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婷
“今天,極端主義興起,美國不斷發生暴力事件,《星際迷航3》代表了人類的愿景,我們不去深刻地解讀它,但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得到。”
選擇一部科幻作品,其實是選擇一種世界觀。對于“星際迷航”的簇擁者來說,這部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科幻系列描述了一個美好而多元化的未來世界:在星際聯邦的領導和維護下,各個星球文明遵循自由、獨立和平等的原則,共享宇宙資源和探索成果。像美國隊長鼓舞了“二戰”時期的美國人一樣,“星際迷航”締造的烏托邦暗合了“冷戰”時期美國人對于和平生活的期待。
2016年是“星際迷航”系列問世50周年,而《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的上映就是這一老牌IP獻給自己和“星際迷”最好的生日禮物。
2009年,好萊塢制片人、導演J.J.艾布拉姆斯決定拍攝新版“星際迷航”系列,這一決定一度引發爭議,“經典不可復制”是艾布拉姆斯面對的最艱巨的挑戰。“吉恩·羅德貝瑞給我們創造了這個神奇的世界,讓我們百看不厭。”艾布拉姆斯對“星際迷航”系列表達了足夠的尊重,而在他的視角下,新版“星際迷航”實現了更強的沖突和更快的節奏。
在指導了新版“星際迷航”的頭兩部作品之后,艾布拉姆斯把導演椅交給了好萊塢華裔導演林詣彬。后者曾憑第一部長片作品《明日好運到》入圍圣丹斯、多倫多等國際電影節,逐漸在好萊塢站穩腳跟。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動作片“速度與激情”系列,從第三部《東京漂移》開始,他連續指導了4部“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
林詣彬的電影以動作戲見長,因此,外界對《星際迷航3》的動作場面抱有極大的期待,甚至有影評人調侃,林詣彬將拍攝一部太空版的《速度與激情》。
但在林詣彬眼中,動作和CG技術都是新版“星際迷航”的外殼,他更為看重的是他個人對這部系列電影的情感和“星際迷航”所蘊含的探索精神。“和父母一起看《星際迷航》是為數不多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剛到美國時,我父母開了一家炸魚薯條店,小店晚上9點關門,父母10點才能到家。我們家10點吃晚飯,而我和哥哥總會把飯吃到11點,這樣就可以和爸爸一起看《星際迷航》了。從8歲到18歲,這個系列影視劇見證了我的成長。”林詣彬覺得,相較于動作戲,他對“星際迷航”的了解和感情更能為這部電影增色。
果然,和艾布拉姆斯的頭兩部新版電影相比,林詣彬版的“企業號”故事更像老版“星際迷航”的思路,他沒有在艾布拉姆斯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星際迷航”的外延,而是回歸到原版故事,在細節的設計上也加入了很多懷舊和致敬元素。
在《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里,“企業號”終于離開基地,在柯克艦長的帶領下開始了為期5年的宇宙探索。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宇宙探索的第三年,編劇西蒙·佩吉和道格·榮格認為,3年是個好的時間點,這時,在太空孤獨航行的“企業號”成員已經進入精神疲憊期,大家難免產生矛盾,內心焦慮,而3年也暗合了“星際迷航”第三部的意思。

電影《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劇照
電影一開場,“企業號”艦長柯克和大副史波克都陷入了迷茫。柯克已經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之前的兩次戰斗也讓星際聯邦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他第一次坐下來與自己相處。這樣的平靜反而讓他感到空虛,不知道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史波克的迷茫更深,他已與女友烏胡拉分手,父親去世的消息從遠方傳來,究竟是繼續留在“企業號”探索宇宙,還是接過父親的長老使命,理性的史波克猶豫不決。突如其來的危機打斷了大家的迷茫與自省,他們中了敵人圈套,“企業號”被摧毀,船員們被迫棄艦逃生,他們流落到敵人所在的星球,為找回同伴和戰勝邪惡力量而戰斗。
