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夼
據百度指數統計顯示,“新常態”這一熱點詞匯自2014年被首次提出后,長期領跑經濟領域關鍵詞,其最高搜索指數曾達到周平均4973次,如果加上其相近詞匯如“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等等,這一數據會更加奪人眼球。
經濟新常態,必然要求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特別是經濟發展推動力的轉變。一直以來,出口、投資和消費被稱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進入了經濟新常態,消費這駕馬車的作用顯然更應該被看重。擴大內需、消費升級,它們越來越被看作是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推動力。

但近年來,消費是否真的如愿得到提升,從而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呢?房價的高企,是否擠壓了消費本來應有的地位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決定著中國經濟轉型的未來。
二戰之后,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快速增長都和出口有關。前聯邦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都是靠著強勁的出口推動了經濟的崛起。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而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同樣離不開出口。改革開放以后,出口在中國GDP的占比一路攀升,從1983年的7.33%狂飆至2006年的35.7%。而從2007年開始,這一數據開始滑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更使得負增長了8個百分點。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外部總需求增長緩慢,無疑是對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挑戰。

2016年8月8日,上海,規模最大的免稅店當天在靜安區曹家渡悅達889廣場開門迎客,面積達3300平方米,店內共分兩層。一樓主營化妝品、手表,二樓則以食品、箱包、電器等為主。試營業首日就人氣異常火爆,接待的顧客超過4000人次。
2015年,中國繼續成為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國,歐盟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總量占從非歐盟國家進口總額的20%。作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災區,過去一年獲益于全球石油價格的下跌,加以其量化寬松政策和容克計劃,歐盟總體的金融環境開始轉好,一系列重要的經濟指標包括經濟增長率、就業率等呈現回升態勢。
但這一地區仍然存在債務風險、難民危機的沖擊、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及歐盟內部的分化等問題。它們讓歐盟在緩慢的復蘇道路上更加困難重重。歐盟這一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能否在重重困境中繼續保持對 “中國制造”的穩定需求,理性來講,非常困難。
再看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以及第二大貿易伙伴,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經濟復蘇大勢不改,但為了緩解國內就業等因素,其更注于“內生增長”。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2015年全球貿易保護措施激增,其數量較2014年增加50%,是全球自由貿易措施的3倍。其中,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數量居全球之首。此外,加之美國國內消費者信心不足,美國市場從長期看似乎也不容樂觀。
這里還要提一提德國,德國對出口貿易的依賴度也是極高,2014年其出口占GDP比重達36.8%,而在2015年這一數據為47%。可以看出,其出口受全球市場震蕩的沖擊不大,這與其出口工業品品質精良、科技含量高的特質分不開。反觀中國,“中國制造”向來主打“便宜牌”,后金融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很容易讓中國出口商不停地斡旋于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中。科技含量較低,商品可替代性較高,這種結構性的問題在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是中國出口的最大軟肋和風險。
不難看出,不論是從中國自身出口產品的特性來看,還是從外部環境的震蕩變化來看,出口市場的長期疲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至于其未來走向,自然是與世界經濟的復蘇、全球市場的穩定以及“中國制造”的品質提升分不開。而這些因素的改變,所需周期更加持久,短期內難以指望。
當增加出口和擴大國內需求雙雙碰壁時,最容易采取的經濟提振之策莫過于增加投資。但兩重顧忌不容忽視,一是2009年的四萬億投資曾飽受詬病,二是投資對于拉動經濟的邊際效益已經開始呈現遞減規律,投資回報率下降,它們最終可能變為銀行壞賬。
目前,中國的投資對GDP的貢獻值已經很高,如果繼續通過“鐵工基”加大投資,勢必和經濟結構調整背道而馳—即使是增加投資,也要守住以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原則。
出口疲軟,投資乏力,而國內消費增長依然落后于預期。一方面是零售行業面臨成本和利潤挑戰,網絡和移動購物對實體零售業帶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則伴隨著宏觀經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雙雙放緩,零售業銷售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1萬億元,連續第6年增幅下降。
