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廣南、單國毅、阮泰登、陳梓濤、郭遠鈞 華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2
?
交互式建筑空間的分析與探討
文/黃廣南、單國毅、阮泰登、陳梓濤、郭遠鈞華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2
隨之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在人口的劇增,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多數建在市區的建筑都是一棟棟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特別是在城市的中央商務區,這種獨立成棟建筑結構特點就更為明顯了。交互式的建筑結構是通過在建筑物體內采用某些構造處理形成建筑內部的互動或是通過疊合的方式將若干建筑物整合到一起形成互動空間,比起傳統的建筑結構,既能降低建筑溫室效應,減少能耗,又能加強人與建筑的互動,賦予建筑于故事性。
交互;建筑空間;聯系
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的環境存在著種種聯系。建筑物作為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場所,如果能增強人與建筑的互動聯系,使建筑物成為人產生故事的參與者,就能夠很大程度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與生產效率。交互式建筑結構,通過其本事的物理構造特點,在改善建筑居住環境的同時,讓人不自覺地融入建筑。
1.1 結構形式與特點
以城市中常見的辦公大樓為例。傳統的建筑結構將獨立的一層一層的建筑空間疊加起來,中間采用一個暗道,將建筑的各類電線管道設備貫通匯合起來,建筑的外圍則是玻璃幕墻,使得幕墻或是窗成為整個建筑的采光通風的渠道。這樣,層層分明,每一層的功能區分明顯,越往高層,越好,越是底層,職能或是地位就低一些。在這樣的建筑環境下,阻絕了工作的聯系,使得擔任不同工作的每類人,每個人被分隔至每一層,甚至是每一層中更小的一個區域。玻璃幕墻作為建筑的外圍,在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很容易在建筑內部產生溫室效應,大大增加了為了消除溫室效應所需要的能耗,通風效果也不佳。
2.1單建筑交互性結構的形式與特點
在整個建筑的中部采用天井式的設計,使得整個建筑物中間從上到下都是貫通的。接觸天井的地方采用環式走廊或是玻璃墻的形式作為墻面,而將管道布設在建筑的外圍,這樣,便把建筑中間核心的區域做成貫穿建筑的一個空間,這種開放天井的設計結構可以讓每一個在內部工作的人了解到每一層的工作情況。另外,還可以在一個獨立的建筑上,像挖槽一樣,在適當的位置做一個鏤空的大體積開放空間,作為建筑物的空中廣場和戶外空間。這種把隔墻設計在建筑外圍的結構,相較于玻璃幕墻外圍結構,不會因為外部的太陽光線太強時為了阻擋光線而關閉窗戶導致通風效果大大降低,也便不易形成溫室。建筑物中間的大空間就像是浮在空中的互動交流中心,在這樣的建筑中工作的人只需走動幾步,就可以從自己獨立安靜的辦公區域去到一個開放的,集體的合作性平臺上,使得各種形式的交流能在一個整體建筑區域中得以實現,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在人與建筑物的互通下增強了人的工作熱情。交互式建筑設計的結構沒有多深的技術,沒有多復雜的結構,而是依據一種古老原始的常識,使得建筑成為人創造故事的一部分。我國建筑耗能的總量也在不斷上升, 至今建筑耗能約占社會總耗能的1 /3,而據國家建設部研究表明, 未來我國建筑耗能比例將上升至35%左右, 位列我國社會耗能第一, 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軟肋1。如此之大的建筑消耗,更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能耗,達到建筑可持續發展。

圖1 美國Lowe Campbell Ewald辦公室
2.2多建筑交互性結構的形式與特點
若干座獨立的建筑物,通過有規則的疊合的方式,將一個個獨立的建筑物連接在一起,形成互相聯系溝通的建筑群體系。樓與樓疊交,自然形成一個開放的大空間天井,在這個地方建一些公共建筑物,如公園,餐廳酒店,購物廣場等。另外,樓與樓疊交的地方,形成一塊塊空中平臺,在平臺上可以綠化或建成公共場。相較于一棟棟的獨立建筑群,交互性建筑群的活動范圍不僅僅是地面上一些特定且有限的公共場所,而是整個建筑空間體系。另外,由于這樣的整體建筑群高度有所限制,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高度的差異而引起人心理上的不平等的想法。在炎熱的天氣下,疊層建筑間形成的天井本身能提供給建筑良好的陰影環境,改善溫度環境。在主風向的地方建一些水域,利用壓強差,來帶動風的流動,改善建筑的通風效果,營造一種小的氣候環境。整個交互式的建筑體系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細胞,各功能區各司其職但又密切聯系,形成建筑整體性。大面積建筑疊交空地的利用,形成從下到上的整體空間體系,真正的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建筑的聯系互通的效果。

圖 2 新加坡翠城新景

圖 3 柏林傳媒總部大樓
德籍建筑設計師 Ole Scheeren 在泰國一度假村的一處群山環抱的海灣之中設計了一座海上浮動電影院,在這種環境下看電影,能給觀眾更深刻更生動的觀影體驗。當環境與人的聯系越加緊密時,就能給人于美的享受,建筑也一樣。過去,城市的建筑注重的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生產需求,而在某些程度上忽視了人與建筑的互動與聯系,把建筑物當成是人生存的工具而不是生活參與者。交互式建筑結構隨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它不僅作為橋梁,拉近人與人、人與建筑的聯系,而且通過其本身的結構特點,改善生活、工作的環境,促進了建筑可持續發展。交互式的建筑結構使得建筑被賦予了故事性,當人與建筑能形成互動交流的時候,生活才會變得靈動,工作才會因主動而更有效率。

圖 4 泰國海上電影院
[1]張會.中國建筑能耗現狀及節能途徑分析 [J].國土資源,76.
[2]崔天,李亮,龍恩深.中國溫室建筑的溫室效應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06(09):80-82
[3]劉曉春.城市住宅可持續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12:52-56
[4]于玉龍.公共建筑天空詢自然通風氣流的探討[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0: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