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鵬
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困境
郭瑞鵬
專題—看美軍如何“抵消”
當前,全球戰略格局深刻變化,國際安全環境日趨多樣,戰爭呈現形態加速演進,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軍事革命的熱潮。變革,成為這個時代的強烈脈動,成為世界大國強軍的必由之路。這場世界新軍事革命是全方位、深層次的,覆蓋了作戰形態和軍隊建設全部領域,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這場新軍事革命,不僅反映在軍事理論的不斷創新和軍事戰略的不斷拓展上,也反映在軍事科技的突飛猛進上。
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美國第三次“抵消戰略”采用以顛覆性技術為主的系列創新提供的新能力抵消主要對手的優勢軍事能力,旨在掌握世界軍事革命的主動權,從而抵消主要對手的戰略優勢。本輪“抵消戰略”是在美國國家戰略框架下統籌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國防創新發展戰略,其采用先進理念和尖端技術與裝備,帶動作戰理論樣式、部隊組織形態、國防管理模式等綜合集成創新,將新軍事革命引向深入。這場新軍事革命對我國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密切跟蹤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深入探討新時期作戰制勝機理,研究高新技術發展運用及其對戰局的影響將會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美國由于受經濟增長乏力影響,國防預算持續縮減,尤其是研發性經費開支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和挑戰卻不斷增多,美軍認為相對于戰略對手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能夠繼續維持美軍的非對稱優勢,保持強大的戰略威懾力,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時,呼吁要制定第三個“抵消戰略”。2014年11月15日,即將離任的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再次強調此觀點,提出以第三次“抵消戰略”為牽引,啟動“國防創新倡議”,并試圖將其作為他防長任期內不朽的功績。2015年3月6日,阿什頓·卡特接棒哈格爾的防長職務之后,繼續大力推動第三次“抵消戰略”,試圖通過技術創新,繼續維持美軍的霸權地位。
第三次“抵消戰略”提出之后,引發了美國官方和學界的高度關注。在這期間,美國國會召集有關專家就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戰略定位、戰略目標、實現方式、預期效果召開了多場聽證會,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新美國安全中心等高端智庫,密集出臺了多份研究報告,進一步闡述、細化其中的戰略要點。
此前,第三次“抵消戰略”多以官員講話和智庫報告為主,尚未見到官方正式的戰略文本。時過境遷,今非昔比。此輪由美國軍方發起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能否獲得認同、順利推進、落到實處,獲得像前兩次“抵消戰略”那樣的效果呢?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從美國自身來看,面臨著找準戰略定位、防控技術擴散、形成推動合力、協調國際合作等方面的難題;另外,即使這些困難都克服了,按照凈評估戰略思想設計出的這一戰略,最終能給美軍帶來多大的非對稱優勢,也不完全取決于其自身努力情況,還與戰略對手的作為和表現密切相關。
哈格爾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之后不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海上力量和兵力投送小組委員會針對此項戰略舉行了首次聽證會。會上爭論最為激烈的是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定位問題,它應該是關注五角大樓面臨的所有挑戰呢?還是縮小范圍,只關注那些少數卻是美軍面臨的最嚴重威脅和挑戰,如“反介入和區域拒止”。在這次辯論中,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馬蒂納熱提出本次“抵消戰略”應進一步聚焦和具體化,而不是包含美國從高到低遇到的所有沖突,即戰略對手瞄準俄羅斯、中國;戰略目標為突破“反介入和區域拒止”?他認為,前兩次“抵消戰略”之所以成功,在于有明確的戰略對象,都是針對蘇聯;有明確的戰略目標,都是為了抵消掉蘇聯常規力量優勢。這一觀點代表了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對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美國軍方多數高官的講話思想相一致。
20世紀50年代,為了應對蘇聯的兵力數量優勢及地理優勢,總統艾森豪威爾首次提出“抵消戰略”,即“新面貌”戰略,核心是依靠發展核武器抵消掉蘇聯的常規兵力優勢,從而形成對蘇聯的強大戰略威懾力。隨后,蘇聯對此做出了反應,逐漸實現了與美國的核均勢,“新面貌”戰略的作用變得有限。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啟動實施第二次“抵消戰略”,核心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作戰效能的倍增器,通過發展隱身技術、精確打擊武器和C4ISR體系,應對蘇聯常規力量崛起。相對于第一次“抵消戰略”,本輪“抵消戰略”持續時間更長,使美國的軍事優勢保持了近40年。當前,隨著潛在軍事對手在精確打擊能力方面的長足進展,美軍依托軍事前沿基地和航母等大型作戰平臺構建的常規投送能力受到了挑戰,而這又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維持軍事威力的前提,在這種情況下,美軍認為應該啟動第三次“抵消戰略”。