從微觀來看,連鎖百強企業業績壓力更大。從2010年到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增幅從21%下滑到4.3%,其市場份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從2010年的11%縮減至2015年的6.9%,門店增額從2010年的9.8%降至2015年的4.7%,凈利潤也較2014年繼續下跌0.28個百分點,為1.8%。
由德勤中國與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零售力量》顯示,超市、便利店、百貨和購物中心以及專業店這幾大類主要的實體零售企業過去一年的銷售狀況均不盡如人意,主要實體零售業銷售額增長緩慢,拿報告里的樣本超市企業來說,其2014年平均銷售額為113.6億元,年銷售增長率約2.6%,低于所有樣本企業4.5%的平均增幅。
便利店表現稍好,其銷售額增長5.3%,而其主要增長來自門店的外延式擴張及經營效率的提升。百貨和購物中心樣本企業2014年增幅僅1.3個百分點,而專業店的增長率也才1.4%。
2014中國連鎖百強之首的國美電器有限公司2015年銷售增長率為7.02%,而2013年的這一數據是13.5%,幾乎一倍之差。同是連鎖經營的華潤萬家有限公司2013年的銷售增長率有6.7個百分點,而2015年下滑至5.2%。
實體零售增速下滑,真的是電商搶走了“蛋糕”嗎?不可否認,電商這一新興的業務形態的確大大沖擊了傳統零售企業,但電商本身的增長也不容樂觀。
較新的數據顯示,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收增幅上漲至24.56%,但其主營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阿里巴巴2014年全年成交額同比增長47%,2015年成交額為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下滑至30.4%,跌落近17個百分點。京東2014年銷售額26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7%,而2015年其交易總額增長率降至77.8%。
國內電商三大巨頭的交易總額占了我國網絡零售八成多,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2%,而今其銷售增長率卻停滯不前甚至大幅下跌。傳統零售企業與電商的市場爭奪大戰從未停歇,但是線上線下的同時“降溫”,則不得不讓我們把視角重新定位到消費市場本身,國內市場消費力的低迷才是零售業發展放緩的根源所在。
消費不振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房價的擠壓,二是收入結構的原因,三是消費者消費意愿可能在降低。
高房價是否是消費不振的“萬惡之源”?《中國零售力量2015》顯示,樣本超市企業在人工和水電費增幅下降的同時,房租卻上升了0.7個百分點,從2013年的30.4%增加至2014年的31.1%。便利店樣本企業的房租漲幅高達近16個百分點,在人工費用、水電費及房租這三大成本中占比增幅上升了1.6個百分點。
百貨和購物中心樣本企業2014年平均房租費用比2013年上漲10.4%。對于專業店來講,房租更是其首要成本,報告顯示其費用占比達57.6%,而2015年百強企業房租上漲8.6%。由于消費品供給與需求彈性的不平衡,這些表面上由零售企業承載的房租成本最終還是會被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消費成本的提升無疑會抑制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
再看看高企的房價對消費者本身的直接影響,據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7月,70個大中城市中有55個城市房價繼續上漲,環比最高漲幅為4.9%,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同比漲幅平均高達28.5%,普通民眾不得不抑制即期消費以滿足居住要求。畸高的房價讓很多人無力承受,即使買得起也要付出透支家庭積蓄、背上沉重債務的代價,必然影響消費能力。
其次,收入分配的結構性傾斜也不利于促進消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消費年均名義增長率都在15%以上,但放在國民經濟結構的背景下考察,消費增速則明顯低于投資和GDP增速,這與亟待改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分不開。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居民收入比重則不斷下降,經再分配調整后,政府和企業收入由2010年的46.66%上升至55.72%,而居民收入則從2010年的53.35%下降到2015年的44.28%。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居民是消費的主體,居民收入占比不斷下降必然在結構上引起消費率的下降。
當然,人們消費滿意度和國內消費意愿的下降,也會影響數據。一批具有較強消費能力的相對富裕群體開始轉向國外市場,中國奢侈品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2015年狂掃全球46%的奢侈品,總消費額達1168億美元,這說明相當一部分消費能力流于海外。
不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正在向好。實際上,今年中國的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經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同比上升了13.2%,但這顯然還不夠。如果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60個百分點以上,則意味著中國向消費社會的穩健轉型。13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毫無疑問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持續不斷的動力源泉。
合理的消費率不僅能驅動經濟的長足發展,更有著深刻的社會含義,2015年經濟學諾獎得主Angus Stewart Deaton稱,消費是評價社會發展、健康與公平更重要的指標。高房價“相對剝奪”國民消費能力的現象,本質上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財產收益不公平和致富機會不公平在消費領域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