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祁首冰 孫憶鴻 高菲
迎接太空經濟新時代
————首屆“中國太空寂靜論壇”在京召開
本刊記者 祁首冰 孫憶鴻 高菲

2016年6月16日,首屆“中國太空經濟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與泰伯傳媒(3sNews)聯合舉辦。論壇以“迎接太空經濟新時代”為主題,由原總參通信部副部長楊千里主持。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長何瓊,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易旸,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對外關系和法律事務部副部長Sharifee先生致開幕辭。

楊千里主持論壇

田玉龍致辭
楊千里認為,航天商業化就是圈子里的人跳出去用商業模式經營航天;商業化航天就是民間資本、民間機構進入航天,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太空經濟是比航天商業化和商業化航天更大的一個范疇。2007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指出,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2016年是中國航天發展60周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和泰伯公司共同組織本次會議、推動航天經濟發展正當其時。
田玉龍指出,當前,“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等都為航天發展、延伸產業鏈和迎接太空經濟提供了支撐。我們應該在國家戰略指導下,做好融合發展、交叉發展、集成創新發展,共同探索新道路、新模式、新格局、新產業。針對中國航天,在經濟領域應該有三大方面的部署,即振興中國的航天制造業,發展中國航天的信息業,打造中國太空經濟發展的新業態。中國航天大發展應該與“互聯網+”、大數據和未來智能制造這些新科技、新指導思想與戰略方針結合起來。未來,應當以“一體兩翼”思路推動我國航天事業與航天產業的加速發展,迎接太空經濟時代的到來。

何瓊致辭

易旸致辭

Sharifee致辭
何瓊強調,推動航天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就是要以航天技術創新為驅動,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將航天產業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體系當中去,促進行業產業與其他國民經濟產業跨界融合和新興信息經濟業態蓬勃發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抓住當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重大戰略實施的良好契機,利用國家工業基礎,充分發揮行業產業和太空經濟在激勵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激發經濟活力、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取得新的、更輝煌的成就。
易旸表示,“十二五”期間,隨著“高分”、“北斗”、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我國太空經濟攻克了一批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有力支撐,“北斗”系統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外交名片。近年來,全球航天產業規模突破兩萬億元,并呈現持續、迅猛增長態勢,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太空經濟的本質是人類航天科技水平和行業發展趨勢的有效對接和模式創新。先進的技術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加入,生產出各類滿足社會需求的太空產品,并進一步推動太空經濟向前發展。
Sharifee介紹,自21世紀初起,航天應用產業發展可觀。新技術、新應用、新商業模式以及新競爭力正推動航天產業在各領域達到新的高度。航天發展的進程趨于復雜,并正在向商業航天領域擴展。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地理空間技術等全方位能力是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始驅動力。亞太空間合作組織于2008年正式組建,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和探索空間科學、空間技術以及應用,以促進亞太地區國家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組織自建立初始,統籌協調資源,不斷為確保組織成員國航天實力的提升做出努力。
上午,首先由3位專家做主題報告,李德仁院士做即興演講;接著,圍繞“如何迎接太空經濟新時代”進行了院士、專家訪談,張履謙院士、趙文津院士、王巍院士、易旸副局長和知名經濟學家郭夏參加,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民輝所長主持;隨后,泰伯智庫負責人王悅承主持了以“微納衛星商業化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國際訪談。

