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杰,李青梅,王 群(.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濰坊 60;.山東省地質測繪院,山東濟南 5003)
?
內蒙古突泉縣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化區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
汪子杰1,李青梅2,王群1
(1.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濰坊 261021;2.山東省地質測繪院,山東濟南 250013)
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化區位于大興安嶺成礦帶,是大興安嶺有色金屬資源勘查重點地區之一,成礦條件十分有利,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區域內同一成礦帶上已發現多處有色金屬礦床。通過對突泉縣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化區的區域地質、礦區地質、物探異常等綜合研究分析,詳細了解該區的礦化特征,獲得了較好的找礦信息,總結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并提出了成礦遠景及找礦方向,為該地區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據。
地質特征;找礦方向;銀多金屬;內蒙古突泉縣
引文格式:汪子杰,李青梅,王群.內蒙古突泉縣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化區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山東國土資源,2016,32(5):20-24.WANG Zijie,LI Qingmei,WANG Qun.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Dalagou Silver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rea in Tuquan County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Shandong Land and Resources,2016,32(5):20-24.
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化區是通過內蒙古突泉縣寶勝屯等四幅1∶5萬區域礦產調查項目①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大砬溝地區銀多金屬礦普查報告,2011年。發現的,通過后期的預查及普查工作,詳細了解區內的礦化特征,獲得了較好的找礦信息。該區位于突泉縣城北偏西約130 km,隸屬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管轄。
大砬溝銀多金屬礦區位于天山-興蒙造山系(Ⅰ)大興安嶺弧盆系(Ⅱ)扎蘭屯-多寶山島弧(Ⅲ)與錫林浩特巖漿弧(Ⅲ)的交接處[1],位于大興安嶺成礦帶上,成礦背景優越,條件有利。
1.1地層
區域地層屬天山興蒙地層區[2],主要出露有中生代晚侏羅世地層及第四紀全新世沖積、沼積及殘積堆積物。其中侏羅紀地層最為發育。
1.2構造
區域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可分為3組:NNE, NW和近EW向;以NNE向最為發育,其為區內最早的斷裂,構成該區基底構造,NW向斷裂時代較晚。區域已知的鉛、鋅、銀礦點均分布在NE向斷裂帶與NW向斷裂帶的接觸部位。
1.3巖漿巖
巖漿巖主要為晚侏羅世花崗斑巖及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主要于構造裂隙呈脈狀產出,侵入于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地層中。二長花崗巖規模一般較大,呈巖珠狀侵入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地層中。
1.4地球化學特征
區域內主要有大砬溝Au,Ag,Cu,Pb,Mn,As,Bi,Hg綜合異常HS53。其位于大砬溝一帶,面積4.92 km2,呈不規則狀橢圓形,NNW向展布。該異常組合異常分帶不太明顯,濃集中心較分散,具2個較明顯的濃集中心,規模較大,各元素套合較好,其中Au,Ag,Bi元素含量較高(表1)。

表1 HS53綜合異常元素特征
2.1地層
區內侏羅紀地層最為發育,由老到新分布有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分布較廣泛。
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為區內主要地層,總體展布方向呈NNW向,傾向NEE,巖性以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英安巖為主,夾少量酸性火山碎屑巖沉積,與上覆白音高老組為整合接觸,局部被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侵入。
晚侏羅世白音高老組總體展布方向呈NNW向,傾向NEE,巖性為灰、灰綠、灰紫色流紋巖,流紋質熔結凝灰巖。與瑪尼吐組為整合接觸,局部被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侵入。
第四紀地層發育有全新世殘積,厚約1~2.0 m,局部較厚。
2.2構造
該區為NNE向傾伏褶皺西翼,發育小的斷裂構造,為NW向及NNW向,傾向NE,傾角一般50°~60°,均為區域NNE向主干斷裂的次級斷裂。發育構造破碎帶,帶內巖石破碎,蝕變強烈。
區內通過探槽揭露,控制了2條斷裂帶,分別為F1,F2。
F1斷裂:位于大拉溝村北山脊,發育于晚侏羅世黑云二長花崗巖中,走向105°~135°,傾向15°~45°,傾角58°~75°,探槽揭露長500 m,斷裂帶寬2.0~5.0 m,表現為碎裂巖帶,有石英脈充填。帶內巖性包括石英脈、花崗質碎裂巖、絹英巖化碎裂巖、碎裂狀花崗巖等,地表褐鐵礦化較強,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等,局部見有銅藍現象。
F2斷裂:位于大砬溝村北山脊,F1斷裂帶東側15 m,與F1斷裂帶基本平行。走向135°,傾向NE,傾角55°~65°,控制范圍內長160 m,寬5.0~10.0 m。表現為褐鐵礦化、硅化碎裂巖帶,局部有石英脈充填。帶內巖性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碎裂狀花崗巖、碎裂巖,巖石較為破碎。礦化類型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地表褐鐵礦化較強。
2.3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主要有:晚侏羅世花崗斑巖,呈巖株狀產出,侵入于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地層中,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呈小巖株或巖脈產出,侵入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白音高老組地層中。
侵入巖與礦產關系密切,區內與之有關的礦化蝕變有Au,Ag,Cu,Pb等;礦化蝕變帶一般賦存在內接觸帶的斷裂構造或裂隙中。
2.4激電異常特征
普查區內視極化率值一般在0.8%~2.2%之間變化,局部視極化率值升高,形成激電異常。異常位于普查區中部,大砬溝村北,走向為NE向和近EW向。視電阻率值整體較高,一般在1 000~3 000 Ω·m之間變化,NE向和NEE向電性特征明顯。區內巖石物性參數統計見表2。

