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是我童年的玩具
大概九歲的時候,我在父母的指引下,到蘭州市少年宮攝影班參加了培訓,并不是特別深入地學習,老師們主要是培養一個孩子對拍照片的理解和一點點興趣,拍攝的也多是些紀念照和城市風光之類的照片,就像現在的孩子們去學英語、學鋼琴等興趣班一樣。當時教攝影的張懋德老師對我后來在攝影方面的成長產生了很大影響,他教我們如何認識一個照相機、如何進行操作等一些攝影基本知識,每次拍完的膠片張老師也會幫我們免費沖洗放大,所以特別感謝他。在十歲之前,我對當時的旁軸相機、120雙反、135單反相機就已有了一定的認識。那時的孩子們手里有很多其他玩具,而我童年的玩具就是照相機。
幼年時接受的這些教育,讓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受益終身,對攝影的興趣和熱愛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想來,我接觸攝影的時間真的是太長太長了。
多關注身邊的事情
“美盲”比文盲還可怕。個人認為,不認識字沒有關系,只要心態是好的,對生活的向往是好的就沒有問題。美育的缺失對于孩子的價值觀和成長會產生很多問題,而攝影有很大優勢,通過手機、相機捕捉生活中的瞬間,當你具有發現美的心態時,捕捉到的畫面也一定是反映美好心態的。
我真正接受攝影方面的教育,是從1998年開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本科班開始,大學四年的生活和學習,是我兒時學攝影的一個延伸。兒時的學習只是對拍照產生了興趣而已,上了大學后從書本、實踐中學到了專業的知識和體會,真正把興趣變成了專業。攝影開始24小時、365天圍繞著我,那時起我的提升特別快,從一個愛好者變成了一個專業人士,四年集中的學習,這樣的機會對于一個愛好攝影的人而言很難得。當然,每種教育方式都有自身的問題,例如每個學生的想法、想拍攝的內容都不盡相同,而我們的教育不可能用統一的教材來教所有的學生。我讀大學期間,那時同學們大部分喜歡的還是風光、人文,很少有人從事藝術攝影、廣告攝影,這些內容的缺失是有時代原因的——網絡不發達,看不到國際上更豐富的攝影種類,所以我們更關注身邊的一些東西。所以,每個時代我們從攝影教育中獲得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

前一段時間我參加了一些青少年攝影比賽的評委工作,看到了很多很多圖片,形式上各有特點,內容上大同小異,但很多同學拍攝的太像紀念照了。當然,孩子的視線可能就是身邊的事情,但拍好身邊的事情和拍攝紀念照是兩個事情。還有些照片,后期痕跡太重,這樣常常會使孩子對攝影本身喪失興趣,會誤導孩子們對拍攝這種源本行為的認識偏差,所以青少年攝影愛好者應該多關注身邊的事情,攝影就是培養孩子觀察生活的一種訓練方式。
現在手機普及率很高,每個人的手機里都有很多圖片,攝影看似變得簡單了,但是越簡單的事情越復雜,當大家都是很簡單的去拍攝一張照片時,復雜的東西反而會顯得彌足珍貴。對于孩子們而言,不管什么設備,只要是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用手中的裝備記錄下來,對他的價值觀會產生影響,就都是有益的。
我和女兒交換玩具
目前我的寶寶只有兩歲半,她有她自己的玩具,我有我的玩具——相機,在家時我們常常會交換玩具。她對我的相機很感興趣,常常會說:我給爸爸拍張照片。通過這種方式,我和她的感情又拉近了,至于她是否能拍到清晰的或者什么樣的照片并不重要。
將來,我并不想讓她從事攝影工作,因為這是個辛苦且收入低的行業,這是心里話。我只是希望她通過接觸攝影能夠對一張圖片有一些理解、或者會對她自己產生一些影響,促使她自己動腦子去想、去分析,這是一種訓練,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