從戰略定位來看,當前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和風險挑戰是全方位的,五角大樓處理的問題比20世紀70年代多多了,單從潛在軍事對手來看,既有新興大國、發展中大國的挑戰,也有來自像朝鮮、“伊斯蘭國”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存在一種對所有潛在軍事對手都有效的普適型“抵消戰略”,值得懷疑。為抵消掉特定對象而形成的能力和優勢,并不適用于另一方。1991年的海灣戰爭可謂是美軍第二次“抵消戰略”的成功展示,但是在面對像阿富汗戰爭、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中,這次“抵消戰略”的優勢就未能得到充分施展。這也是第三次“抵消戰略”遭到美國有些智囊質疑的根源所在,他們認為到底應該將該戰略定位為技術變化引起的軍事戰略改變,還是定位為21世紀格局的新變化。目前,這種爭議仍在廣泛討論之中。其實,當前美國應該從造成世界動蕩不安的深層根源中去反思和調整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而不是為創新概念而找個假想敵人,一味追求軍事上的絕對優勢,片面認為軍事上具有非對稱優勢國家就絕對安全了,這種骨子里隱藏的好斗思想與人類追求和平的主流不相適應。

第一次“抵消戰略”的核心是依靠發展核武器抵消掉蘇聯的常規兵力優勢
前兩次“抵消戰略”取得成功,歸根到底是美軍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具有了優勢:第一次“抵消戰略”主要是依靠核技術優勢,第二次“抵消戰略”主要是依靠信息技術優勢。本輪“抵消戰略”試圖通過“改變未來戰爭規則”的顛覆性技術創新贏得優勢。近期,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宣布將在2017財年投入120~150億美元用于支持第三次“抵消戰略”,并明確驅動此輪“抵消戰略”的五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機協作、人類作戰行動輔助系統、先進有人/無人作戰編組、針對網絡(攻擊)和電子戰環境進行加固的網絡賦能自主武器等。這些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和突破程度,和能否把成熟商業技術應用于武器裝備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推進程度和最終效果。
從軍民技術轉化規律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興起和快速應用,人類開始進入了軍民技術通用時代,商業需求成為拉動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民用技術在某些領域出現了優于軍用的發展趨勢。當時,美國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推進實施了軍民一體化發展戰略,到21世紀初基本建成了軍民一體的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這期間,美國正處于第二次“抵消戰略”的加速推進期,為了防止軍用技術擴散,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條款,包括《武器出口控制法》《國際軍方貿易條例》和《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等。現在來看,這種防止技術擴散外流的傳統做法雖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新興大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得到了快速提高,在有些方面已經由過去的技術模仿者、跟蹤者轉變為領跑者。
軍民一體化時代,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要想達到“我有,別人沒有”,完全獲得技術壟斷優勢其實很難。目前,美國2/3的技術來源于私營企業,限制技術對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阻礙企業自由、損害企業利益。而且,一個國家不可能擁有壟斷全部技術創新的能力,有些技術一旦擁有,就能夠起到改變世界格局的效果。比如,俄羅斯的核技術和核武器完全具有摧毀全美國、抵消掉美軍技術優勢的能力。美國應該積極適應當前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發展趨勢,通過技術創新和轉移交流造福于人類,而不是單純追求軍事優勢。

人機協作是人和機器人相互合作,高度安全并智能規避對人類傷害的機器人是協作順利展開的基本前提
前兩次“抵消戰略”在推進和落實過程中都是舉全美之力,統一行動,總統、國會和國防部達成了高度共識,并且持續推動,沒有因政黨更換和人員調整而放棄戰略實施。在這方面,我們相信美國有其特有的文化環境、戰略定力和保障機制。但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從前兩次“抵消戰略”啟動的時機來看,除了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剛剛結束之后、美國認識到蘇聯戰略對手的實力變化,國內一時改革呼聲也很高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國內經濟發展較好,能夠為“抵消戰略”提供充分技術和資金支持。當前,此輪“抵消戰略”是在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國防費開支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提出的,自奧巴馬總統上任以來,美國軍事技術研發費用降幅已超過20%,這對以尋求技術優勢為核心的“抵消戰略”來說顯然不利。
