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淏宇
最近讀了《孫子兵法》,我被其中的一個數學問題吸引了:漢高祖劉邦問大將軍韓信統御的士兵有多少人,韓信答說,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2人,劉邦茫然而不知其數。
我也和劉邦一樣茫然,自言自語道:“韓信也真是的,直接說有多少士兵不就行了嗎?報個人數說得那么復雜,到底有多少人呢?”
媽媽聽見了,問:“是韓信點兵的問題吧?”
我好像看到了救兵,連忙回答:“對,媽媽你知道韓信到底點了多少士兵嗎?”
“《孫子算經》中有一首歌訣: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媽媽神秘地說。
我聽了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問:“這又是什么意思?”
媽媽耐心地解釋道:“它的意思是,將某數除以3所得的余數乘以70,除以5所得的余數乘以21,除以7所得的余數乘以15,再將所得的三個積相加,并逐次減去105,減到差小于105為止。最后所得結果就是某數的最小正整數值。這種算法又被叫作‘大衍求一術。”
“那么只要求1×70+2×21+2×15-105即可,結果就是37。”我恍然大悟。
“對!如果已知士兵人數在某個范圍,那么我們只要在37的基礎上增加105的倍數就可以了。韓信點兵問題所應用的計算方法又被稱為‘中國剩余定理,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的一項重大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不定方程的由來。”媽媽給我科普了一些課外知識。
“那韓信為什么要這樣點兵呢?”我不由得刨根問底。
“據說韓信不但英勇善戰,而且他的數學水平非常高。他在點兵時,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后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后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后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卻始終無法弄清他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聽了媽媽的話,我不禁被韓信的智慧深深折服,也知道了數學的奧妙無處不在,等待著我去發現,去探索。
226100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四(5)班
指導老師 劉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