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鄧茗文 編輯_胡是非 供圖_設計_胡婷
國際學校熱投資背后的冷思考
—專訪新學說傳媒聯合創始人吳越
特約撰稿_鄧茗文 編輯_胡是非 供圖_設計_胡婷
近些年,我國的國際學校在不斷擴張,引來了資本的關注,近兩年國際學校投資熱升溫明顯,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士在國際學校上落下重本。該如何對國際學校進行理智的投資?新學說傳媒聯合創始人吳越,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

2016年5月20日,在騰訊網、騰訊教育、新學說傳媒主辦的ICE2016國際學校投融資峰會上,吳越發布了《2016國際學校投融資趨勢分析》報告。
在投資界,越是火熱的領域就越需要冷靜地思考。這一準則用在國際學校投資上再恰當不過。
近年來,我國的國際學校擴張速度驚人。據新學說傳媒統計,2015年,中國的國際學校數量總計有597所,我國成為全球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主要歸功于民辦國際學校的迅猛增長。而據英國研究機構預計,2015年中國國際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已經超過236,400名。
國際學校的擴張引來了資本的嚴重關注,近兩年國際學校投資熱升溫明顯,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士在國際學校上落下重本。然而,與其他領域的投資不同,關乎教育的投資總須慎之又慎,國際學校的投資因其數額巨大、周期長、見效慢等因素而讓不少投資者犯難和困惑。而被資本收購的國際學校,其命運亦各不相同。一些國際學校在投資者手里成為具備高增值優勢的潛力股,進入良好發展期;而另一些,則可能因此落入資本騰挪的圈套,走向衰頹不可逆的命運。該如何對國際學校進行理智的投資?新學說傳媒聯合創始人吳越,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
2016年5月20日,在騰訊網、騰訊教育、新學說傳媒主辦的ICE2016國際學校投融資峰會上,吳越發布了《2016國際學校投融資趨勢分析》報告,用數據說話,描述了中國國際學校投融資的發展過程和新趨勢。《留學》記者對這位熟諳國際學校業態的研究人士進行了專訪,冀望讓投資人在對國際學校的投資的深層問題有更清晰的把握。
從2009年創立漢通教育以來,吳越關注國際學校已經有七八年,而這些年正是國際學校進入發展快速通道的時期。吳越所界定的國際學校,由三類學校構成:一是純粹只接收外國籍學生的國際學校;二是公立學校的國際班;三是民辦國際化學校。
“從國際學校的開辦背景來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種。”吳越通過對國際學校行業持續的深度觀察,總結出國際學校開辦背景的規律,“第一種是房地產企業投資開辦的國際學校,如碧桂園集團創辦的廣東碧桂園學校、萬科集團創辦的萬科梅沙書院等;第二種是教育人士開辦的國際學校,如王虹開辦的北京世青國際學校、劉煜炎一手創建的北京康福外國語學校等;第三種是教育培訓機構做全日制國際化學校,如新東方教育集團成立的新東方昌平國際學校等。”
這三類學校的運營模式因其背景差異有所不同,同時由此也形成了三類學校各不相同的優劣勢。
房地產企業開辦國際學校的一大優勢,是節約了成本,“一個國際學校的土地成本會占到總成本的8%-15%,如果開辦方是一家地產機構,這8%-15%直接就變成了國際學校的利潤;如果開辦方是房地產建筑公司,那么像國際學校這種建筑裝修投資較大的項目,在建筑、裝修方面就可以節約很多成 本。”
第二大優勢是政府關系,“搞地產的都有大把的政府關系,都得靠政府拿到地,所以這些企業有強大的政府資源,這對學校的開辦、運營都有幫助。”
不過,這類學校也容易存在一個硬傷,即投資者“不懂教育”,換言之,投資者對教育規律的認識不夠,招募的管理團隊缺乏運營學校的經驗,在教學和教師團隊的管理上不是行家里手。
不過,吳越也指出,有遠見的房地產企業可以平衡這類矛盾。諸如,有的房地產企業能夠憑借自身資金充裕的優勢,在學校管理團隊的招募上不吝花費,用為教師提供住所等優厚條件來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尤其在北上廣這樣普通人買不起房的高房價城市,學校能夠提供公寓住宿,這樣的條件確實很有吸引力,有利于招募那些優質的國際教育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地產企業“不懂教育”的劣勢。
