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
2016年1月25日,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腦科中心手術室里,正上演神奇一幕:醫生們緊張地為一位患者進行手術,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奏著吉它,明亮的手術燈光下,手術器械的沙沙聲與吉它優美的奏鳴,交織出一幅不可思議的畫面。
這位患者是一位音樂家,多年前,他患上一種名叫“局灶性肌張力障礙”的病癥,該病癥又叫“音樂家手”,是目前公認的醫學難題。這臺手術是全球第七例,也是國內第一例成功的范例……
人生崎嶇,“肌肉障礙”讓路途顛簸
57歲的陳同波是吉林省長春市人,他十歲便開始吉它專業訓練,每天都練琴八小時以上,出色的天賦,加上刻苦的磨礪,讓他的吉它演奏充滿了創意與感情。二十多歲時,他考入一所音樂學府的吉它專業,師從當時一位著名的演奏家。學業有成之后,他開始了各地的表演生涯,一些著名音樂人的專輯里,都留下了他精彩獨特的吉它聲。
1990年年初,陳同波在當地的一所音樂學院里任教,并與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同事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不久后,女兒陳美怡出生了,生活中所有的美好,似乎都圍繞在陳同波的左右。
孰料,兩年之后的一天,陳同波在家里彈奏吉它時,突然感到右手的食指特別僵硬,平時很輕松便能按住的琴弦,無論怎樣用力,都壓不下去。妻子見他煩躁的樣子,不禁寬慰他道:“可能是這段時間你太過用功了,以后別那么拼命,少熬夜就好了。”陳同波想,也許情況確實如妻子所言,是授課太累導致的,從來都是琴不離手的他,頭一次休息了兩天。
1993年4月,陳同波在上課時,突然發現小指也開始不聽使換,這一次他感到了問題的嚴重。在家人的陪同之下,陳同波前往專業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發現他的手指肌肉出現障礙反應,原因不明。醫生告訴他:“肌肉的障礙反應,主要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是過度收縮引發的,以肌張力異常動作或姿勢為特征的運動障礙綜合癥。有的是遺傳,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因為身體健康并未受到太多影響,陳同波沒有將“肌肉障礙”放在心里,只是接下來的半年間,他開始發現:右手的小手指肌肉不時地攣縮,食指也出現了相關的癥狀。陳同波漸漸感到,指頭不聽使喚看似小病,實際對從事音樂的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因為右手按下吉它的琴弦時,再也吃不住力量了。
此后的幾年間,陳同波又先后趕赴北京、廣州地區的各大醫院,診斷的結果都大同小異,由于沒有太好的辦法,他只能加強臨床的護理,通過針炙、藥敷等方法進行干預,以緩解病情的不斷發展。
雖然吉它彈不成了,但是陳同波內心無比欣慰的是,女兒陳美怡繼承了他的音樂天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她,小小年紀便考入了音樂學院的附小。在陳同波的不斷打磨之下,許多行家都看好陳美怡,覺得她將來一定能夠超過爸爸,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音樂家,這樣的評價自然讓身處逆境中的陳同波很開心。
陳同波決定與女兒一起音樂的道路上奮進,不過從前那些爛熟于心的曲子,如今彈奏起來卻異常吃力。為了讓自己的手指靈活一些,他接受了當地一家私人診所的針炙治療。一次,女兒陳美怡前去看望他時,看到六七根長長的銀針深深地扎在父親的手上,小小的陳美怡一下子哭了:“爸爸,這有多痛啊!咱們不扎行不行啊?”陳同波意識到,銀針扎在自己的手上,也扎入了女兒的心里。陳同波連忙寬慰她:“傻孩子,痛點兒有什么關系,只要以后能陪你一起彈琴,爸爸就是再痛再苦也愿意!”
