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觀
今天,千千萬萬的少年兒童胸前都飄揚著鮮艷的紅領巾,可你知道中國第一個戴紅領巾的人是誰嗎?其實,第一個戴紅領巾的人是當時年僅14歲的龍業鼐。
龍業鼐是廣西賀州人,因為爸爸龍貴謙在廣州謀生,所以五兄妹隨父親在廣州生活。龍業鼐和他的姐姐龍錦雯都在中大附中讀書。龍業鼐的哥哥龍業鼎考上北京大學,在那里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龍業鼎把自己的弟弟龍業鼐介紹給鄧中夏、周恩來、鄧穎超、李維漢等人認識。龍業鼐受哥哥影響,讀了很多馬列主義著作,1924年,龍業鼐當上學生會主席,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6月19日,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爆發。罷工期間,工人們的孩子沒人照管,青年團中央決定把他們組織起來加入平民學校,組織上便把這個重任交給龍業鼐姐弟倆,定名為“廣州勞動童子團”。為了使自己的組織更鮮明,組織上決定參考蘇共少先隊員的標志,給“勞動童子團”每人都佩戴一條紅頸帶,負責領導的同志則佩戴一條紅領巾。1925年11月7日,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八周年,舉行了隆重的紅頸帶和紅領巾授予儀式。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陳延年,給龍業鼐戴上了紅領巾。這是中國的第一條紅領巾。
(文/黃歡 據《濟南時報》)
有一天,讀到明朝袁了凡寫的《了凡四訓》,其中說到兩個有關孔子的故事,終于讓我釋懷。
故事說: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贖回被鄰國捉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頒獎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了人,卻不接受獎金。孔子知道就罵他說:“你錯了!怎么可以只為自己高興,博取虛名,就隨意去做呢?現在魯國大都是窮人,你開了惡例,使大家覺得贖人受賞是丟臉的事,以后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贖人的風氣,只怕要漸漸消失!”
子路有一次救起溺水的人,那人送了一頭牛為謝,子路收了。孔子聽說,則大加贊賞。
了凡先生有句讓人深思的話:“若所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所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于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又說:“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分稱贊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都亟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其實中國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視了“合理化”,只是后來許多人故意表現“私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樣子,或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文/劉墉據《領導科學》)
在中國古代,立夏作為四時八節中的重要節氣之一,古人在立夏這天曾有祭火神祝融、飲立夏茶、秤人等很多習俗。
立夏還是古代的“福利節”。據《禮記·月令》,帝王南郊迎夏活動結束,“還反,行賞,封諸侯”。意思是,返回宮里后,帝王會進行賞賜,分封諸侯。
這種立夏行賞在先秦時一般以賜賞清涼降溫飲食和用品為主。據《周禮·天官》凌人條,凌人專門負責冬季斬冰儲藏,到了夏天,負責分發冰塊給周王的臣僚,即所謂“夏,頒冰掌事”。頒冰從立夏這天開始,分多次進行。到明清時賜冰福利仍未廢除。從立夏這天開始,街頭還會出現賣冷飲、吃冰棒的,“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在清朝,賜冰從立夏移到了陰歷六月入伏那天,且改成了發冰票,自行領取。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賜冰條稱:“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現代夏季發放防暑降溫費等福利,或許正是沿襲了古代立夏頒冰的習俗。
(文/倪六方 據《北京晚報》)
□本欄編輯/鄒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