針對第二類國際學校,吳越認為,教育人士開辦國際學校的優劣勢,正好與地產企業開辦國際學校的優劣勢相對應。教育人士在教育領域經驗豐富,“懂行,且有教育資源,特別是能夠吸納國際教育資源”。運營一所國際學校對他們來說可謂輕車熟 路。
而這類學校的劣勢也很明顯,通常在硬件設施上不盡如人意,“學生和家長也許會認可這類國際學校的教學品質,但把它們和那些硬件設施一流的學校一比較,可能又會覺得把孩子放在這類硬件不夠完善的學校里有點憋屈。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學校生源得不到保障,極容易流失。“硬件的缺陷是這類國際學校的硬傷。”
此外,這類國際學校的開辦人是否具有資本發展眼光,也決定了學校的發展走向。吳越以北京某所國際學校舉例,其硬件實力不佳的原因在于,學校的創始人“就愿意做單一的小學校,沒有擴張意愿”。“賺了錢留著就好了,他沒有想到通過資本運作,來買個更大的校區,或者改善學校的硬件環 境”。
當然,也有借助資本讓學校的規模更上一層樓的教育人士。吳越告訴《留學》記者,對比同類的另一所國際學校,其創辦人想法就比較活泛,“他最早做幼兒園起家,現在他已在全國有七八家幼兒園;之后又不斷拓寬辦學深度,從幼兒園不斷延伸到其他階段,就是創辦小學,小學成立之后又開辦初中、高中;另外還注重地域擴張,在北京不同的行政區開辦分校區,現在還在全國不同的省市,如昆明、成都、南京、西安等地進行布局。”不過,吳越認為這只是一個特例,“一般來說,教育人士開辦國際學校會比較局限于教育,在擴張、資源利用方面缺乏靈活的思路和做法。”

國際學校成本結構

至于第三類由教育培訓機構創辦的全日制國際學校,吳越向《留學》表示,目前,這一類型的學校數量已經日漸增多。教育機構,尤其是做出國語言培訓的機構,優勢十分顯著—“對于國際教育,他們有一定的認知度和理解能力,同時也有規模不小的現成客戶群。比如某知名教育上市機構,從成立到現在一直在對自身業務鏈進行延伸,向縱深發展。其發展初期,公司只能提供短期培訓,后來開始給學生制訂一兩年的語言培訓計劃;之后,業務拓展到留學板塊,你不是說要出國嘛,那再增加一些針對出國留學的培訓項目,把培訓的時間擴展成兩三年;到最后,辦全日制的學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申請創辦學校的牌照,把原有的進行語言培訓的學生進行有效轉化。”總而言之,有現成的可轉化成生源的客戶資源,是這類學校的顯著優勢。
說到弊病,吳越認為,這類學校容易急功近利。“考試培訓機構都是預付費、現提成,學生短期輪換。用考試培訓的理念去做全日制學校的時候,往往在頂層設計上會欠缺長遠的考慮,會陷于這樣的一個困局,就是常常會把國際學校做成一個類似培訓學校的全日制學校,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最終難免會把考試培訓做成整個學校的重中之重。”

新學說傳媒聯合創始人吳越。
吳越告訴《留學》記者,國際學校是重資產項目,前期投入資金數額大,利潤回報周期長,因此,投資運營國際學校具有較大的潛在風險。盡管如此,當前投資界對國際學校的追捧卻有持續升溫的趨勢。吳越觀察到一個怪現狀:企業路演的常態通常是,募資人極力吆喝,投資人冷眼旁觀,但輪到對國際學校進行投融資的時候,情況卻大相徑庭,形成了“投資人臺上拼命介紹自己能夠提供的資金、資源支持,國際學校校方作為投資標的,在臺下細心甄別投資人的新常態”。“因為供需太不平衡了,只能說好的國際學校標的太少了。”吳越創辦的新學說傳媒的業務范圍之一就是為尋求投資的國際學校和投資人之間牽線搭橋。“我們正在做一些閉門的活動,聯系十來家好的國際學校標的,找二十家投資人去路演。”
別看以上三類開辦背景不同的國際學校在優劣勢上各不相同,投資方對哪類學校都有投資興趣,“即便沒有現成的國際學校,僅僅是一個專業的國際學校運營團隊,資方都愿意投錢。”
正是因為這樣的供需失衡,導致了國際學校投資圈存在一些不利于投資方的問題,比如投資方在不懂國際教育的情況下盲目跟進,最后栽倒在一些看似運營順暢、前景美好,實則爛攤子一堆的國際學校項目上。所以,吳越建議,投資人“在進行投資之前,還要考慮一下能不能把投資的項目玩轉”。
投資人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謹防國際學校報價虛高。吳越舉例,某投資集團花數十億元人民幣買了一個國際學校,這個價位令業界人士唏噓不已。吳越說,“國際學校這個行業看起來很高大上,投資人覺得不錯,一聽介紹得那么好就著急上手了。一般來說,投資機構在這個領域沒做過兩年左右的深入調查,就投資國際學校,很有可能出問題。”
實際上,國際學校的投資熱真正掀起,是在2015年初國家出臺“公立學校不能再開辦國際班”這一政策之后。“2010年、2011年,資本還在追逐像美團、拉手網之類的團購網站;2013年,資本青睞的是在線教育;到了2015年,國際教育投資的風潮就刮起來 了。”