2000年開始,陳同波右手手指僵直的狀態開始嚴重,他的四根手指都不聽“指揮”,生活對他也不方便起來。一次,一家人到郊外旅游時,陳同波像往常一樣,左挎相機,右挎裝水與食物的包,帶著妻女開心地在各個景點游逛。在一處繁花似錦的假山前,陳同波很想為女兒陳美怡照張相,可是按下相機的快門時,他卻發現自己力不從心了。從前那靈活的手,如今如此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陳同波難掩內心的沮喪。他忍不住問陳美怡道:“爸爸的手像塊木頭一樣,如果哪一天不能陪你練琴,你會不會嫌棄我呀?”陳美怡對陳同波說:“不但不嫌棄,我還會一心一意地照顧你,因為你在我心里,永遠是最優秀的爸爸!”女兒的話觸動了陳同波內心的柔軟,他的眼角瞬間濕潤了。
由于無法從事音樂事業,再加上生計使然,陳同波有了轉行的念頭。2002年,陳同波就職于一家法律單位,漸漸遠離了琴弦與五線譜。有時看著女兒練琴,他在旁邊默默地、不無遺憾地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能夠重新拿起吉它,流水一般地彈奏起優美的旋律,那該有多好呀……”
心有不甘,歲月苦澀總有溫暖
2007年年末,陳同波在與妻子結婚紀念日這天,一家人來到飯店吃飯。推開包房門,房間里撒滿了百合花瓣,窗戶上還有用花瓣拼成的“心”,陳同波感到很詫異。這時,一個服務員手推著一個插了粉色蠟燭的兩層大蛋糕進來了,后面還跟著一位吉它樂手。溫馨的燭光點燃之后,房間里縈繞著悠揚的琴聲,陳同波這才明白,原來這是家人特地為他打造的一份驚喜!但是,悠揚的吉它聲在打造浪漫的同時,也喚醒了陳同波內心的痛苦,他暗暗地想:“我的右手要是可以彈奏,會比眼前的這位吉它手好上一百倍。”他彈奏吉它的念頭又如同雨后的春筍,不知不覺從松軟的土地里鉆了出來……
2008年7月,陳美怡在沈陽進修音樂時,聽說當地的一家私立醫院可以醫治這種“肌肉障礙”的病癥,她立即打電話給陳同波。陳同波一聽,興沖沖地坐著客車,一路顛簸趕到那里。這家私立醫院的醫生用一種特制的藥方為陳同波熱敷,這種藥方確實治好了不少類似的病例,可是陳同波治療時,卻起了嚴重的水腫反應,由于水腫一直不退,醫生見效果不佳,勸他不要繼續治下去。
此時,外面正下著細雨,陳同波扶著醫院的大門,久久不愿意離開,他不甘心就此放棄啊!父女倆乘出租車來到客車站,一路上陳同波的情緒都很低落,他喃喃著說道:“女兒,難道爸爸再也拿不起吉它了嗎?我多想那溪水一般的樂曲從指縫間流出,哪怕是簡單地彈彈和弦,為你伴奏一下也好哇!”
當來到客車站,父女倆下了出租車,剛才還細雨不斷的天空居然放睛了。陳美怡在車站的入口站立了很久,末了她難過地說道:“爸,其實你這樣回去,我也是很不甘心啊……”
這年年底,陳美怡將父親的病情描述之后,在網絡上進行救助。一位網友聽說之后,推薦她去沈陽的一位老中醫那里看看。這位老中醫查看了陳同波的病情之后,搖了搖頭說自己已經退休多年,早就不看病了。陳美怡一聽著急了,拉著老中醫的衣袖說道:“我爸爸看過很多地方,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您就開個處方給我們吧,不然的話,爸爸這輩子再也拿不起吉它了!”發自肺腑的懇求,深深地打動了這位老中醫,他萬分同情地說道:“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好試試了。”
拿到老中醫的處方之后,陳同波一邊吃著中藥,一邊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食療。做飯做菜時,他也放入一些疏通筋絡的藥材,不過這些東西吃得多了,人常常感到腹脹難忍。為了保證中藥的攝入量,他咬著牙關強迫自己往下咽。每天晚上,他都給腹部進行按摩,從胸部往小腹一遍遍地按,每天都要按摩四五千次,直到累得滿身大汗。這種按摩能加強腸胃的蠕動,常常一邊按摩一邊聽到肚里在咕咕直響。
這樣一來,陳同波每天的飯量增加了,平時他只能吃一碗米飯,吃中藥期間,他的飯量增加到了兩三碗。陳美怡還為他買來了桅子花、拌著植物油杵碎揉成一團后,刺激他手背上的穴位,增加血脈流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陳同波的手指變得不再那樣僵硬了,他可以按動手機上的按鍵,但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陳同波發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手指間的協調能力無法恢復,與從前還有著一定的差距。為了圓父親的一個夢想,此后陳美怡有機會去外地,總是盡力搜集當地的活血舒筋的食材與養生特產。一次她與幾個朋友去西藏,特地跑到山民家中買來一大包地道的冬蟲夏草。陳美怡叮囑母親:“一定讓我爸爸每天吃上三根。”而在家里陪伴爸爸時,她也儼然變成一位養生專家,盯著電視健康節目,不斷地上網找醫生,把相關的醫療知識匯集在“老爸康復秘籍”的文件夾里,里面的內容涉及飲食、運動、心理調節等各個方面!
有一次五一期間,全家人在郊外野炊,陳美怡親手做了低油低鹽的營養餐,照著“老爸康復秘籍”里的配方,陳美怡用純天然燕麥與南瓜,為陳同波制作柔軟筋絡的燕麥南瓜餅。那頓飯,陳美怡足足忙碌了兩個多小時。青山碧水之間,陳同波吃得十分盡興,內心也在感慨:“女兒真的長大了,老爸的小小夢想激發了她全部的能量……”
親情領路,全國首例“音樂家手”神奇成功
2015年10月的一天,陳同波一走進家門,便看到女兒陳美怡得意洋洋站起身來,向他展示著手里的一套彩色醫學圖冊。陳同波笑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好事,想要急著告訴我呀!”陳美怡認真地說:“爸,這回真的是好事,我托朋友從南方仔細打聽,最后找到這家醫院,你的病情有可能痊愈了!”
