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特色
文化烏鎮碎碎念
王杰

“江南水鄉”——烏鎮 圖片來源:360圖片
小橋流水,白墻黛瓦,在大眾視野中,江南水鄉的古鎮大多是這一闋溫婉多情的醉人模樣,地處蘇杭兩地詩畫長廊的浙江桐鄉烏鎮便是其中一例。
但隨著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落戶于此,以及木心美術館的落成使用和烏鎮戲劇節、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的成功舉辦,這個千年古鎮正打著“文化”的烙印,拉開與同類旅游景區的差距。
烏鎮,在古鎮的活化案例中,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初遇重遇都驚艷。
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烏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如今,以東柵、西柵為主的烏鎮景區,已經成為很多人心目中,一生一定要去感受一次的地方。
早在10多年前,烏鎮還和千百個江南水鄉小鎮一樣名不見經傳,一部由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電視劇《似水年華》讓烏鎮和觀眾撞了個滿懷。在自稱包工頭的當地人陳向宏和他所帶領的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團隊的改造下,東柵、西柵開始名揚天下。
東柵原始,西柵精致,這是很多人對烏鎮景區的初步印象。但無論你鐘情于哪一種風情,歸根結底寄情的都是水鄉的千年文化。東柵的古戲臺、匯源當鋪、茅盾故居,無一不在彰顯著沉淀千年的歷史文化氣息。即便是在精致如“豪華郵輪”的西柵,也能在巷弄間尋覓到舊時光的痕跡。烏鎮老郵局,這個從清光緒年間便開辦的郵局,如今仍在營業,并且依舊按照舊時的通郵方式。靜下心來寫一張明信片或者寄一封信給友人時,總要不禁想起烏鎮詩人木心的那句“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慢,是烏鎮最基本的格調,也是這里人們生活的日常。水上市集便是烏鎮鄉民慢生活的真實寫照。每天清晨,小船載著新鮮的蔬菜和家養禽畜,來到四通八達的河道樞紐出售。臨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熱鬧而又不失悠閑。
從前來烏鎮的人,大抵是為了尋求這份悠閑,帶著訪古的情懷。但這些年再到烏鎮的人,大多都會為兩處新的地標所驚艷。它們就是位于景區入口元寶湖畔的烏鎮大劇院和木心美術館,它們也是烏鎮文化的新符號。
1000多年來,文化的淵源總是如此眷顧這個富庶的小鎮。曾經的烏鎮,鐘靈毓秀,孕育了數十位文化與藝術大師,他們胸懷水鄉的博大聰慧,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書寫了永不磨滅的濃墨重彩。而現在的烏鎮,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保持與大師的親密,呼喚文化藝術的復興。這份對文化的誠心尊崇,從烏鎮為詩人木心所建的美術館便可見一斑。
木心美術館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全程歷時4年;館內設計與布展,則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為期一年半?!帮L啊、水啊、一頂橋”,這是臨終臥床期間,老人在譫妄中看了美術館設計方案后的喃喃自語。如今,狹長而簡潔的美術館臨水而立,回應著這位烏鎮詩人高度概括的話語。
美術館設五座永久性專館,長期陳列木心作品,由繪畫館、文學館、獄中手稿館及影像廳組成。有人說,他并不十分喜歡木心,也不喜歡美術館,但當這兩者結合,他卻發自內心地喜歡,木心美術館是他見過的最美的美術館。這樣的說法未免太過主觀,但正如一位同行的友人所言:木心美術館的建筑、空間、燈光、陳列、標簽,無一不精良,它并不像通常紀念名人的美術館那樣例行公事,而是飽含極大的尊敬和愛。參觀結束后,你會意識到這個美術館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木心,而是為了和木心一樣將自己融于藝術之中,將藝術置于生命之上的靈魂高貴、心靈獨立的人們,如果觀者是同道中人,那么木心美術館就是為這些人而建。
“藝術本來也只是一個夢,不過比權勢的夢、財富的夢、情欲的夢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藝術,是個最好的夢?!边@是木心對藝術的形容,而現在的烏鎮,正在做這個最好的夢。在成功舉辦了烏鎮戲劇節、世界互聯網大會之后,今年烏鎮又推出了首屆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3個月的時間,北柵絲廠展區累計迎接了10多萬名觀眾,百余萬景區游客免費參觀了在烏鎮西柵公開展出的作品。
正如主策展人馮博一說,烏鎮的藝術展,不只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交流的聚會,更是一次接地氣的當代藝術審美普及課堂。荷蘭藝術家的浮魚、美國藝術家的大型裝置——最前沿的藝術語匯,交織在古老的江南水鄉,與各種年齡層次、不同知識背景的游客自然而然地邂逅。
“江南水鄉”這一天然優勢,在烏鎮藝術展中被一些作品采用,并以更具藝術性的方式展現了出來,比如“大黃鴨之父”、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作品《浮魚》。這條整體呈現粉色的大魚靜靜地泊在烏鎮西柵景區水劇場里,讓路過的人很難不被它吸引。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安·漢密爾頓的大型裝置作品《唧唧復唧唧》,則延續了藝術家利用所在地環境和現場空間進行創作的藝術傳統:不僅結合了烏鎮悠久的繅絲、紡織等工藝脈絡,還將其創造性地融入西柵景區內一座古老的戲劇空間內。而這一創作靈感就是來源于烏鎮鄉民真實的生活場景。
藝術展時間有限,但藝術無限。即便你這次沒趕上也不要緊,在西柵景區展出的約翰·考美林的作品《任何方向》等已由藝術家無償捐贈給主辦方,它們將與另外5件參展作品一并成為烏鎮的藝術藏品,安置在游客能見到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浮魚》。而且,兩年之后,藝術展還會再來。
“烏鎮就是一條河,當代藝術、戲劇節就是河里的魚。未來,這條河里可能會有更多品種的魚?!闭珀愊蚝晁f,藝術展是烏鎮實現小鎮文藝復興理想的眾多舉措之一,未來“文化烏鎮”將會有更多創新的可能。
陳向宏還說過,中國有很多像烏鎮的小鎮,但沒有幾個有自己的美術館、戲劇節和當代藝術展……他相信生活在烏鎮的孩子是幸福的。其實,來到烏鎮的孩子同樣也是幸福的。暑期已至,烏鎮的民間童玩節也順勢開啟,這個能讓大人孩子一起歡樂的“盛事”,烏鎮已經連續舉辦了14屆。但和往年不同,今年民間童玩節的主戰場移師烏村,一個靜謐的村落。它是烏鎮繼東柵、西柵、古北水鎮后的又一力作。
烏村坐落在烏鎮西柵景區邊,背倚著京杭大運河。廣闊的麥田、遠處低矮的房屋,一幅原生態的模樣。遠遠望著烏村的景致,總會讓人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愉悅感油然而生。大片的麥田,蜿蜒的運河環繞其間,田間稚氣的稻草人陪著荷鋤勞作的農民,彌漫著氣定神閑的鄉村淳樸氣息。
在烏村,清脆的鳥鳴會喊你起床,清新的風會拂過你的發梢,野花的清香可以讓你沉醉,星星、蛙叫將伴你入眠。踩高蹺、抖空竹、滾鐵圈、抓七、跳皮筋等爺爺小時候玩過的傳統游戲,孩子們都能在這里體驗到。我想這種回歸,也是烏鎮文化內涵的另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