第三次“抵消戰略”不僅僅是顛覆性技術創新問題,還涉及到采購、國防科技工業、作戰、訓練、概念、編制體制等一系列深刻變革,可謂是對美軍的一次再革命、再轉型。其中,必然會帶來利益結構的重新調整。比如,第三次“抵消戰略”強調無人作戰、遠程和隱身作戰、水下作戰、全球監視打擊網絡。為實現此目標,美軍需要對現有的裝備體系和研發項目進行重大調整,比如徹底取消海軍陸戰隊“兩棲作戰車輛”項目、減少F-35戰斗機的購買總數甚至取消F-35C艦載型,至少撤裝1艘航母等。這些項目調整,勢必會觸及到被調整對象的實際利益,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能有多大支持度,仍待觀察。
與第三次“抵消戰略”概念的提出時間同步,2014年美國國防部啟動了《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并向企業、理論界和社會大眾廣泛征集創意,明確未來裝備技術優先發展方向,目標設定到2025~2030年完成能力部署。第三次“抵消戰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識、被細化到什么程度,有待于這些官方文件的正式出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重要推手之一—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新美國安全中心表示,五角大樓希望將2016年作為新“抵消戰略”的理論試驗年,為實現美國未來25年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

“9·11”后美國年度國防預算情況
從第三次“抵消戰略”的著力點來看,主要是將各種不同的、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武器平臺聯結在一起,形成全球監視打擊網絡(GSS),從而提升美軍的全球快速反應能力,重建美軍的常規威懾力,使潛在敵手不敢輕舉妄動,使盟國對美國充滿信心。按照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估計,如果從現在開始著裝備研發、構建網絡,且美國政府堅持這一戰略不動搖,預計將在2025~2030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GSS在構建時需要利用盟國的能力和資源,他們的認可和參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構想能否落到實處。沃克公開表示,“國防創新計劃”和第三次“抵消戰略”是美國的計劃,但也同樣離不開盟友的共同努力。盡管美國國防部提出要與所有盟國一道大膽開辟創新新境界,但從現實狀況和利益共贏方面來看,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協調難題。
目前,美國盟友盡管普布天下,美軍海外基地370多個,分布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并不是所有盟國都有同樣的技術支撐能力和作戰能力,能否真正做到同步創新、實現互操作,還有待質疑。據美國國防部估計,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20%超員現象,為節約開支,美國也不得不選擇關閉一些海外軍事基地。2015年1月8日,美國國防部發布文件稱,未來10年美軍將陸續關閉15個駐歐洲的軍事基地,并撤回2000名士兵。美國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傳統盟友的不滿。近年來,美國與盟友之間就防務負擔的分攤問題爭執不休。
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最根本目的是抵消掉俄羅斯和中國,確保美國世界霸權地位,它是一種把美國國家利益強加給盟友的舉措。這種逼著盟友選邊站隊的舉動,必然遭到盟友的反對、不受擁護。自從美國把戰略重心轉向亞太,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美國極力在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傳統盟友之間穿針引線,試圖構建“亞洲版北約”,遏制中國發展。從現實進展情況來看,這種不得人心的合作結盟,除了造成地區局勢不穩定之外,并未給該區域帶來繁榮。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文化、地緣和血脈上一衣帶水,經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都不是通過技術優勢能夠抵消掉的。
最后,從本輪“抵消戰略”的思想根基來看,與前兩次“抵消戰略”有著一脈相承性,都是戰略凈評估思想的應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第三次“抵消戰略”最終能否見到成效,不光取決于美國自身的戰略調整和實施程度,還與戰略對手的作為和表現密切相關。在“抵消戰略”與“反抵消戰略”的長期對抗博弈中,我們也應該找到并持續發展自己的戰略凈優勢,形成核心軍事競爭力,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更要防止被對手戰略“誘偏”。

美軍海外軍事基地分布圖
責任編輯: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