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云
慈善法回答了50個難題
方慶云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于2016年3月16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習近平主席43號令簽署公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慈善法,將我國慈善事業納入法律軌道,使慈善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代。為了更好地學習慈善法,依法辦慈善,本人在學習慈善法基礎上,根據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需要,找出50個答案。
1. 什么人可以做慈善?
答:慈善法第二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
2. 參與慈善活動的范圍與內容是什么?
答:按照慈善法第二條規定有六項,(一)扶貧、濟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3. 參與慈善活動應遵守什么原則?
答:根據慈善法第四條規定,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愿、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4. 慈善工作主管部門是哪個單位?
答: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的是國務院民政部門。地方是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
5. 哪天是全國性的“慈善日”?
答:慈善法第七條規定,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
6. 什么是慈善組織?
答:慈善組織是依法成立,符合慈善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
7. 慈善組織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答: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是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三是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四是有章程;五是有一定的財產;六是有符合條件的機構和負責人;七是符合法律、行政規定的其他條件。
8. 慈善組織如何辦理審批手續?
答: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做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準予登記并向社會公告。
9. 慈善法公布前成立的慈善組織怎么辦?
答:慈善法公布前成立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慈善組織,民政部門將在20日內做出決定,符合條件的準予登記并向社會公告。
10. 慈善組織應該注意什么?
答: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條件的捐贈,不得對受益人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的條件。
11. 慈善組織怎樣開展募捐活動?
答: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取得公開募捐資格。其條件是必須依法登記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制定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地域、負責人姓名、地點、捐贈方式、銀行賬戶等)。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做出決定。慈善組織符合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條件的,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對于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公開募捐的基金會和社會團體,由民政部門直接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12. 公開募捐采取什么方式?
答:開展公開募捐,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一是在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二是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三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發布募捐信息;四是其他公開募捐方式。
13. 公開募捐在什么范圍內進行?
答: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只能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的管轄區域進行。如果確因需要在區域外進行的應報所在地縣以上民政部門備案。但捐贈人的捐贈不受地域的限制。
14. 不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
又需要開展慈善活動的怎么辦?
答:可以與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集的款物,用于符合條件的受益對象。
15. 慈善組織從登記之日起可以開展定向募捐應該怎么理解?
答: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應當在發起人、理事會成員和會員等特定對象的范圍內進行。
16. 慈善捐贈的對象是什么人?
答: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基于慈善目的,自愿、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
17. 慈善捐贈通過什么方式進行?
答: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進行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
答:捐贈財產包括貨幣、實物、房屋、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等有形和無形財產。但必須是屬于捐贈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而且必須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生、環保等標準。
19. 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捐贈嗎?
答:可以。捐贈還可以組織開展演出、比賽、銷售、拍賣等經營性活動,把所得收入全部或部分捐給慈善事業。但事前雙方應當簽訂協議,活動結束后按照協議執行。
20. 慈善組織需給捐贈人什么手續?
答:慈善組織接受捐贈,應當向捐贈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統一監(印)制的捐贈票據,作為捐贈憑證。捐贈人匿名或者放棄接受捐贈票據的,慈善組織可予保管。
21. 慈善組織接收捐贈時是否需要簽訂協議?
答:捐贈人有要求簽訂協議者,應當給予簽訂協議。其內容包括捐贈的種類、數量、質量、總值、用途、交付時間等內容。
舉報了黃宇后,他們家覺得這種打人的小事,鬧不出來什么名堂。我不服氣,20多歲就跟他談(戀愛)了,拖到33歲,肯定要個說法。當時就鬧起來,他爸爸一直護他,就說黃宇沒有打我,說我誣告。
22. 捐贈人承諾捐贈后不履行捐贈義務的怎么辦?
答:捐贈人違反協議的,慈善組織可以要求他們交付,拒不交付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依法保護慈善的合法權益。
如果捐贈人由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和家庭生活的,可向當地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23. 慈善組織違反捐贈協議怎么辦?
答:慈善組織違反協議,改變用途的捐贈人有權要求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贈人可以向民政部門投訴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4. 慈善組織的財產自己無法管理怎么辦?
答:慈善組織可依法將其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簽訂信托協議,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進行管理和處分。慈善受托人應當按照依托目的,恪盡職守,履行誠信,管理信托財產。違反信托協議的,可以變更受托人。
25. 慈善的財產怎么使用?
