《打藍靛》的情感表達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真實的畫面寫照,生活中的瑤妹們就是在這樣快樂嬉戲的勞動場景中勞作,筆者將采風感受到的真實的畫面用最質樸最真實的方式把它表達得淋漓盡致,將瑤妹的勤勞樸實、野性俏皮、天真爛漫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這就是越質樸、越純粹、越簡單就越有感染力。
(四)思想內涵性
舞蹈的獨到之處在于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人的思想和情感,折射人生的真諦,這是舞蹈的終極目的。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并不是看服裝有多華麗,隊形變化有多豐富,動作有多花哨,技巧有多高難度,而在于透過這個作品背后折射出來的文化和思想內涵。《打藍靛》的創作初衷就是追求這樣一種“向真、向善、向美”的藝術內核。因此,舞蹈并沒有只是單純表現勞動,恰是通過勞動生動地表現了瑤族姑娘勤勞勇敢、積極向上,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成功塑造了瑤山姑娘勤勞美麗、野性俏皮、天真爛漫的性格特征。“以小見大”的謳歌了勞動創造美的傳統美德。
打藍靛作為瑤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弘揚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將推動廣西瑤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藍靛瑤人久居桂西北地區深山之中,至今仍過著遠離現代文明的生活,即便是鄰近居民也未必知其風俗、曉其文化。作品將這一鮮為人知的瑤族支系之日常生活勞作與文化現于世人,實為選材上一重大開拓。舞蹈起源于勞動,《打藍靛》作為一個從日常生活勞作中提煉的舞蹈作品,其獨特的舞蹈語匯為構建瑤族民間舞蹈身體語言作出了新的發現和探索。這對瑤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現實性的價值和意義。
[1]樸永光.略論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舞蹈創作[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4).
[2]蘇傳敏.藝術的民族性、地域性與個性[N].安徽日報,2015-2-13(10).
[3]仝妍.試析中國傳統舞蹈的審美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11).
韋金玲,女,壯族,廣西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系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13年度研究課題“廣西瑤族民間舞蹈文化類型劃分研究”(項目編號:13BMZ01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