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我親愛的朋友弗拉基米爾·普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對俄總統普京的這種稱呼,在8月9日圣彼得堡會晤后記者會的四五分鐘講話中,出現了4次。在國際輿論的解讀中,埃爾多安對普京的親昵稱呼,不僅是情感表達的需要,更是外交戰略的需要—他需要用向普京展示親昵,來表達對西方在未遂軍事政變中“不夠意思”的不滿,而且還有憤怒。這似乎預示著,土俄關系要進入“蜜月”期了。
這距離2015年11月土空軍擊落俄戰機僅9個月,當時普京憤怒地指責土耳其是“背后捅刀”。僅僅9個月,土俄兩國關系就實現了從“背后捅刀”到“見面握手”的逆轉。這讓西方國家多少有點措手不及。或許是擔心國務卿克里的級別還不足以平息總統埃爾多安的怒氣,華盛頓8月13日宣布副總統拜登也將在8月24日飛抵安卡拉。克里、拜登,當然還有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都想打探土耳其與俄羅斯這段“蜜月”的虛實。
沒有“親愛的”,也沒有“朋友”,甚至連“友誼”這樣偏中性的表述都沒有,在與埃爾多安的共同記者會上,普京言辭和表情上都沒那么感性。他主要是事務性地談及了如何使兩國關系恢復到“危機前”的狀態。比如,關于全面解除對土經濟制裁,普京表示這“需要時間”。言下之意是,擊落戰機的事我還沒忘,俄土關系還沒到“進入非常不同的階段”(埃爾多安語)的時候。況且,拜登、克里8月24日的“安慰之行”,后續影響還未可知,普京對埃爾多安還在“聽其言觀其行”,怎會一次“利好出清”?

2016年8月9日,俄羅斯圣彼得堡,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訪問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面。
對俄羅斯來說,驚魂未定且對西方盟友不滿的土耳其,是值得好好利用的一張牌。庫爾德人問題,在安卡拉眼中是比“伊斯蘭國”威脅更大的心頭之患。這次會晤中,埃爾多安向普京提了庫爾德工人黨的敘利亞“分支”—庫爾德民主聯盟在莫斯科開設辦事處的事。普京的回答很簡單:我們知道安卡拉對這事敏感。他沒做任何承諾,相當于只說了句“我知道了”。不過,土俄兩國同意建立情報、軍事和外交三邊合作機制,協調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顯然,安卡拉與莫斯科都有意愿拔出眼下影響兩國關系的這顆最大釘子。
俄羅斯感興趣的不是短暫的蜜月,而是長久的戰略態勢。普京不會幼稚到指望土耳其與北約或歐盟徹底做切割。俄羅斯前外長伊萬洛夫說過這樣的話,“我不認為莫斯科有任何人覺得土耳其可能脫離北約,但同時每個人都清楚土耳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北約成員國”。他所說的“特殊”是指土耳其在戰略上的獨立性。比如2003年安卡拉力阻英美聯軍利用土耳其開辟對伊拉克作戰的北方陣線。土耳其一位親西方的學者對這個“特殊”的解釋耐人尋味:對俄羅斯來說,土耳其作為一個“無常盟友”留在北約內,比當俄羅斯的衛星國更有價值。

從土耳其方面看,這個蜜月來得略帶苦澀。2008年俄羅斯曾是土耳其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為380億美元,2015年降為第三大貿易伙伴(貿易額230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土對俄出口劇降60%,僅為7.4億美元。根據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測算,俄對土經濟制裁,將使后者2016年GDP增速降低0.7個百分點。這對于2015年GDP增速為3.98%的土耳其來說,壓力不言而喻。此外,俄S-400防空導彈入駐敘利亞,使土耳其在敘開辟禁飛區的設想灰飛煙滅,而俄空軍卻為敘庫爾德武裝開疆拓土提供空中掩護,事實上在壓安卡拉改變其敘利亞政策。
埃爾多安在7月15日軍事政變前的6月27日,就主動向普京道歉示好,背后的原因是經濟和外交上都撐不住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杰弗里·曼考夫認為,由于俄羅斯在黑海、東地中海以及南高加索的戰略攻勢,更別提日益增大的經濟制裁壓力,發生軍事政變前安卡拉就已在尋求與莫斯科和解。“安卡拉可能會發現與俄羅斯的友誼代價有點高,問題是它愿意出多高的價。”安卡拉的難處還不止于愿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如何向敘利亞問題上沙特、卡特爾等同一陣營的小伙伴解釋,也是個問題。
“我們從俄羅斯得到了無條件地支持,不像某些國家。”土耳其總理恰武什奧盧這話是對普京的感謝,也是對西方的不滿。不過,他同時對媒體表示,提升與俄羅斯的關系并不是為了向西方發信號,“我們與俄羅斯的關系不會決定我們與西方關系的未來”。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東問題學者尼古拉斯·丹福斯看來,土耳其領導人清楚美國與歐洲擔心土俄和解對敘利亞、北約以及歐洲難民政策的影響。他表示:“土俄重歸于好看起來越真實,西方就越可能降低批評埃爾多安的聲調,以土耳其可接受的條件來談事。”