答:慈善的財產包括發起人的捐贈、資助的創始財產、募集的財產和其他合法的財產只能全部用于慈善事業,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侵占。
26. 有些捐贈的實物不易儲存、運輸或難以用于慈善救助的怎么辦?
答:慈善組織可以依法進行拍賣或變賣,所得的收入除必要的成本開支外應當全部用于慈善事業。
27. 慈善財產如何保值、增值?
答:應當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下,可以進行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應當全部用于慈善。但政府資助的財產和捐贈協議約定不得投資的不得用于投資。
28. 慈善組織對慈善資金的使用有哪些規定?
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百分之七十。這一標準作為年終考核的條件之一。
29. 慈善組織年度管理費用有哪些規定?
答: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開支的應當就具體情況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
30. 慈善組織開展救助活動是否可以委托別人進行?
答:可以。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或者由志愿者或委托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負責開展慈善活動。
31. 慈善組織可以開展醫療康復教育培訓等慈善服務嗎?
答:可以。慈善組織開展這些慈善活動需要專門技能的,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組織制定的標準和規程,保證服務質量。
32.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招募志愿者有哪些規定?
答:慈善組織根據慈善服務的需要招募志愿者,應當簽訂協議,需要專門技能的,應當進行有關專業技能培訓。
33. 慈善組織對志愿者應當提供什么條件?
答:慈善組織對志愿者應當提供服務的必要條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并對其可能發生的人身危險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并應如實記錄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愿者的要求,應無償為他們提供有關志愿服務記錄的證明。
34. 慈善組織有哪些信息應當公開?
答:慈善組織應當向社會公開的內容包括章程、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以及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還有每年的年度工作報告、經過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公開募捐和項目實施情況等及時公開。公募時間周期和項目周期超過六個月的,至少三個月內公開一次,結束后將實施情況全面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35. 有哪些信息可以不公開?
答: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信息以及捐贈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開的姓名、名稱、住所、通訊方式等可以不公開。
36. 慈善組織取得收入需要納稅嗎?
答: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37.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于慈善活動如何享受稅收優惠?
答: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于慈善活動的,可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38. 企業當年捐贈總額超過總利潤規定數額的怎么扣除?
答: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39. 境外僑胞、國際友人捐贈的慈善物資有什么優惠?
答:境外捐贈的慈善物資,依法減征或者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40. 受益人接受捐贈的物資是否要納稅?
答:受益人接受的捐贈物資,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41. 捐贈人向慈善組織捐贈的實物、有價證券、股權和知識產權的有哪些優惠?
答:捐贈人捐贈的上述內容可以依法免征權利轉讓的相關專業性費用。
42. 捐贈人參與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有
哪些優惠待遇?
答: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
43. 慈善組織開展公益性項目需要使用土地、政府如何支持?
答:慈善組織開展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優撫等項目需要服務設施的用地,可以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這些慈善服務設施用地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用途。
44. 發展慈善事業能否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
答:可以。國家為慈善事業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為慈善組織、慈善信托提供融資和結算等金融服務。
45.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如何為慈善組織進行購買服務?
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依法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慈善組織向社會提供服務,并依照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法規向社會公開相關情況。
46. 國家采取哪些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
答:一是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培養慈善專業人才,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慈善理論研究;二是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公益宣傳活動,普及慈善知識,傳播慈善文化;三是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為開展慈善活動提供場所和其他便利條件。
47. 如何加強對慈善組織監管管理?
答: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慈善組織、慈善信托有違法行為的,可以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舉報。有關部門接受投訴、舉報后,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對于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慈善信托的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曝光,發揮輿論和社會監管作用。
48. 如有發現慈善組織違法行為的應當怎么辦?
答:慈善法第十一章專門規定法律責任。對于違反慈善法規定,根據不同情節,分別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吊銷登記證,罰款、警告、沒收、賠償,構成違法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9. 城鄉社區(村)組織、單位內部能否開展慈善救助活動?
答:城鄉社區(村)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村)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的互助互濟活動。
50. 慈善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可以開展慈善活動嗎?
答:可以。慈善組織以外其他組織可以開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動。但活動的內容、做法應當符合慈善法的要求。
以上僅僅是在開展慈善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通過學習慈善法,找到答案。但不是慈善法的全部內容。不當之處應以慈善法為準。
(作者系福建省福州市慈善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