對于導演林詣彬和編劇西蒙·佩吉與道格·榮格來說,《星際迷航3》是一項挑戰,最困難的部分在于時間。當劇組的各個部門已經投入準備時,電影劇本還沒有著落。林詣彬說,因為時間緊張,他和編劇必須配合默契,在確定“企業號”將被摧毀后,林詣彬就開始制造飛船,而西蒙和道格就在此基礎上繼續寫劇本。
在艾布拉姆斯指導的前兩部新版《星際迷航》中,熟悉這個系列的觀眾很容易看出他超越與擺脫舊版束縛的野心。而林詣彬和兩位編劇更看重的是新版電影對于舊版故事的傳承。在劇本撰寫階段,西蒙和道格經常在一起工作,他們白天寫劇本,晚上就坐在一起看兩集最初的《星際迷航》電視劇,希望從中找到可以借鑒或致敬的細節。
除擔任電影編劇外,西蒙·佩吉也是電影中工程師斯科特的扮演者。很多時候,他要在編劇和演員之間來回切換。在拍攝現場,其他演員經常看到西蒙跑來跑去,演完了自己的戲份就湊到道格身邊繼續討論劇情。
兩種身份讓西蒙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徇私”,不要在斯科特這個角色上投入過多。“我總是會問道格:‘你來告訴我,斯科特應不應該這樣,我是不是把自己代入得太多了?我會問他,輪機長會出現在這個環境里嗎?他說‘會,我才轉過頭繼續寫對話。”西蒙說,第一部新版《星際迷航》里,斯科特的戲份不多,他只在劇組待了八九天就完成了全部戲份。但在第三部拍攝期間,他除了去紐約出席《碟中諜》的發布會外,就一直和道格守在片場,隨時和導演溝通,與演員討論劇本修改。
盡管《星際迷航3》是部大制作,但林詣彬是獨立導演出身,他把小成本電影開放的創作方式也帶到了這部電影中。演員經常會參與到角色的討論中,他也會和編劇一起打磨劇本,提供一些想法和橋段。拍攝《速度與激情》的經歷讓林詣彬對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運用自如,而《星際迷航》中,柯克騎摩托車引開對手就是林詣彬的設計。西蒙覺得,這輛“老古董”很出彩:“摩托車成了一件重要道具,這件舊科技讓柯克想起他的父親,也把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
懷著看一部太空版《速度與激情》而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或許要失望了。在《星際迷航3》中,林詣彬設計的動作場面非常克制。大場面動作戲大概只有兩到三場,電影更多的是在一種懷舊的氛圍中,讓因新鮮的組合方式而搭在一起的船員醞釀感情,制造一波又一波笑料。與艾布拉姆斯營造的理性氛圍相比,林詣彬打造的“企業號”更具備20世紀的電視劇版“星際系列”所起到的功效——觀眾聚在一起,看幾個老朋友嬉笑怒罵,一起解決難題。
在一部擁有50年歷史的系列影視作品中尋求突破不是一件易事,林詣彬的選擇是,在大方向上回歸傳統,而在劇情結構和細節的設計上嘗試創新。
《星際迷航3》最大的亮點就是新角色婕拉的加入。在系列電影中加入的新角色通常是見光死的大反派,反面人物的塑造也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相反,現有的人物關系已經趨于平衡,要在其中加入一個正面人物,實在是一件很冒險的事。

在這方面,《星際迷航3》的嘗試是成功的。西蒙和道格成功塑造了婕拉這個外星人,并讓她成為電影中最出彩的部分。回憶這個角色的產生過程,林詣彬說:“我希望能創造一個新角色,一個可以被《星際迷航》接受的新角色。索菲亞·寶特拉是我選角時見的第三個姑娘,她讓我覺得,她就是我們要尋找的角色。于是,我們讓她加入,給她做了造型。”
西蒙和道格是在充分了解索菲亞·寶特拉之后才創造出婕拉這個角色的。索菲亞曾在《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中飾演女殺手嘉澤勒,多年的舞蹈功底讓她憑打戲一戰成名。因為在劇本創作之初就確定由索菲亞扮演婕拉,西蒙和道格就有足夠時間來觀察和了解她的為人、體態,甚至是說話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漸漸豐滿婕拉這個角色。
電影中的婕拉是一個流落外星球的孤兒,父母被“企業號”的敵人克拉爾殺死,她找到了廢棄的“富蘭克林號”,在那艘飛船上學會了英語,并試圖修好這艘廢船,逃離噩夢般的星球。在這過程中,他遇到了同樣流落于這個星球的斯科特,并因此與“企業號”船員聯盟,對付他們共同的敵人。
讓婕拉學會英語的想法來自索菲亞口語中的法式阿爾及利亞口音,有些奇怪,但很好聽。她在動作戲上的優勢也讓西蒙和道格放心地為她設計了很多動作戲。進組之前,索菲亞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跑酷訓練,這些練習能讓她在障礙物不斷的叢林里跑得游刃有余。塑造婕拉的造型和性格特色之外,西蒙和道格也為這個角色設計了完整的背景故事。當他們把婕拉的故事拿給制片人艾布拉姆斯看時,后者興奮地說:“不如我們拍一部關于婕拉的電影吧!”
