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寧 張國濤 黃芯紅
(1 廣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 廣東 佛山 528031)(2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 北京 100740)
?
從“一帶一路”戰略看西部陶瓷的新機遇(Ⅰ)*
黃惠寧1張國濤1黃芯紅2
(1 廣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528031)(2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北京10074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建筑陶瓷行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陶瓷磚的設計、產品品質、生產技術與設備生產力等都有明顯進步,有的技術已經接近國外先進水平。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我國建筑陶瓷行業也將緊跟步伐,抓住新機遇,持續不斷地推動自身發展,探索陶瓷磚產業走出國門的發展戰略。筆者主要分析了西部(五省)陶瓷磚產業在新的形勢下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西部陶瓷國內外陶瓷新機遇
2000多年前的華夏先民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了中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區。而今隨著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不斷發展和迅速崛起,中國正在試圖讓古絲綢之路重現往日經濟、文化的繁榮,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新的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將持續不斷帶動本國以及“絲路”周邊國家的發展,將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經濟機遇,同時也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建筑衛生陶瓷特別是建筑陶瓷取得顯著發展。2014年全國陶瓷磚總產量為102.3億m2,根據對全國2 724家規模以上建筑陶瓷和衛生潔具的統計,全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為6 590億元。其中廣東產區仍位居全國之首,2014年全年產量為250 380萬m2;四川產區產量為67 889萬m2居第6位;陜西、重慶、貴州、甘肅、新疆、寧夏的產量分別為34 358萬m2、8 462萬m2、7 876萬m2、3 068萬m2、2 794萬m2、2 778萬m2,甘肅、新疆、寧夏三省呈現負增長。然而,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西部陶瓷將會再次受到重大影響,必將會在此影響下取得長足的發展,筆者在此僅針對陶瓷磚重點展開分析討論。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圖1 “一帶一路”戰略簡圖

圖2 “一帶一路”戰略意義
2.1甘肅省經濟現狀
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達6 835.27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900.80億元,增長了5.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 924.86億元,增長了9.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 009.61億元,增長了9.5%,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增加值為482.65億元,增長了7.8%,金融業增加值為355.81億元,增長了19.5%,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34.14億元,增長了5.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3.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例為42.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44.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26 427元,比上年增長8.6%。
在文化產業方面,全省實現增加值13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65%,占生產總值的1.94%。在就業方面,年末共有城鄉就業人員1 519.86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539.07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3.5萬人,比上年增長1.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9%,比上年末下降0.16%。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15.8萬人。在物價方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增長2.1%,其中城市增長了2.2%,農村增長了2.1%。全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增長1.7%。
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了3.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總水平下降2.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總水平增長0.1%,農產品生產價格總水平增長2.8%。
2.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現狀
經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 264.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 538.60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 927.82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 797.68億元,增長10.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40 607元,增長8.4%。

圖3 2008~2014年生產總值(GDP)及增速圖

圖4 2008~2014年人均生產總值及增速圖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增長2.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了3.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3.8%,其中,輕工業下降1.7%,重工業下降4.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增長0.3%。
2.3陜西省經濟現狀
全年生產總值為17 689.9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 564.94億元,增長了5.1%,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8.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9 689.78億元,增長了11.2%,占54.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 435.22億元,增長了8.4%,占36.4%。人均生產總值為46 929元,比上年增長9.4%。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9 324.4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2.7%,比上年增長0.5%。

圖5 2014年陜西省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示意圖
2.4青海省經濟現狀
青海省全年生產總值為2 301.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了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5.93億元,增長了5.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 232.11億元,增長了10.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53.08億元,增長了8.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9.4%,第二產業增加值比例為53.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37.1%。人均生產總值達39 633元,比上年增長8.2%。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385.4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252.03億元,增長了12.3%;中央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133.44億元,下降了7.4%。實現增值稅101.96億元,比上年下降5.5%;企業所得稅55.00億元,比上年下降了9.5%;營業稅77.8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0.7%;個人所得稅15.71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3.2%。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 365.98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教育支出增長了28.3%,科學技術支出增長了22.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了32.0%,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了16.9%,農、林、水支出增長了19.1%,城鄉社區支出增長了9.2%,住房保障支出增長了8.1%,交通運輸支出增長了3.4%,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了3.2%,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增長了16.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增長了2.8%。其中,城市增長2.9%,農村增長2.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3.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9%。西寧市新建住宅房屋銷售價格上漲4.8%,二手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6%。2014年末全省就業人員31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1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14萬人;201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比上年末下降0.1%。全年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7萬人次,比上年增加2萬人次。
2.5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現狀
2014年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達2 752.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了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6.84億元,增長了5.4%;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 343.13億元,增長了9.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 192.13億元,增長了6.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為41 834元,增長了6.8%。

