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旖旎
秀才也是兵
本刊記者 陳旖旎
2015年4月8日,在華東師大檔案館里靜靜存放了近80年之后,杜星垣的大夏大學畢業證書,終于被他的兒媳金小莉一行領走了。杜星垣是第19位領取這份畢業證書的校友,而此時他已離世4年了。
79年前,“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奮起抗戰,古城延安成為領導全國抗日救亡的中心,設在清涼山下的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更是愛國青年向往的地方。
當時杜星垣剛從大夏大學畢業,就與4位霞浦的同學相約徒步北上延安。他風風火火離開上海,匆忙之間,尚來不及取走他的畢業證書。在前往延安的路上,他們通過了國民黨的重重關卡,一路坎坷艱辛,風餐露宿,終于如愿以償進了抗大。
這段征程,讓杜星垣仿佛回到了在霞浦一中學習的歲月:那時他與同學每半月回家一次,山道路程有30公里,中間要翻過5座大山。每次天還沒亮,他們就起床趕路,走6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家已經到了午飯時間。雖路途遙遠,山路崎嶇難行,但他們一路上邊談邊走,談學習、談理想、談志向,也不覺得累,倒是不知不覺磨煉出了過人的毅力。
中學期間,除了在課業上格外用心,杜星垣也顯露出了心懷家國的熱血。五卅運動后,學校老師向他們傳講福州、上海、北平等地學生的愛國行為,這極大地觸動了杜星垣。他開始在校內自發宣傳進步思想,組織同學上街貼標語、演講。
由于自小喜歡英雄故事又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他的宣傳與帶動極富感染力,久而久之,他在同學中有了不小的號召力。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數千人舉行抗日救國示威游行,繼而波及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引發了歷時近三年的全國性學生爭取民主自由的抗日救亡活動,這就是被毛澤東與五四運動相提并論的“一二·九”運動。
大夏大學成立于1924年,是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師生在上海發起建立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即今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廈”即“廈大”之顛倒,后來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抗戰期間,該校曾西遷貴陽,一度與復旦大學合并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聯合大學,光復后遷回上海。1951年10月,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合并后成立華東師范大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師范大學。

杜星垣的大夏大學畢業證書
為響應北平學生運動,杜星垣組織大夏大學學生,共同投身救亡工作,并在上海大學生救國聯合會被選舉為執行委員。之后,他又參加了上海抗日救國青年團,先后任上海學生界救國會常委、全國學生聯合會常委及宣傳部部長、上海青年救國服務團宣傳部部長等職,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學生領袖之一,在政治舞臺上也開始嶄露頭角。
在大半輩子南征北戰的同時,杜星垣沒有想到,那張他本該在1937年夏天領走的大夏大學畢業證書,也在日軍的漫天炮火中幸存了下來,歷經數載飄零輾轉,于抗戰結束后回到了上海。
“(2014年)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83周年,校方讓我們尋找抗戰時期大夏和光華兩所學校的舊文檔。沒想到,發現了這些畢業證書。”華東師大檔案館副館長湯濤說。
華東師大檔案館很快通過《中國青年報》、新浪、網易、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公布了這一發現,并為這些未被領走的畢業證書尋找主人。
這批畢業證書共有500份,被妥善地保存在華東師大檔案館內。其中有5張畢業證書的主人因為已經成名,最早被確認身份,一查就查到了,其中一人就是杜星垣。
抗戰期間,杜星垣一度對記者這個行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先后在武漢的《全民抗戰》、恩施的《救中國》、上海的《生活周刊》等報刊工作,又是記者、又是編輯,既要刻板、又要給讀者復信……事務繁瑣,但他樂此不疲。
“父親多次談到中國杰出的新聞出版界前輩、思想家和教育家鄒韜奮對他的深刻影響,”杜星垣的女兒杜小真說,“鄒韜奮當年曾稱贊20出頭的父親是‘有為的青年’,令父親備受鼓舞。”
在《生活周刊》做編輯期間,杜星垣寫了一篇題為《想起了修道院》的新聞評論,得到了主編鄒韜奮的肯定。鄒韜奮還特別為這篇文章寫了評論,后來被收入《鄒韜奮全集》。
革命方面,杜星垣也將鄒韜奮奉為精神領袖。他在《可貴的心胸,高尚的境界——紀念鄒韜奮同志逝世43周年》一文中指出,正是鄒韜奮對當時眾多青年心中存在的“世界大勢”和“中華民族出路”這兩大問題切中要害的解答,啟迪和教育了包括他在內的許多青年,讓他們走向進步,走向革命。
從政后,杜星垣留下的署名文章就不多了,盡管如此,他的好文筆是有目共睹的,后來他調任經濟管理部門,還被同事們戲稱為“秀才”。
事實上,在閩地重學的風氣熏染下,杜星垣幼時文筆就極為出色。據他的同學回憶,杜星垣自小就喜歡上國語課,把《三字經》《千字文》等背得滾瓜爛熟,作文更是經常被老師當做范文張貼在教室里。
杜星垣沒有廣泛交際的習慣,他晚年離任后還多有來往的,除了老戰友蕭洪達、老搭檔田紀云等,就是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杜導正以及《光明日報》原總編輯姚錫華等老朋友。
“星垣是個默默工作的人。除了與老朋友交往,他從不參加公眾場合的活動,也從不給國務院添麻煩。甚至老朋友在一起要聚餐,他也不參加。”杜導正說。
田紀云對杜星垣的印象則是“工作細致,特別是對文字工作摳得很細,一絲不茍”。杜導正對此也十分認同。直至晚年,杜星垣對文字較真的態度和對文字工作的熱忱依然沒變,還在堅持給杜導正創辦的《炎黃春秋》投稿。
2009年春節,杜導正到杜星垣家去看他,倆人如往常一樣聊了許多。“還有他在《炎黃春秋》的稿費,他說要捐給《炎黃春秋》,我堅決不收,費了很大的勁才塞回給他。”杜導正說,“這是我們之間最后一次長談。”

抗戰期間,杜星垣投身新聞界,曾在鄒韜奮主編的《全民抗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