陳同波接過女兒遞來的圖冊,反復地看了幾遍。原來,圖冊上介紹的是深圳的一家醫院,用一種特殊手術方式治療類似疾病的醫學介紹。希望涌起的同時,萬般無奈的過往,也一一浮現在陳同波的心頭。他猶豫著對陳美怡道:“這些年來,爸爸沒少四處折騰,這一次能行嗎?”
陳美怡鼓勵陳同波說:“所有的希望都源于失望,再努力一次,也許就抓住了成功。”陳美怡還動情地道:“爸爸,二十多年來一直辛苦地培養我,你的大手拉著女兒的小手,領著您的‘小寶貝一天天地長大,女兒如今的奔波,比起你的養育恩情,只是幾千萬分之一的綿薄……”陳美怡的話語,讓陳同波潮濕了眼眶……
2016年1月,在陳美怡的聯系之下,陳同波來到了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診斷之后,陳同波被確認為患上了“局灶性肌張力障礙”。這種病癥因為不明原因的病變,導致他腦部環路功能紊亂,嚴重影響了右手的靈活度,在重復一項平時極為熟練的動作時,肌肉產生僵直僵硬狀態,無法完成已經掌握的動作。醫院的腦科中心功能神經科主任告訴陳同波,由于這種疾病往往出現在演奏家身上,因此也被業內人士稱為“音樂家手”。
陳同波得知,他將被采取一種叫做“腦深部電刺激術”的方式進行治療,這種手術方式僅在日本做過五例,韓國做過一例。患“音樂家手”病癥的情況,在全世界都非常少見,陳同波是全球的第七例,國內的首例!
手術的過程中,醫生會將醫用電極,也叫腦起搏器植入患者腦內,用醫用電極的輕微電刺激改善患者病灶處的腦部功能。電極需要依靠電池驅動,電池植入患者肩胛處的皮膚下面。當陳同波查看手術方案時,他嚇了一大跳:在手術開顱的過程中,他要始終保持清醒的狀態,而且他還要一邊手術,一邊彈奏吉它。這讓陳同波立即聯想到“關公刮骨”的典故來,可是關公只是在胳膊上大動干戈,而自己卻是在腦部呀!
看出了陳同波的疑惑,醫生具體向他解釋道:根治陳同波的“音樂家手”病癥,傳統的方法是開顱之后,采用“高溫融斷腦部神經回路技術”,只是這種方法的危險性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病人出現癱瘓等嚴重后果。而“腦深部電刺激術”,就為了能夠精準地定位,彈奏吉它時,可以保證手術的效果更加良好!”
1月25日上午6時,這臺國內首例的“腦深部電刺激術”正式開始,醫生團隊先是為陳同波戴好了頭架,然后進行了腦部掃描,接著醫生又在電腦上進行了模擬手術。大約半個小時之后,團隊為陳同波進行麻醉,在其左腦丘腦片區鉆了一個一厘米的小孔,并讓陳同波保持一種較為舒適的狀態。
鉆孔完成后,醫生們快速地找到了陳同波的VIM核團,將射電極電信號記錄針放入進去。又過了五分鐘,有人遞給陳同波一把調好琴弦的吉它,讓他彈奏吉它名曲《愛的羅曼斯》,瞬間,手術室內響起了悠揚婉轉的琴聲,琴聲像清清的溪水從他手指旁流淌,偶爾的停頓又像是水流遇到了頑石,發出嘶啞而滯澀的聲響……
時斷時續的琴聲中,記錄針準確地記錄著陳同波彈琴時腦部發出的信號,以及彈琴動作與腦部信號是否相匹配。而幾個醫生則通過電極不停地放電,在腦部不同深度進行著刺激,同時觀察著他彈琴時的手部反應……緊張的三個小時手術,讓陳同波原本僵硬的右手迅速變得靈活起來,手術之后,他突然發現多年來一直無法完成的“輪指”、“切音”等手法,全部輕松地完成了。醫生詢問他:“你感覺手指功能恢復了多少?”陳同波興奮地說道:“至少八成以上……”
2016年3月,還在手術康復期間的陳同波開心地表示,目前他作為國內首例“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音樂家手”的患者,完成擺脫了病魔帶來的困窘。如今,他已經在一家音樂學院進行音樂教育工作。陳同波真摯地說:“從前我的音樂夢想那樣的模糊,它一度潛伏在我的心底,使我的心境始終得不到安靜,幸運的是,親情的引領讓夢想重新變成了現實,我今后的每一天,也變得五彩繽紛起來……” (應主人公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