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剛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屬于探究物理規律的實驗。目的是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本實驗器材簡單。實驗現象明顯。現結合例題。探究如下。
例 某實驗小組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刻度尺、細線、彈簧測力計、質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小組的同學在實驗中進行了如下的操作和思考。請結合相關實驗情景回答下列問題。
1.對于該實驗。請你幫助實驗小組提出一個明確的、可研究的問題。
解析: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前提。一切探究始于疑問。本題由于較熟悉。可以直接提問: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或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
2.請你結合玩蹺蹺板的生活情景。提出合理的猜想。
解析:從玩蹺蹺板的生活情景中知道,杠桿的平衡并不僅取決于物體輕重。還和物體離支點的遠近有關。所以可以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猜想2: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3.在設計實驗過程中。小明遇到下列問題。請你協助他解決。
(1)將杠桿裝在支架上,發現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____調,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為止。如圖1。
(2)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____。這時杠桿所受重力的力臂為____。
解析:(1)杠桿的平衡調節與托盤天平的調平方法一樣。平衡螺母要向高的方向調。杠桿右端下沉,左端高,平衡螺母需向左調。(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杠桿所受重力的作用線過支點。力臂為零。可以消除杠桿所受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不會對實驗產生干擾。另外。杠桿處于水平位置時。動力臂和阻力臂都正好在杠桿上。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即為動力臂和阻力臂。測量起來比較方便。
4.小明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按圖2所示,通過加鉤碼分別改變F1、F2,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并測出對應的l1和l2,記錄的實驗數據如表1。得出的杠桿的平衡條件是____。猜想____正確。
解析:把支點左邊鉤碼所受的重力當作動力F1,支點右邊鉤碼所受的重力當作阻力F2,量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由表1中所列數據可以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1正確。
5.調節杠桿平衡后。小華在圖3甲所示的A位置掛上兩個鉤碼。可在B位置掛上____個鉤碼,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她改用彈簧測力計在圖3乙所示的B位置斜向下拉,若每個鉤碼重1N,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N。
解析:設每個鉤碼重為G,杠桿每一格的長度為l,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2G×2l=nG×l,解得n=4,則在杠桿B處應掛4個鉤碼。杠桿才能平衡。改用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阻力的力臂會變小,則阻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大于4 N。
6.某同學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后。得到的數據為F1=3 N、l1=4 cm、F2=4 N和l2=3 cm。該同學根據這些數據得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探究結論。該結論是____(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____。
解析:在實驗中,改變支點兩側的鉤碼位置和個數,一般要做三次實驗。得到三組實驗數據并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只進行一次實驗而獲得的數據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同時,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因此。該結論是錯誤的。
7.杠桿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現欲使如圖4所示的靜止的蹺蹺板發生轉動。右端小女孩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
解析:使蹺蹺板轉動,應使右端小女孩的力和力臂的乘積變大。所以應增加右端小女孩的力臂,女孩應向遠離支點的方向移動。
責任編輯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