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麟
幾年前美國的《Fast Company》刊出一篇很有趣的長文,它是在講,以這世紀最新的趨勢,可叫作——“流動世代”(Generation Flux)。
他還給了一個簡稱,叫“GenFlux”。
什么是“流動世代”?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它的標記就是“動蕩”——這個世代不懼于動蕩,習慣于動蕩,甚至enjoy于動蕩。我們都聽過以動蕩來形容時局、經濟、股市、職場,但沒聽過以動蕩來形容世代,作者意思是,我們這一批人,不只可能遇到些天災人禍,還有可能碰到產業或社會不斷的變動、變動、變動!
在如此一個世代里,要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何事,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比方說,誰會是今年的科技老大?文章舉例大家都知道的,五年前,Nokia、RIM、Motorola還占了64%的市場,短短五年后,就被蘋果和Samsung打得落花流水。這只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還有很多故事,是大家不知道的。
還有,誰會是下一屆美國總統?哪里會是下一個發生大地震的地方?你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真的,尤其是到了這一年,事情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想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何事,已經變得“倍數地艱難”(Exponentially difficult)!大的事,中的事,小的事,細微至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存在隱藏著很多很多可能的“變數”。

怎么辦?
想在這些變動之后趁勢而起,提升自己的實力與狀況?“流動世代”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就是──“善動”!
文章提到一位硅谷知名創投人Patil,他一開始是在大學研究氣象的,后來創業,還參與公共事務,也教書,最后落腳在做創投、做金融。這家伙之所以敢 “動”得這么厲害,都是因為他擅長于分析“混沌”(Chaos),他深深知道,人生要成功,最重要的并不是“知道”下一步在哪里,而是“覺悟”人生就是處在“混沌”中。
文章說,“流動世代”的特質,就是要“以‘動制動”;當你夠“動”,你便不再怕任何動蕩,你本身就是一個動蕩的人,自然就可以輕松地活在動蕩的世界。
此外,“以動制動”也算是一種心理學,記得我剛回臺灣時很怕“地震”,偏偏這里地震特別多,大多發生在早上;在過去寫作的兩千多個日子里,我已經無數次在早 晨,因為地震桌子搖晃而從書桌邊跳起來,跑去開大門,差點就要沖下樓梯……后來我發現,要克制這樣“一直地震”的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當地震來臨時我自己在室內走來走去、跑來跑去,就感覺不到地震了。這招聽來愚蠢,但也真能有效克服恐懼——當你“正在動”,就不怕動。
走入社會以來,不斷地閱讀各種預測趨勢的文章。但,從來沒有一次讀到的趨勢,比這一篇“流動世代”還要簡單的指令──
這指令就是,不必學什么,只要“動起來”就好了!
動,第一步,就是檢視你現在“靜”的一切。
換個地方住住看?換輛摩托車?
換個方式上班?還是干脆換個工作?
“流動世代”不必學習任何事,只要“動起來”,真是最簡單的趨勢,或許,對一些人來說,也是最困難的趨勢。
面對這一個經常變動的世代,“善變”遠遠比“不變”好。
別想太多,人家都這樣講了,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