除了塑造新角色,在原有角色的編排上,導演和編劇也做了新的嘗試。在前兩部《星際迷航》中,艦長柯克和大副史波克的戲份很重,其他人鮮有完整的故事線,人物關系也主要圍繞艦長和大副展開。而在《星際迷航3》中,原有的人物關系被打散,導演和編劇讓“企業號”的船員們以全新的組合方式流落敵人所在星球,在這樣的設計下,斯科特、契科夫、麥考伊等角色的性格特色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現。
“這個想法在我們三個人的腦海中由來已久。如果史波克和老骨頭麥考伊搭檔,沒有柯克在身邊會是什么樣子?柯克和契科夫單獨相處也很少見到,如果能看到兩個人獨處也很棒啊。“星際迷航”陪伴著我們長大,我們希望把作為‘粉絲時的一些想法付諸實現。”
熟悉“星際迷航”的觀眾都知道,史波克和老骨頭麥考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個完全的理性思維,靠邏輯判斷,另一個徹頭徹尾的感性派,善良卻情緒化。在以往的電影中,柯克艦長站在他們二人中間,一半感性,一半理性,起到平衡的作用。而在新的組合之下,史波克和麥考伊第一次以二人組的形式出現,兩個人在思考問題和行為處事上出現諸多小矛盾,因而制造了很多笑料。史波克常常需要停下來,為自己的行為和事件的發展找到合理性,而麥考伊不管不顧,總是嘮叨催促,兩個人節奏上的反差,也形成了一種幽默感。
柯克艦長和“企業號”上最年輕的船員契科夫組合在一起。柯克喜歡自省,有強烈的優越感,而契科夫簡單樂觀,除技術過硬外,是個標準的傻白甜。在兩個人共同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契科夫經常無意中消解掉柯克的優越感。

電影《星際迷航3》導演林詣彬
斯科特和婕拉這對組合是從一場不打不相識開始的。婕拉希望斯科特幫她修理“富蘭克林號”,而斯科特在與婕拉的相處中,一點點了解了她的身世,他像個父親或大哥哥一樣,寵溺著叛逆期的少女,幫她融入地球人的世界。
林詣彬說,這些新組合都有完整的故事線,人物的戲份相對均衡,在最后的成片中,至少有3個小時的情節沒有呈現。這些廢掉的戲份都有助于演員表演,在拍攝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相較于正面角色,林詣彬版的《星際迷航3》在大反派克拉爾的塑造上就顯得沒那么成功。在《星際迷航2》中,艾布拉姆斯成功塑造了可汗這一反派角色,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當時人氣正旺,他的演繹也吸引了大批“粉絲”觀眾。而《星際迷航3》中,林詣彬留給克拉爾的戲份并不多,除了最終決定生死的打斗戲,電影對克拉爾的背景和心理動機都一帶而過,顯得有些潦草。
作為50周年的獻禮之作,電影必不可少地融入了很多致敬戲碼。在電影中,“企業號”領航員蘇魯第一次被設定為同性戀,這個設定一方面回應了“‘星際迷航主角都是異性戀”的反對意見,一方面,在1966年《星際迷航·原初系列》中扮演蘇魯的演員竹井喬治是同性戀者,電影是在向這位前輩致敬。除此之外,電影中出現的老柯克、老史波克鏡頭,以及摩托車、錄音機和老掉牙的流行音樂都在向上個世紀致敬。
“星際迷航”系列曾用它開放、包容的宇宙觀感染過一代人,新版《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也寄希望于此。正像老骨頭麥考伊的扮演者卡爾·厄本所說的:“今天,極端主義興起,美國不斷發生暴力事件,《星際迷航3》代表了人類的愿景,我們不深刻地解讀它,但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