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平
軍改大考中的“掙”“扎”說
韓小平

·風向標·
軍改正當時。周圍的很多戰友形容最近的狀態時,都用了“掙扎”這個詞:掙扎于進退走留,掙扎于利益權衡。不可否認,這樣的“掙扎”是不可回避的,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場時代大考。這場大考,不考不行,緩考不行,考不好更不行。怎樣在這樣的大考中化“掙”之“擺脫”之意為“盡力支撐”,化“扎”之“勉強支持”之意為“駐扎”“扎實”,從而“掙”出思維的牢籠,“扎”好自己的陣腳,就成了當務之急。
一是要掙脫“小我”的牢籠,扎進講黨性的懷抱。在這一輪裁軍中,不少戰友的軍旅生涯將走到盡頭,成了那被裁減的30萬分之一;有的干部因單位調動會面臨新的退役安置、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如何對待這些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有些人沉不住氣了,在“小我”這個牢籠里掙脫不出來了。在調整中,關注利益,有點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以黨性為重,多算顧全大局的大賬,少算一點個人得失的小賬。畢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沒有國家的強大,任何個人的夢想、任何個人的利益都沒有保障。
對于一個共產黨員來說,黨性就是黨員的組織性、紀律性、原則性。什么是堅定的黨性?從原18軍軍長張國華的身上就彰顯出了堅如磐石的黨性原則。1950年初,毛主席指示劉、鄧派二野的部隊進藏。但被委派的那個軍的軍長嫌西藏條件太苦,不愿受命。任務緊迫,劉、鄧立即召見18軍軍長張國華等人。鄧小平開門見山一句話“今天談話憑黨性!”張國華立即回答“一切聽從黨安排!”鄧小平說“某某不去西藏,你指揮部隊去!”張國華回答“堅決完成任務!”18軍原定的任務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張國華已被定為川南行政公署主任。一剎那間,18軍要由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川南改派到嚴寒高原的西藏,不少人從思想上轉不過這個彎。進藏的代價是巨大的,張國華年幼的女兒病逝于進藏途中。當時西藏太艱苦了,進藏幾年后,一些同志向中央反映希望駐藏部隊能夠分期分批輪換。張國華得知后,在震怒中高喊:“毛主席讓我們守西藏,我死也要死在這里!”長期的艱苦高原工作引發了他嚴重的心臟病,1972年去世時年僅58歲。骨灰空運到北京,周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這位堅守西藏黨性堅定的大功臣。如果我們在這次大考中,都能像張國華一樣,掙脫小我的牢籠,扎進講黨性的懷抱,你就是一個好黨員,你就是一個好軍人,你就在這場大考中交上了一份好答卷。
二是要掙脫“謀生”的牢籠,扎進講奉獻的懷抱。有些人可能會以為,“講奉獻”這個話很空,純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是你要知道,改革沒有旁觀者,不管你想進想退愿走愿留,改革必須進行,不會以你個人意志為轉移。與其為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何不“跳出三界外”,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呢?站得高了,看得遠了,就會在明理中保持淡定,在明白中把準方向。有些人是為軍隊的強大而從軍,有的人則是把從軍當作謀生的手段。前者是真正的軍人,而后者不過是軍隊的“食客”。在這些“食客”的心里,軍人的職業不過是個“飯碗”。真正的軍人,即使如今生活工作在比較好的環境中,一旦需要調整他到艱苦偏遠的地方,他也會“打起背包就出發”;若他是一個食客,他就會擺出這個困難,強調那個理由,只想在舒適的環境當“和平官”,不愿到艱苦的地方當“戰斗兵”,更不愿離開暖融融的小家。在這次改革中,必然涉及到一些人的調整和調動,有的領導將失去領導職務,有的后備干部將遭遇“人事凍結”,趕不上“末班車”,部分單位可能還要轉地換防,不少干部將面臨二次就業。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從“謀生”的牢籠中掙脫出來,扎進講奉獻的懷抱之中。
三是要掙脫“小域”的牢籠,扎進講大局的懷抱。改革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調整。有些指揮和技術干部,可能需跨部門跨專業任職;有些職級較高的軍官,可能要調整到職級較低的崗位;有些在大機關工作的人,可能要調整到作戰部隊;更有為數不少的軍官要脫下軍裝轉業到地方工作——這都涉及到工作領域的變更和轉換,必然會給你帶來種種生疏、不習慣、不熟練,甚至還要求你從頭學起。這就要求你必須掙脫“一域”的牢籠,扎進講大局的懷抱,不計個人得失,服從組織安排,當好合格軍人。用你的深根固本、深藏厚養、深思熟慮、深機妙用,使自己的“一域”變成“多域”“大域”,做好調整后的工作。當你轉換了崗位和角色,保持了智者的清醒,才能掙脫舊思維的牢籠,跟上時代的步伐;當你抱定了勇者的決心,才能扎牢繼續前行的根基,開創新的人生。
【作者系防空兵學院訓練部教保處保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