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稱之為膠卷時代,是因為那時候就是膠卷時代。打開普通人家的冰箱門,都會有著一卷或者兩卷膠卷,事先備好的,有好的心情加上好的天氣就出門攝影。攝影這個詞比較專業,那時都說是拍照。你要是談對象,不會拍照可不行,拍照是最好的加深彼此了解和親近的途徑。你不會拍照就現學,讓朋友教你,光圈打多少,速度如何把握,什么叫景深等等。好在膠片都有一定的寬容度,差個一檔兩檔的問題不大。等到你給女朋友的照片插滿好幾本照相冊了,婚事基本就成了。有些人特別笨,學不會,那也沒關系。制造商善解人意,發明出了傻瓜照相機,你什么都不用懂,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對好鏡頭按下快門就可以了。這種相機就是專門給“傻瓜”準備的,用這種相機的人,一點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那時候的膠卷牌子有柯達,富士,在色彩飽和度上各有千秋。國產的膠卷是樂凱,價格便宜,質量其實也還行,但大城市里的人不愛用,廠家走的是鄉鎮農村的行銷路線。那時候的人收入低,什么都注重精打細算,拍照片也如此。一卷135的膠卷,一般來說可以拍36張。裝膠卷的時候很有講究,要是夜里關了燈,鉆在被窩里裝,摸黑裝,可以讓前面的一段膠卷不感光,可以多拍2張照片。那也是需要一點技術的。在照相機還不普及的年代,各個風景點都有攝影攤點,霸著一個好位置,給你拍照留影,生意都很不錯的。
誰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我們會進入數碼時代,而且就像洪水猛獸一般,來得如此快疾迅猛,如此鋪天蓋地地席卷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在當然也有人依然在使用膠卷攝影,那一定是資深的專業的老派的甚至是大牌的攝影師,就為了享受那種感光,沖曬,顯影再到成像的繁復的創作過程,就為了達到那種獨特的顆粒呈現出來的照片的質地感。現在很少有高質量的攝影展了,當全民都舉著手機成為攝影師了,誰還對別人的作品有興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