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聃
頭上那個改革吸塵器的光環還未散去,他又開始著手改革吹風機了。
69歲的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每天還是會去總部,看看總部的建筑就會很開心,它是由威爾金森·艾爾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人們覺得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欣賞好的設計,事實上并非如此,人人都喜歡。”他說。所以,他要求戴森的產品必須有“顏值”。
仔細看看眼前這位酷老頭對自己的要求也是蠻高的:健康的身形看不出一點臃腫和疲態,頭發的長度既不減風流也不失利落。“這是我第一次為產品發布留頭發。高中之后,我的頭發就沒這么長過,那會兒我還穿著花襯衫和喇叭褲呢。”
1.停在美國戴森公司總部停車場的鷂式噴氣式戰斗機2.美國工業設計師戴森為三宅一生設計的2008春夏秀場
3.戴森在他的拼接mini車里
當天,他全身上下是不同色度的藍:靛藍色襯衫,單寧藍色褲子,深電光藍色鏡架。在無可爭辯的事實下,他承認了自己對藍色毫無抵抗力,就連產品設計也是如此。
“我們會先上一層銀色的底色,再涂上藍色,這樣就能在最終的藍中看到微微泛出的光。”他甚至把公司咖啡廳的烤箱都漆成了這個色調,為了搭配起見,椅子漆成了紫紅色。對于機械極客來說,在戴森的總部工作是件賞心悅目的事。
餐廳的半空中懸掛著60年代的戰斗機。據說,那是第一個在飛行中可以加油的機型。停車場上還有一架鷂式噴氣式戰斗機,它的速度非常快,40秒內可以上升到1.2萬米高空。
不僅如此,古董DS汽車、俄羅斯宇航服、海上卡車、超音速飛機的引擎,戴森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每一件自己放在總部的收藏。其中,有臺拼接的Mini汽車是戴森的工程師團隊送給他的60歲生日禮物。好好的古董車被他生生從中間切成兩半,為的就是讓大家看清內部結構。他解釋說:“這一切都希望給設計師帶來靈感,對于一個技術公司來說這點非常重要。”
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的他是除維珍集團的理查德·布蘭森外,最受英國人敬重的企業家,但日本人很可能更愛他。原因就是戴森上個世紀80年代的發明——真空吸塵器。“我不能說喜歡做家務,但是會做。當時市面上的吸塵器非常討厭,它們的吸力永遠都不夠。使用時,灰塵還會揚起來,之后就能聽到小狗在旁邊狂叫。”
戴森回憶到,有一天在做清潔的時候,吸塵器突然失靈了。他把它拆開一看氣壞了。“以前一直以為吸塵器的提供動力和吸塵是分開的,原來塵袋式就是簡單的通過收集灰塵的同時把空氣排出的原理來工作,所以一旦排氣孔被堵了,吸塵器的性能就會下降。”
他從鋸木廠通常會用的那種高15英尺的氣旋式分離器中找出了解決方案。“為什么不能做一個這樣的分離器把灰塵分離出來呢,只要縮小尺寸就好了。”戴森做出的第一個原型就驗證了原理上行得通,然而他又花了15年時間做了5126個原型才研發出最終的真空吸塵器。
“我想吸到像0.3微米這樣小的灰塵,以及硬幣、小狗的毛、人的皮屑這些不同的物質。”好不容易通過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旋成功了,誰知道他又“畫蛇添足”地把積塵箱變透明了。
當戴森拿著這個“完美”的產品去找零售商時,他們覺得他瘋了,消費者為什么要看到這么惡心的東西?可工程師覺得能看到里面的東西是件好事兒。“我們選擇忽略了他們的意見。當然,我們也做了市場調研,零售商是對的,消費者并不想看到內部。但我仍然沒有理會這些意見。”戴森自信地說。