表1 2014年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3年的8.2∶48.9∶42.9調整為2014年的7.9∶48.8∶43.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3年的3.4%、66.5%和30.1%轉變為2014年的5.1%、61.6%和33.3%。

表2 2011年與2014年西北五省(甘肅、陜西、新疆、寧夏、青海)陶瓷發展現狀
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9%,城市、農村分別上漲2.0%和1.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7%,非食品價格上漲1.4%,消費品價格上漲了1.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9%。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0.9%,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3.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3.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0%。
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565.0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1億元,增長10.2%。其中完成稅收收入250.26億元,增長5.4%;完成非稅收收入89.55億元,增長26.4%。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分別完成38.50億元、105.03億元、28.31億元和7.46億元,增長20.8%、-0.7%、9.4%和1.0%。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 000.49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教育支出123.31億元,增長9.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5.52億元,增長12.4%;醫療衛生支出64.56億元,增長20.1%;交通運輸支出73.06億元,增長34.0%;住房保障支出81.92億元,增長47.3%;一般公共服務支出63.52億元,下降1.0%。
1)甘肅省建筑陶瓷產業發展始于建國初期,自2009年開始,在此后的多年時間每年都有一批陶瓷企業開始建設或者建成投產,逐步聚集形成平涼、白銀2個較為集中的生產基地。2013年以后,當地政府增大了招商力度,有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較先進的企業進駐,提升了甘肅產區陶瓷的發展層次,從而奠定了甘肅建筑陶瓷產業在西北地區的領先優勢。另外,甘肅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石灰石、硅灰石等資源分布較廣且儲量大,煤炭儲量豐富,天然氣及風能應用廣泛,奠定了陶瓷產業發展的基石。
2)陜西省境內耐火黏土、高嶺土、石灰石、黑泥、長石、透輝石等陶瓷原料儲量豐富,是西北地區的“棟窗口”,其陶瓷行業有著無可比擬的地緣優勢。據預測,西北地區年需求量在45億m2以上,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陜西建筑陶瓷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3)新疆的陶瓷產業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本地陶瓷企業少,產品的市場競爭相對較小,相對于內地而來的產品,物流成本的節約是本地產品在價格上的最大優勢。但也有其不足之處,該地區遠離陶瓷產業集群,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都較為缺乏。在產品材料上,釉面原材料主要依靠內地運輸而來,而瓷磚坯體則可以就地取材,這些因素決定了本地企業只能生產中低端類的產品而進入中低端市場。此外,人工成本、生產周期、設備維護、產品定位也是制約新疆發展的因素。
4)寧夏回族自治區擁有原料、區位、能源等多方面的優勢條件,但并未拉動建陶產業快速發展。2011~2014年,寧夏建筑陶瓷產業在企業、生產線和產品結構方面都未取得明顯變化,處于停滯不前狀態。2014年市場低迷同樣也給寧夏建筑陶瓷企業帶來了沖擊,銷售不暢、庫存壓力大,同時寧夏沒有建成大規模的建筑陶瓷產業集群,受到周邊產區擠壓,這些都是導致其停滯不前的因素。
5)青海省屬于青藏高原,被稱為青南高原,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年平均氣溫在2~9 ℃。原輔材料、氣候條件、人工、物流成本等因素,嚴重制約了青海陶瓷產業的發展。另外,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至關重要,從生態環保的角度講,青海省不適合發展建筑陶瓷產業。
4.1俄羅斯經濟發展及進出口現狀
2000年普京執政至今,俄經濟快速回升,連續8年保持增長(年均增幅約6.7%),外貿出口大幅增長,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顯著提高。至2005年底,俄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 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 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 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 800億美元儲蓄大關。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油價暴跌的雙重壓力下,2002~2012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俄羅斯經濟正在大幅放緩,2008年12月經濟增長率同比下降1.1%,出現2002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俄羅斯工業企業生產迅速萎縮,當月國內工業增加值與10月相比下降了10.8%,比2007年同期則下降了8.7%,下降幾乎涵蓋了俄所有工業生產領域。
