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十八屆六中全會,是2016年中國政治的一件大事,也將是執政黨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政治局會議確定的六中全會的兩項具體議程,非常鮮明地體現了十八大后中央領導集體加強制度建設的重要特色:精準和講究實效。
精準,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并且不是泛泛而談的一般性的問題,而是要害性的、有針對性的、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比如說黨內政治生活,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為保證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完成中心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個執政黨,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領導核心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以增進黨的團結統一和生機活力。這其實也是重大的政治變革,對整個國家的政治都會有重大影響。
因此,中央提出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準則。而精準就體現在,中央明確提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關鍵是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領導層組成人員必須以身作則,模范遵守黨章黨規,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為全黨做出示范。
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中央明確提出,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只有以黨內監督帶動其他監督、完善監督體系,才能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黨內監督搞不好,其他監督就很難充分發揮作用,這是中國政治的一個常識,只是很多人有意或者無意忽略了這個常識。具體而言,強化黨內監督,重在落實兩個“責任”(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這方面十八大后的管黨治黨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實踐,六中全會是要進一步制度化。落實兩個“責任”也是制度建設的精準發力所在。
精準之后才有實效。這個道理不難理解。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關鍵是高級干部,只有以上率下,凈化黨內政治生態這個中央提出的目標的實現才有根本保障。搞好黨內監督,也只有落實好了兩個“責任”,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央的政令暢通—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首先是各級黨委一級一級去貫徹落實的,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
所謂實效,通俗說就是“管用”。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總書記對于制度建設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制度建設貴在精,貴在管用。管黨治黨,制度再多,如果不精準,結果就會大而化之,起不了作用。這個思想,不光體現在管黨治黨上,而是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各個重要方面。比如立法,總書記就說過: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
制度建設有自己的規律。制度很重要,往往起決定性作用。但我們不要迷信制度,反而要認真研究制度建設的歷史經驗。制度不精準,就不管用,這個是一方面;還有一種情況是制度疊床架屋,這就不僅是不管用的問題,更會帶來內耗、莫衷一是等,走到了制度建設初衷的反面上去。這樣的教訓在歷史上是很多的,不勝枚舉。
我們常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個意思就是說,政治家做事情,第一條考慮的還是要管用。治國理政,不是搞“玄談”。
不久前,《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全文公布后,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說道,任何一項制度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不能把亟待破解的難題淹沒在大量制度條文中,也不能把重要的政治信號變成學術研討,導致制度遲遲出不了臺、貽誤了時機。要重視制度建設,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白霾坏降膶幙刹粚懀瑢懮系木鸵苡谩?。
十八大后管黨治黨的成功實踐,對于我們改革和發展的事業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改革,說到底是要做兩件事情,一件是放手搞活,一件是“建章立制”。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日益定型,這后一件事情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同樣需要遵循精準和講求實效的精神來辦。
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次會議的重點是改革督察工作。他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要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精準對接”,通俗的理解也就是要管用。其反面就是“空轉”,如果由于一些官員的不作為,使好的制度和措施得不到落實,與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對接不上,就會貽誤改革和發展的機遇期和窗口期。對此,我們應該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