原民輝主持院士、專家訪談

王悅承主持國際訪談

欒大龍主持圓桌對話

于登云做報告
下午,首先進行了《國外航天發展報告(2016)》的專題發布;接著,共有6位專家做主題報告;最后,圍繞“如何構筑太空經濟新產業鏈”進行了圓桌對話,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欒大龍主持。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做了題為《發展航天技術及應用產業,打造太空經濟核心》的報告。他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為民院士和葉培建院士呼吁要“迎接太空經濟時代的到來”。航天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要實現進入世界300強的目標,將研制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超大型平臺,火星探測已正式立項,完成重大專項、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發展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大力推進衛星綜合應用服務,并購重組,做強上市公司。
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楊戎女士在《衛星產業的創新革命》中指出,要做大衛星產業,除了產業鏈上游的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含運載火箭制造)外,還需要布局產業鏈的中、下游——衛星運營和增值服務,而該公司近年來正在實踐著這一戰略轉型。在衛星遙感領域,該公司除了研制高性能的光學和雷達成像衛星,還從事遙感衛星運營及增值服務。除了傳統光學和雷達圖像數據等基礎產品外,還根據用戶需求制作衍生產品,如高程產品。此外,還為用戶提供多類型、深層次的行業服務,如石油勘探、沉降監測、葡萄園生長監測等。
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郭夏在《新生經濟與泛太空經濟》中講到,現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航天界本身就是創新、創業的一種典范,但如何跟各種創新結合起來,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太空經濟一定要和國民經濟緊密結合起來。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副總師曹東晶在《“高分”推動商業遙感衛星技術發展》中指出,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已經應用在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大眾民生的諸多領域,擁有巨大市場價值。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承擔了“高分”系列衛星相機的研制工作,通過高性能的衛星、載荷產品研制及技術研發,將大幅提升我國空間遙感技術水平,縮小與美國等航天大國的技術差距。
航天高新(蘇州)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徐中強在《航天技術投資的機會及模式創新》中向大家分享了北斗導航、衛星通信等航天產業的投資機會,并希望能將資本更早地引入航天產品的研發和二次開發的民用化階段,從單一的股權投資向研發項目及專利技術要素投資過渡。
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高級咨詢師李志陽在《中國太空經濟的宏觀與微觀環境》中指出,民用與商用的一退一進,蘊含著優化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重要含義,政府的退出更顯示進步意義。在航天這一戰略性、高投入的領域,政府的進退對于商業化進程至關重要。傳統企業與新興初創企業都是太空經濟的塑造者,傳統理念與新模式的競爭與合作是產業發展和形態優化的良性推動力。傳統企業如果敢于用投資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資源堆上去,把成本降下來,則“寶馬”也能夠戰勝“特斯拉”。太空經濟的階段性特征更需要產業資本的助力。當前,太空經濟尚未設定“賽道”,但對于“賽手”的界定已經明確:具有技術視野和產業遠見的創業者。
北京羽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藍天翼在《太空經濟要素之頻率資源》中提出,頻率資源是有價的,盡管昂貴,但有價可循;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頻率資源也是無價的,因為稀缺,導致獲得代價大,但代價越大,挖掘價值的動力和潛力就越大。他認為,頻率資源是一網公司(OneWeb)時至今日最大的優勢。頻率資源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承載業務的價值,更在于為獲得頻率資源解決各種沖突過程中對應用需求、業務模式、關鍵技術的開發和創新所帶來的潛在價值;應用理念的不斷突破與創新,既是解決頻率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發揮頻率資源價值的最佳途徑。頻率資源與業務應用互為條件,只要業務應用的價值清晰而充實,有價的頻率再貴也值得爭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做了題為《中國商業航天的創新困局與出路》的報告。他認為,中國商業航天面臨四大困境,即人才困境、技術困境、政策與法律困境和市場化困境。出路在于要引入商業化航天和進行航天商業化,要將商業化思維、互聯網思維引入航天領域,包括低廉的成本和價格、批量化制造、扁平化研發模式等。政府航天機構要敞開大門,加大競爭性采購力度,用招投標的方式,讓民營企業有機會參與,并進而擴大參與。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京男在《太空產業商業屬性量化分析與界定》中采用“五段式分析法”,把航天活動劃分為五段,分別判定每段的商業屬性,即商業化程度。并采用此方法對2015年所有進入太空的活動進行了分析。
“中國太空經濟論壇”提供了一個國際化、專業化、融合性、互動性的交流平臺,探討太空經濟核心構建,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暢想商業航天構型,溝通革新思路,有力推動中國航天更快、更好地迎接太空經濟新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