在土耳其與俄羅斯的歷史上,2016年應該算是有紀念意義的年份。95年前的1921年,土耳其的凱末爾政府與蘇聯政府簽署《土蘇友好條約》。在此之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沙皇俄國,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血腥廝殺。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兩國再沒有直接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兩國歷史上第一段蜜月也是始于1921年。正是得益于蘇聯的軍火援助,土耳其才粉碎了歐洲對凱末爾革命的圍剿。但這段蜜月隨著列寧的逝世、斯大林的上臺而終結。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兩國正式分道揚鑣。
雖然在冷戰時期分屬不同陣營,但每當安卡拉與西方關系出現摩擦時,總會想起莫斯科。土俄關系的這個特點,一直延續至今。土耳其第一任民選總理、奉行親西方政策的阿德南·曼德列斯,1950年代后期曾因不滿美國經濟援助不夠慷慨而向蘇聯示好。多次出任土耳其總理的比倫特·埃杰維特,1970年代也因與美國在塞浦路斯問題上的分歧,主動與蘇聯改善關系。后冷戰時期,安卡拉多次以向莫斯科靠攏,來對歐盟在接納土耳其入盟問題上施壓。2013年,埃爾多安甚至尋求普京支持土耳其加入上合組織(目前只是對話伙伴)。
歷史地看,土耳其與俄羅斯接近或度蜜月,往往都具備這樣的條件:要么是一國或兩國的國內政局不穩且國際地緣政治出現巨大變動,比如19世紀二三十年代;要么是莫斯科的勢力觸角遠離土耳其邊界,比如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影響力式微時期。但目前的情況比較復雜。埃爾多安在政變后不到一個月即出訪俄羅斯,說明其對大權在握并無擔憂。埃爾多安在軍事政變后對軍方的清洗,無疑會讓軍方士氣受挫甚至元氣大傷,這無異于在對抗俄羅斯影響力上自廢武功。更為關鍵的是,土耳其軍方自凱末爾時期以來,就是一股強大的親西方勢力。整肅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剪除軍方對土外交的影響力。 從俄羅斯方面看,敘利亞危機以來,莫斯科的戰略布局,事實上對土耳其形成了包圍之勢。土耳其北面的克里米亞、東面的亞美尼亞以及南面的敘利亞,俄羅斯都有駐軍且部署了S-400或S-300防空導彈。杰弗里·曼考夫認為,普京將利用土耳其與北約的緊張關系,拉土耳其向俄靠攏;同時也會利用土軍隊的混亂,繼續推進在黑海、東地中海與南高加索的部署。“遭到清洗且忠于埃爾多安的軍方,不可能對北約的承諾真心實意,也不會像此前那樣對俄羅斯懷有敵意。”這次圣彼得堡會晤中,埃爾多安透露土俄兩國將在國防工業領域開展合作。或許這就是風向標。
土俄這段蜜月,既有土耳其內部政治變化的原因,也有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變化的因素。美國國際事務分析師約瑟夫·米卡爾勒夫在近期一篇題為《土耳其與俄羅斯調情》的文章中分析稱,對俄羅斯來說,與土耳其的和解,正值安卡拉與北約疏離之時。這使莫斯科得以在北約內部種下不和的種子,而這個時期也正是北約成員國對這個軍事集團的長期目標或未來角色不確定之時。他還分析稱,短期來看,安卡拉與莫斯科和解,可能只是機會主義的政治盤算,但土耳其社會正在發生變化,力量的平衡正在持續偏離這個國家傳統上親西方的世俗精英勢力。
8月24日訪問安卡拉的拜登和克里,隨行人員中有美國司法部官員,這說明華盛頓已軟化立場,愿意跟安卡拉討論引渡“政變主謀”費特胡拉·居倫的問題。美國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埃爾多安的要求不得而知,但再精細的政策調整都無法抗拒歷史的合力。正如米卡爾勒夫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土耳其以及整個國際地緣政治都在變。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近日撰文,呼吁歐盟領導人趕緊動身去安卡拉,以示對埃爾多安的支持,并商討如何確保土耳其的民主,以便使土耳其走歐洲道路。他認為土俄和解是一場地緣政治較量,而歐盟卻在這時“睡過頭了”。
埃爾多安不止一次說過他是普京的崇拜者,西方也有聲音擔心土耳其在政治上“俄羅斯化”。當然,也有西方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埃爾多安與普京的政權都帶有威權色彩,兩者私人關系也常出現“化學反應”,但至少土耳其大選開票前是不知道選舉結果的。言下之意是,土耳其走的還是西方式民主道路。但考慮到這次未遂軍事政變中“清真寺力量”捍衛民選總統的事實,西方會作何感想?而且,埃爾多安借“大清洗”對權力架構重組后,土耳其是會更像內閣制的德國,還是總統制的美國?都不會,只會更像俄羅斯。
后冷戰時代土俄競爭、合作甚至對抗的原因有很多,但兩國惺惺相惜卻有一個未曾變化的共同點—不招西方尤其是歐盟的待見。俄羅斯外交與國防事務委員會學者費奧多爾·盧基揚洛夫認為,盡管俄羅斯與土耳其有著明顯的分歧甚至對抗,但它們被一個事實團結在一起,那就是這兩個歷史、文化與地緣政治上與歐洲相連的大國,從未被歐洲完全接納。“歷史當然不會簡單地重復,但如今的形勢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同了:歐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以前,歐洲打噴嚏,整個世界都會感冒。”
在追求國家現代化的道路上,土耳其與俄羅斯都對歐洲有著既愛又恨的情結。橫跨歐亞的“邊緣”特征,導致兩國難以融入歐洲,這個特征又與它們的身份認同聯系在一起。瑞典烏普薩拉大學俄羅斯與東歐問題學者艾格爾·道爾巴科夫認為,土耳其與俄羅斯的民族國家構建過程還未走完,對“土耳其”與“俄羅斯”的具體定義還存在激烈爭論。而他所說的這些爭論,土俄兩國都有一個共同的參照—歐洲。身份認同問題沒有塵埃落定,愛恨情仇還會繼續。在他看來,安卡拉正在與西方和莫斯科調整關系,最終結果將是土耳其的國際行為更加微妙和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