表2 大砬溝地區巖石物性參數統計
綜合分析該區激電特征,以3%為異常下限圈定激電異常,共圈出異常2處,編號D1和D2(圖1、圖2)。
D1異常位于中部,異常形態呈不規則蠶豆狀,走向NEE向,長438 m,寬130~270 m不等,視極化率等值線閉合。異常區視極化率峰值達到3.6%,視電阻率值相對較低,在1 500~2 500 Ω·m之間變化,呈低阻高極化特征。
在異常部位,垂直異常走向方向布置1條測深剖面,激電測深視極化率、視電阻率等值線斷面圖見圖3。
3.1礦化體特征
區內共圈出3個礦化體,編號分別為Ⅰ,Ⅱ,Ⅲ。其中:Ⅰ,Ⅱ為銀礦化體;Ⅲ為銅礦化體。
Ⅰ號礦化體由工程TC031,TC001和ZK03控制。礦化體呈脈狀,走向135°,傾向45°,傾角58°~72°。礦化體長100 m,水平厚度1.00~1.70 m,真厚度0.76~1.53 m。Ag品位(21.61~33.55)×10-6,平均27.58×10-6。
Ⅱ號礦化體由工程TC031,TC001,TC041和ZK03控制。礦化體呈脈狀,走向135°,傾向45°,傾角55°~65°。礦化體長200 m,水平厚度1.00~5.00 m,真厚度0.80~4.15 m。Ag品位(23.48~74.54)×10-6,平均49.76×10-6。
Ⅲ號礦化體由TC201單工程控制。礦化體呈脈狀,走向105°,傾向15°,傾角65°。礦化體長50 m,水平厚度1.00 m,真厚度0.90 m。Cu品位為0.14 ×10-2。

