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較緩”,今年6月中央巡視組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中包含這條內容。7月14日,國資委通報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和國企改革進展情況,稱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但未提具體成果、員工持股推行情況。
推進混改,是不少企業“大佬”的共識。央企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稱:“在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作用的大趨勢、大環境下,充分競爭的行業的國有企業,唯一的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就是走混合所有制。”混改試點央企、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認為,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主旋律。渦旋中的萬科董事長王石也稱,未來中國經濟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此輪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最關鍵,但進展最慢,各級國資委由此遭受一些非議。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2015年混改頂層設計改為穩妥推進。政策要求穩妥,當前操作慢,有著深刻的邏輯,包括政治邏輯。早年中國的改革前所未有地觸碰“姓資姓社”等關鍵問題,摸著石頭過河穩妥、利于避免嗆水淹死,結果確實摸到石頭、較安穩地過了不知深淺的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混改從產權這個根子上變革,深度觸動經濟基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最大的政治,這探索性強、難度大、風險不小。
于是,混改摸政治的“石頭”過河成為當然,慢只是表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號召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一般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三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在中國,公有制是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按馬克思主義的邏輯,經濟基礎(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占主導)決定了實行社會主義。
長期以來,國企、國有經濟被視為執政基礎。2009年,習近平就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稱國有企業“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曾任央企中信集團董事長的孔丹稱,國企是國家經濟的支撐和骨干,其在主客觀上實際都成了中共執政的基礎。央企中鐵工總經理姚桂清稱,國有企業的性質從根本上講就是“四個基礎”,就是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階級基礎、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

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制度會促進公有制的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混改是公有制發展的重要手段。政策推混改的初心是:“以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目標”。即,進一步夯實“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然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后,有人認為這是私有化,抨擊國企的聲音也很多,認為執政基礎應該是民心,甚至有觀點認為應該搞民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如果要混合一定是民營企業控股,或者至少我要相對控股。”2014年全國“兩會”,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提交以民企為主導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案。而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副部級)季曉南稱,如果混合所有制發展到最后都由民營企業主導了,說到底就是搞私有化,這與中央提倡的深化國企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不相符,與我國的國情不相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西方多國,資產階級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后謀求政治上的權力、政權,最終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證明了經濟基礎變革之于政治變革的力量。關于混改,不乏私有化的呼聲、私有化的能力以及大量先例。如果實踐中混改出現的問題多,國資被削弱、私有化占主導,即經濟基礎大變,可能會非常損害、動搖上層建筑,包括社會主義制度、共產黨領導。從這個角度,可以一窺為何要“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穩妥利于掌控局面、遏制風險、達成初心。同時,其是原則性要求,并非可以量化的數據。實操中,如何摸準穩妥并促進改革取得實效,考驗智慧、勇氣,在初期進展慢是必然的。
此輪國企改革并非孤立的改革,而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內在地包括加強黨的領導。曾有相當長的時間,黨對國企的領導作用弱化。中紀委2015年發文稱,巡視央企發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黨的領導弱化,主體責任缺失,管黨治黨不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在國企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加強黨的領導”。2016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培訓班,會議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國有企業獨特的制度優勢,也是國有企業必須堅守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中央企業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履行抓黨建的主體責任,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企業改革發展中得到體現和加強。
