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志
收藏家書 珍藏親情
文/汪志
這年頭,搞收藏的人很多,但都是增值發大財,而我卻收藏家書家信,珍藏親情,回味已逝去的親情往事!
我十幾歲就出外求學,隨后又到好幾個地方工作,要么遠離父母,要么就是離別家人,以至30多年來,收到的家書家信特別的多。為了保留這永久的親情記憶,回味那昔日的流金情感歲月,30多年來,我對這些家書家信都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收藏,并時常翻出來看看,備感親切和溫馨。
有道是“家書抵萬金”。家書是維系親情的紐帶,家書是平撫心靈的良藥。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外求學5年,后又到遠離故鄉數千公里的外地工作,那時候,沒有手機,農村也沒有電話,聯系只能靠家信。于是,父母常常來信,問寒問暖,而我呢也時不時回家信。直到十幾年前弟弟給父母安裝了電話后,我和父母之間的聯系逐步用電話代替了家書,于是電話成了紐帶,便沒有了家書來往。
這些家書多為兄弟姐妹書寫,但內容多是父母的口氣,大多叮囑我在外好好工作,要有上進心,照顧好自己。而我結婚后,多半是父母叮囑我對妻子一定要好,“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什么事都讓著點妻子。妻子懷孕后,父母的家書更是頻繁了,尤其是妻子剖腹產,父母的來信大多是問孩子好不,妻子剖腹產身體恢復得怎么樣,要我多干些家務事等等。而我的家書呢,絕大多數是“報喜不報憂”,隨家書寄去的要么是我全家福照片,要么是孩子的單獨照。二三十年過去了,這些家書雖然都皺巴巴的發黃了,但如今讀起來還是那樣的親切。問世間,唯有親情能把根留住,唯有家書能維系親情和舒解鄉愁。
除和父母的家書外,我還珍藏著與妻子的情書和家信。我和妻子的愛情很有些浪漫色彩,結婚前我們相隔數千公里,一南一北,因為文學寫作相識了,于是便書信來往,相戀兩年多,情書幾乎每周一封,我寫給妻子的她早已找不到了,而她寫給我的則封封猶在。前幾天收拾房子時,妻子翻看起了那時她寫給我的情書,頓時滿臉緋紅,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說道:“想不到那時候還真敢用詞。”
20多年前,妻子和我結婚后不久,便被單位送到省城一所大學進修,那時單位雖有電話,但由于是“搖把子”電話,掛號排隊且線路信號不好,妻子就經常給我來信,訴說離別相思之情及學習情況。幾年短暫離別,妻子給我寫了好幾十封家信,封封長篇,情真意切,現在讀來,溫情涌上心頭。
多年來,我將上述家書家信按時間先后裝訂了起來,作為永遠的記憶,不時拿出來翻翻。30多年,彈指一揮間,但這些永不磨滅的家書家信讓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和變遷,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的家書已越來越少了,QQ、電子郵件、手機、微博、微信等現代化通信工具早已代替了它們,從而使這些家書家信更加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