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這個專題時,我們有幸采訪到三位自幼就與攝影結緣的業界專家:王瑤、魏征、朱炯,有趣的是,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的《大眾攝影》雜志中也找到了他們的身影。如今時代、攝影都發生了變化,再看他們那時拍的照片、再聽他們幼時拍照的故事時,我們會在比較中去看攝影的發展與變化,去想如何在現在這個時代更好地引導孩子們拍照。
我們向三位專家提出了相同的問題:美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攝影在這方面有哪些優勢;目前,我們的攝影基礎教育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什么問題;作為一個媽媽(爸爸),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會接觸攝影,你希望她能從中得到什么……我們得到了最為真誠和詳細的回答——關于如何拍照,關于優秀的攝影基礎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
因為從小學習攝影,所以我有機會比其他孩子更早地接觸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多了一個觀看的理由、條件和平臺。也正是因此,自己的眼界也變得比較開闊,想象力、創造力都比較早地得到了鍛煉,因而感謝攝影。
對于孩子而言,無論他們長大以后會不會以此為職業,能夠有一段接觸攝影的經歷,都會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非常有益。現在的孩子們,玩手機、看電視是常態,這些都是很被動的文化接受,而攝影則需要走到戶外、和外界接觸,需要自己主動去捕捉,身心愉悅的同時還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而這些正是這個時代孩子們所缺失的。
好的攝影教育可以影響幾代人
美育對于孩子們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等綜合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外,學校、社區甚至是餐館,墻上都會懸掛著精致的、藝術水準很高的攝影、美術作品,那種到處能看到影像的氛圍,讓人很羨慕,但是我們的生活和影像的聯系好像沒有這么密切。所以,攝影教育就更顯得重要而迫切。
中國攝影家協會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攝影普及和基礎教育,相繼與北京一零一中學、三里屯小學、北京十一學校共同建立了“青少年攝影教育基地”,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創辦了36所攝影曙光學校。孩子是未來,從孩子抓起也是對未來負責。在和中小學的合作中,你會發現,很多孩子真的是因為一臺相機而改變了人生態度和軌跡。對于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言,相機就是奢侈品,現在不僅有了相機還有人來輔導拍攝,作品可以拿到很多地方去展覽、出書,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我最初提議創辦攝影曙光學校的時候,只是希望通過攝影的方式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打工子弟等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沒有想到一段時間實踐下來,孩子們不僅僅感受到了溫暖,更感覺自己的生活被藝術的陽光照亮了。廣西柳州市革新路第二小學的謝雪梅同學,曾經和我通信,說攝影改變了她的生活和命運。我們現在看到四川大涼山孩子們拍的這些照片十分感人,盡管他們物質生活貧瘠,但拍下來的畫面卻充滿陽光和歡樂。其實,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們也一樣,盡管有著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不少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問題,如果通過攝影來感受、發現生活的美,或多或少都會對他們有所幫助。
中國攝影家協會作為一級行業組織,通過曙光學校、攝影教育基地等形式,編織了一張攝影教育的網,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受益。但是光靠一個學校、一個家庭,輻射力是不夠的,青少年攝影教育的網要真正建立起來,應該是整個社會努力的事情。
在全民攝影的大背景下,大家已經逐漸認識到攝影的價值和魅力,如果一張優秀的照片會影響一代人,那么,好的攝影教育則會影響幾代人。

保護好那寶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小時候學攝影,沒有自動相機,那些曝光組合等技術知識都要死記硬背。這些過于枯燥的知識,對于孩子來說,也許會影響他們對攝影的興趣和好奇心,但在那個時代、受技術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你必須要學習這些內容。我也是在父親的幫助下才得以過了技術關,但之后的拍攝,家長沒有更多干涉。現在,相機能幫助我們解決大量的技術問題,孩子們更多的是要通過攝影來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所有能打動自己的,都可以作為拍攝對象。
我們在進行攝影基礎教育時,不要給孩子設置太多條條框框,應該充分發揮、保護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才有、隨著年齡增長很快就消失的童真、好奇心、想象力,這些都太寶貴了。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標準強加于他們,學習技術的機會以后有很多,而想象力如果被抹殺了,那就太可惜了。
幫孩子創造條件,發掘他們的潛力
受家庭影響,我女兒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拿著一臺小相機拍照,拍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小腳丫。在大人看來,你不明白她為什么那么關注自己的腳丫,但那些照片真的很有趣。她自己第一張可以稱為“作品”的照片,是三歲時拍攝的長安街夜景。當時坐在車上經過長安街,車里很晃,如果按照大人的方法,是要端穩相機才會拍的,可是孩子她卻使勁兒轉著相機拍,隨著車子的晃動,慢門拉出的光線展示了一個很美麗的長安街。所以說,孩子的創造力真的不應該用一句簡單的“要端穩相機啊”破壞掉。
后來她上了學校的攝影課外班,有一次她說要把自己亂花錢買回來卻一次都沒用過的東西拍下來,而且還說要發動學校攝影組的同學一起把自己浪費的東西拍下來,做個展覽。聽了她的這些想法,我很驚訝——盡管只是小學五年級的孩子,但她已經有了策展的意識。同時,她已經不只局限在攝影、審美的層面,而是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來考慮問題了。
現在我每次拍片回來,她也會主動要求看一下,會說這張喜歡、那張不喜歡,而且總會說出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她是我的初始觀眾,會和我爭論、討論。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把相機交給孩子們,結果孩子們把相機拿來當手電、當放大鏡……很有意思,大人無法想象,相機對于孩子而言是什么,真沒有必要過分干涉。成人要做的,就是幫他們創造條件,發掘他們的潛力,多給些掌聲,這對他們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