混改不例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把建立黨的組織、開展黨的工作,作為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前提,根據不同類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特點,科學確定黨組織的設置方式、職責定位、管理模式。《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稱,“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堅持黨的建設與企業改革同步謀劃、同步開展,根據企業組織形式變化,同步設置或調整黨的組織,理順黨組織隸屬關系,同步選配好黨組織負責人,健全黨的工作機構,配強黨務工作者隊伍,保障黨組織工作經費,有效開展黨的工作,發揮好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至今年7月,數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如一汽轎車修改公司章程,加入了黨建內容。
不乏其他想法。有人就聲稱,混合制的好處就是可以“化妝逃跑”,借混合制的名義把國資委的管理、黨委的管理都轟走。想化妝逃跑者不少,包括呼吁混合所有制企業取消黨管干部原則。長期以來,國企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是基本要求,如何與董事會制度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還有待加強。混合所有制企業是市場化的經濟組織,客觀上企業黨組織的作用容易弱化,不乏先例,特別是國資不一股獨大的企業。如何“根據不同類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特點,科學確定黨組織的設置方式、職責定位、管理模式”,是重大難題、無他山之石,有待認真探索,絕非短期能解決好。
以往的國企改革中,國資流失現象較嚴重、問責不力,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這事關民心向背。混改的初心是要放大國資功能,國資流失自然是重大政治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切實保護混合所有制企業各類出資人的產權權益,杜絕國有資產流失。
“杜絕”一詞非常嚴厲。國資屬于全民。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需有效遏制國資流失,包括嚴格追責。杜絕國資流失的定調,十八大以后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背景,一定程度上“調控”了混改的推進速度,特別是國資監管機構、企業高管怕出問題而擔責。
央企中國華電集團原總經理云公民稱,“發展混合所有制,我們國企的老總一定要十二分地小心,國企之間自己混合是安全的,國資不會流失,民企來了就容易出問題。”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稱,“有的國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壞資產、爛資產也抓在手上不敢賣,不敢盤活,一盤活就害怕別人告狀說這是國有資產流失。這個帽子可不小。”民企老總也怕。浙江建龍集團董事長張偉祥稱,“國有資產流失這個話題太沉重,很多改制當中,一個帽子套上來很害怕。”
改革需要動力。全面深化改革之際,對國資流失秉持法治思維從嚴治理的同時,應解放思想、不輕易扣帽子,同時健全容錯機制以鼓勵、支持改革者,以防矯枉過正,阻礙改革。
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稱,今天完全可以通過規范化去操作,可以做到國有資產不流失,要“混得規范”,即把已有經驗制度化、流程化,結合市場監督機制與完善保護國有資產的相關制度流程,保證操作透明、規范,有效防范國有資產流失。央企新興際華董事長劉明忠表示:“我們現在這個企業里頭有37個混合所有制企業,我們的經驗和做法就是確保按照國資委的要求,在明晰產權關系,做好產權中介,完善公司章程,強化資產評估,規范產權,流轉和加強監管等幾個方面建章立制,工作做到公開透明。”曾任國務院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的周放生認為,目前國企改制的法規已經比較完善,只要規范運作,可以做到防止大的國有資產流失。
尤其是“秋后算賬”。混改后員工持股超過國資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稱,“為什么國有資產老流失?國家不這么算賬,他老這么跟你算,兩億多賣給你35%的股份,今天值幾千億、幾百億,當時賤賣給你了”。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稱:“到今天國有資產流失這個說法還是不斷,為什么?因為很多人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一直以來,人們容易把改制激發企業活力后實現的價值提升,歸因為此前對企業價值的低估,然后得出國有資產流失的結論,這實際上是對改制釋放生產力的否定。好在持這樣認識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改制過程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非常重要。這其中政府的作用很關鍵,政府應該做好裁判員,主導制定合理的定價機制和交易程序,而不應該直接入場去做定價。國資交易要堅持公開、透明、陽光、專業等原則,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應追責到人。”
中國社會向來是槍打出頭鳥。平衡好杜絕國資流失、嚴格追責和解放思想、健全容錯機制、找到合適的混改辦法并非易事,需要時間摸出石頭來。
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槍干是不行的。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混改是國企最大的紅利、中國經濟的重要紅利,此河一定要過并且要很有效率,摸石頭、穩妥不該淪為過于慢、做小腳女人、消極對待改革甚至做做樣子、走回頭路。央企中交集團原董事長周紀昌曾稱,最近十年,國企改革一步一步在走回頭路。
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忘初心,方能真刀真槍推進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