圖1 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

圖2 視極化率等值線平面圖

圖3 視極化率、視電阻率等值線斷面圖

圖4 第0勘探線剖面圖
3.2 礦化巖石特征
Ⅰ,Ⅱ號礦化體礦化巖石主要為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碎裂巖,細粒粒狀結構,碎裂狀、浸染狀、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絹云母等。
Ⅲ號礦化體礦化巖石主要為弱銅礦化、硅化花崗巖,細粒粒狀結構,浸染狀、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絹云母等。
圍巖為花崗巖,偶見星點狀黃鐵礦細小顆粒零星分布。
4.1礦床成因
4.1.1礦化階段
區內礦化體的形成大致可分為2期。
石英-早期黃鐵礦期:石英一般呈他形,黃鐵礦呈細脈狀及浸染狀,地表處氧化成褐鐵礦,與硅化石英脈相伴產出,黃鐵礦(褐鐵礦)細脈幅寬一般1~1.5cm,密集地段約每米10~15條,一般5~8條,黃鐵礦以細小顆粒為主,粒徑一般小于0.5 mm,以半自形及他形為主,表面污濁,暗金屬光澤,是主期熱液活動產物,是礦化巖石中的主要金屬礦物,表生環境下為褐鐵礦。
晚期黃鐵礦期:該期形成時間較晚,黃鐵礦顆粒較粗大,粒徑一般在1~2 mm左右,以自形、半自形立方體晶形為主,晶面光亮、晶紋清晰,主要以單晶形式賦存于蝕變巖中,是成礦期后殘余氣液作用的結果。
4.1.2礦質來源及控礦因素
晚侏羅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其堿性指數較同類巖漿巖偏高。在巖漿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含礦熱液是多金屬元素的有利載體;在其運移過程中,能淬取圍巖中有益成礦組分,以充填、交代的方式成礦[3]。
中生代后期,伴隨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大量含礦熱液沿斷裂上升,同時與圍巖發生廣泛的交代作用,使熱液圍巖中的Au等成礦元素活化、遷移。隨著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在有利斷裂構造部位聚集、沉淀,從而形成工業礦體或礦化體。
區內構造對礦化的控制作用十分明顯,區域NE向基底構造是控制銅多金屬礦的重要因素,主要發育于基底及深部,一直起著區域內控巖控礦作用。而NW向、EW向斷裂構造是區內主要容礦構造,這些斷裂構造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
從礦物組合特征看,反映成礦較淺,屬中低溫熱液成礦[4]。
4.2找礦標志
(1)褐鐵礦化、硅化破碎帶為找礦的直接標志[5]。
(2)石英脈、硅化碎裂巖帶多分布于山脊處,形成正地形,可根據地形初步判斷石英脈、硅化碎裂巖帶的存在。
(3)低阻、高極化率物理點成帶狀分布,可指示礦化蝕變帶的存在[6]。
4.3礦區遠景及找礦方向
礦化體呈脈狀產出于晚侏羅世瑪尼吐組火山巖與二長花崗巖接觸帶相復合的次級構造破碎帶內,形態產狀嚴格受次級斷裂構造控制,礦石為硅化碎裂巖,礦體圍巖硅化發育。礦石宏觀為碎裂結構,鏡下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根據以上特征,確定成礦物質來源于晚侏羅世花崗巖及其派生脈巖,成因屬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交代型,形成時期為燕山晚期[7]。
礦區位于大興安嶺銅多金屬成礦帶中段,成礦條件優越,在礦化特征上具備形成多金屬礦床的條件。近期大量地勘單位在該礦帶上做過大量的工作,發現了數處礦床(點),如鬧牛山銅礦[8]、小西溝鉛鋅礦等,其均為中溫熱液脈型礦床,產出于NW向的斷裂帶中。含礦圍巖均為晚侏羅世中酸性侵入巖,礦體多呈脈狀或網脈狀密集成群出現。
區內構造蝕變帶有銀、銅、金礦化顯示,通過地表探槽揭露及鉆孔深部驗證,尚未圈定出具工業意義的礦體。但個別樣品接近工業品位,Ag最高為74.54×10-6、Au最高為0.54×10-6、Cu最高為0.20%、Pb最高為0.80%、Zn最高為0.20%,因此,區內尚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區內礦化蝕變帶和激電異常極化體礦化程度較好,銀礦化體地表槽探個別樣品銀達到邊界品位,鉆探工程驗證礦化體向深部具一定延伸,且深部具一定的金、鉛、鋅礦化顯示,建議下步對激電異常區施工地表工程進行揭露,對已知礦化體進行深部鉆探控制。
[1] 邵積東.內蒙古大地構造分區及其特征[J].內蒙古地質,1998,87(2):1-18.
[2]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巖石地層[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3-8.
[3] 何其芬,劉鋒,魏印濤.內蒙古豐鎮市開花山銀多金屬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山東國土資源,2014,30(7):31-33.
[4] 李小永,馮寶山.內蒙古天順成銀多金屬礦地質特征[J].現代礦業,2014,30(1):68-69.
[5] 張強,譚德軍,劉同,等.內蒙古科右前旗文牛屯地區鉛及多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J].山東國土資源,2011,27(8):1-5.
[6] 宋家軍,潘廣山,于強,等.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南溝地區物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方向[J].山東國土資源,2011,27(5):1216.
[7] 王瑜.中國東部內蒙古燕山造山帶晚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的造山作用過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13-19.
[8] 夏浩東,王明艷.內蒙古太基敖包金礦床礦化特征與金的賦存狀態[J].現代礦業,2011,27(5):51-54.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Dalagou Silver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rea in Tuquan County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ANG Zijie1,LI Qingmei2,WANG Qun1
(1.No.4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Shandong Weifang 261021,China;2.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Jinan 250013,China)
Dalagou silver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Daxing'anling metallogenic bel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s exploration.Metallogenic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are very good with good prospecting prospect.Several nonferrous metal ore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am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is area.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regional geology,geology in mining area and geophysical anomalie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ized bodies in Dalagou silver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zone in Tuquan county have been illustrated,prospecting marks have been summarized,and mineralization prospect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It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next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 direction;silver polymetallic;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618.52
A
2015-07-20;
2016-03-29;編輯:王敏
汪子杰(1982—),男,山東昌樂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勘查工作;Email:ddswz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