首先,選校要看管理團隊、教學團隊的實力。查學校長、學術總監的背景、資歷,管理團隊的構成。
其次,看招生情況。了解招生的流程規范不規范,招生標準是否夠高。最后,看學校的課程體系是什么樣的,是不是很完備,有沒有獲得國際認證。
對于國際教育投資熱,吳越看到了政府政策在這方面發揮著切實可見的影響力。
對于只招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政府的政策管控逐年在放寬,吳越告訴《留學》記者,以前申請開辦只可接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需要教育部進行審批方可,如今審批權限已下放到各省教育廳。“但其實上只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依然不那么好做,因為外籍人士在中國的人數逐年減少,學生流失嚴重。”
對于公辦國際班,政府的態度則是收緊。2013年,教育部對公立學校辦國際班的政策開始收緊,出臺了《高中階段國際項目暫行管理辦法》,第一,不再審批新的國際班;第二,現有的公辦國際班,招生人數不再增加。上海和北京出臺了具體的規定。總的來說,“就是限制招生項目、限制招生人數”。“不少投資方都看得很清楚,政府不讓在公立學校辦國際班了,大家開始往民辦學校靠攏,這對民辦國際學校是個利 好。”
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國際教育其中一點提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以前我們對民辦教育的提法是,補足經費,滿足大家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現在的提法,是滿足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這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是非常好的信號。”吳越說,“在民辦國際學校中,投資人是大有可為的。因為之前要求是非營利性質,現在則允許獲得合理回報。”
實際上,國際學校面對的市場需求并不小。2015年底新學說發布了《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報告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有597所國際學校,其中民辦學校256所。根據富裕階層家庭和凈資產人群的數據測算,以及預測他們對留學(課程)、出國的需求,目前富裕階層家庭的子女入讀民辦國際學校的人數約為40.7萬。按一個學校入讀600人來測算,40.7萬名學生約需要700所民辦國際學校才能容納,經新學說傳媒的測算,未來幾年需要約1000所民辦國際化學校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正是基于對國際學校領域的市場預估,吳越創辦的新學說傳媒把自己定位為國際教育多邊平臺。第一,對國際學校,提供運營管理咨詢、市場招生咨詢、品牌管理咨詢、從業者培訓、行業資訊;第二,對投資機構,提供投資咨詢、建校咨詢、行業資訊;第三,對行業,舉辦行業會議、行業論壇,開展學校排名,發布行業分析報告,提供行業資訊;第四,向家長提供國際學校深度資訊。
“新學說這個平臺,就是要把這個產業鏈上的鏈條鏈接起來。比如說,從投資一所國際學校開始,如果有想開辦國際學校的專業團隊,但缺乏資金,找不到投資人,我們會做鏈接。對一些想要擴展規模的學校,他們想找投資人,我們也會做鏈接。接下來到建一所學校,比如需要一套建校方案,我們可以做可行性分析報告,做市場調研報告;之后,對這所學校要幫其找準定位、理念,我們有專業的智庫人員,曾經開辦過幾個學校的人提供咨詢服務,把專業人士跟有需求方做鏈接。然后,一所國際學校開起來之后,如果他缺乏外教、中教等教師資源,我們會把很好的外教招聘公司與學校做一個鏈接。國際學校開辦起來后,學生最后要有出口,上大學,如果校方沒有那么多的海外院校資源,我們有留學專業的院校庫、學校資源,可以提供鏈接。國際課程方面,一個學校國際課程的提供能力,反映了整個學校的綜合實力,那么我們可以將學校與國際課程提供方做一個鏈接。最后,即便是細節到一所國際學校想打造一所硬件高端的學校,對于學校的裝修設計,應該從哪里找設計團隊,桌椅板凳從哪里買等,我們有這種設施設備的提供方,我們能做一個鏈接。總之,我們想在產業鏈上把大家很好的鏈接在一起,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吳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