看看現在,世界各地的吸塵器都是透明的外殼。“要有勇氣挑戰常規。還有不要輕易相信市場調研。”他追加道,“不是完全無視,而是要分析背后的原因。普通人不是設計師,他們不知道未來的產品是怎樣的。”
第一個接受真空吸塵器的市場是日本。1986年,日本開始銷售這款吸塵器,并被命名為“G-Force”。1991年,G-Force在日本獲得了國際設計博覽會獎。“其他國家的人都不想要,只有日本非常歡迎。很遺憾在歐美國家,普通人對新技術沒那么感興趣。”他說。
戴森有意讓G-Force重返英國市場的時候,選擇了個別經銷商和時尚品牌保羅·史密斯的店鋪。史密斯曾回憶道:“我在男裝店里售賣G-Force,讓戴森吃驚的是我賣出了那么多,比電器商店還多。”這也讓戴森堅定了信心,就為好的設計,人們愿意花高于其他吸塵器四倍的價錢來買他的產品。
《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曾發現如果一對夫婦買了戴森的吸塵器,一半以上都是男士使用它來做清潔,這解決了如何讓他們心甘情愿拿起吸塵器的古老難題。就像GfK零售審計集團專家尼克·普拉特評論的那樣:“戴森徹底改變了市場,把家用電器變成了美觀的生活方式工具和地位的象征。”
戴森用在吹風機里的小扇葉馬達
2007年,這款產品的概念還被日本服裝設計師,當時三宅一生的設計總監藤原大(Dai Fujiwara)帶進了巴黎時裝周的秀場。他把戴森的真空吸塵器拆開,重新組合分類,讓“The Wind”系列的每一件服裝都來自吸塵器的一個或某幾個部分:零件變成了服裝上的某個功能設計,機身的形狀成了鐘形風衣的靈感,不規則的褶皺感來自吸塵器的塑料軟管等。“那些工業性和目的性很強的部件都能流暢地轉化成服裝設計。”藤原大對《Wallpaper》說。
作為合作的一部分,戴森為“The Wind”設計了T臺場景。模特從巨大的黃色吸塵器軟管中走出,中場時候,從四面八方降下來的軟管為臺上輸送風源,在中心形成氣旋。由于模特們的衣服都是經過處理的通風面料,任由氣流吹亂頭發,衣服仍舊自然飄逸。這是戴森的第一個時尚項目。之后,他的吸塵器與藤原大的A-POC組合就出現在了以色列的霍隆設計博物館里。
戴森和時尚界的糾葛不止于此,今年4月,卡爾·拉格斐的愛寵的instagram發布了一條消息:“誰是戴森的PR,我必須要有一個400美元的吹風機來料理我的毛。”就這樣,這款超音速吹風機還沒上市,法國最著名的貓已經用它毛茸茸的小爪子和它玩起來了。
根據Mintel咨詢機構的數據,英國約92%的女性、美國75.5%的女性和24.5%的男性經常使用電吹風;而戴森自己的數據表明日本有97%的女性和30%的男性經常使用,且大多數人平均每次使用20分鐘。“我很討厭吹風機,它們頭重腳輕。我們覺得是時候做一個新的馬達了,把它放進把手,改變它的動力學和幾何構造。”戴森說。
事實上,無論是各種提升馬達運轉效率的技術,還是用于控制溫度和馬達的電子元件,它只是把各種原來的技術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工程師應該做的事——解決問題。還有,你永遠不知道在一個問題上的探尋最終會導致什么,它往往會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題設的答案。這也是樂趣的一部分。”
雖然售價“嚴重超標”,但在說服“粉絲”花幾百美元買個身份象征這方面,戴森向來有著很好的成績,如今他又試圖把這一影響力延續到一個未知領域:美容美發界。倫敦牛津街上開放了繼東京表參道之后的第二家旗艦店,他把二樓的整層空間變成了美發沙龍。
用《紐約時報》的話來講,這個經過4年研發時間最終面世的東西就像黑色棍子上有個粉色的甜甜圈。戴森說:“我曾對保羅·史密斯說,我很羨慕你,因為在時裝界,你們的生產周期很快。他也說他很羨慕我,因為我不必每年拿出4個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