在對外貿易方面,2009年俄羅斯貨物貿易進出口3 891.4億美元,較上年(下同)減少37.6%。其中,出口2 339.4億美元,減少36.4%;進口額為1 552.1億美元,減少39.3%;貿易順差787.3億美元,減少29.7%。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品、金屬及其制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寶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紙漿等。主要進口商品是機械設備和交通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產品、化工品及橡膠、金屬及其制品、紡織服裝類商品等。2012年外國對俄投資總額為1 546億美元,同比減少18.9%。其中:外國直接投資為186.7億美元,同比增長1.4%;證券投資為18.2億美元,同比增長1.3倍;其它類投資為1 340.9億美元,同比下降21.8%。外資主要投向制造業、金融、商業、交通工具和電器維修、礦產開采、房地產及租賃服務等領域,投資額合計達1 508.1億美元,占同期外國對俄投資總額的97.5%。截至2012年底,累計向境外投資1 17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739.3億美元,占62.8%;證券投資126.8億美元,占10.8%;其他類投資311.9億美元,占26.4%。
4.2土耳其經濟發展及進出口現狀
土耳其為世界第16大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經濟體,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方面則位居第65位。世界銀行就土耳其2007年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類其為中高所得國家。中央情報局將土耳其歸類為發達國家,但經濟學家及政治學家常將土耳其認定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然而美林證券、世界銀行則將其歸類為新興市場。
在對外貿易方面,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大致各占一半。主要出口貿易伙伴有德國、意大利和美國。伊拉克的石油是主要進口貨物。德國為土耳其提供了大量進口機器和設備。于2008年,土耳其出口總值達1 418億美元,進口值為2 048億美元,主要因能源需求提高如天然氣及原油等。在出口產品方面,于最近20年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天然氣所占比例于1980年、1990年、2005年分別為74%、30%、12%,高科技產品分別為5%、14%、43%。
4.3蒙古國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
蒙古國的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后,蒙古國實行私有化改革,并于1997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997年7月,政府通過“1997~2000年國有資產私有化方案”,目標是使私營經濟成分在國家經濟中占主導地位。2007年,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宏觀經濟指標穩步增長,財政收入增加,匯率基本保持穩定2010年,在國際市場礦產品價格的影響下,經濟快速復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2011年,蒙古國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7.3%。
1990~2011年、,共有中、俄、日、美、韓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向蒙直接投資,投資額累計約98.3億美元。主要投資部門為礦山、輕工、畜產品加工、商業、建筑等。蒙古國出口產品主要為礦產品、紡織品和畜產品等;進口產品主要有礦產品、機器設備、食品等。主要貿易伙伴為中國、俄羅斯、歐盟、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等。2013年外貿總額106.27億美元,下降4.5%,其中出口額為42.72億美元,下降2.6%,進口63.55億美元,下降5.7%。
4.4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
巴基斯坦擁有多元化的經濟體系,是世界第25大經濟體。作為一個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截止2007年,巴基斯坦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連續4年達到7%。巴基斯坦的經濟結構由主要是農業為基礎轉變為服務業為基礎。農業只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20%;而服務業占53%,批發和零售貿易占這個產業的30%。在過去幾年,卡拉奇證券交易所和世界其他新興市場的一樣增值。大筆外資被投入到電訊、房地產和能源等領域。其他主要產業包括軟件、機動車輛、紡織、水泥、化肥、鋼鐵、造船、航空航天工業和軍火生產。
巴政府一直努力加速工業化,擴大出口,縮小外貿逆差。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要進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機械和交通設備、鋼鐵產品、化肥和電器產品等。主要出口大米、棉花、紡織品、皮革制品和地毯等。在2006年11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定了自由貿易協定,希望把當時42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在五年之內增長到150億美元。巴基斯坦在2007年的出口額達到了205億8千萬美元。

表3 2010~2012年巴基斯坦進出口貿易情況(億美元)
4.5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
哈薩克斯坦經濟以石油、天然氣、采礦、煤炭和農牧業為主,加工工業和輕工業相對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費品依靠進口。哈薩克斯坦獨立后實施經濟改革,分階段推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由于受前蘇聯影響,哈薩克斯坦在獨立后才推行市場經濟和私有化。金融危機爆發后,它的經濟增長速度驟減,2008年GDP增幅降至3.2%;2009年上半年GDP為負增長,但進入下半年經濟滑坡勢頭基本得到扼制,全年GDP維持1.2%的增長;2010~2012年, 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國際市場需求恢復以及能源和金屬等國際價格穩定,經濟開始強勁反彈,出口開始增長。此外,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經濟恢復、需求增長一定程度上也促進哈薩克商品出口。關稅同盟的深入發展,對其貿易增長亦有一定貢獻。
2012年哈薩克外貿總額為1 368億美元,增長了9.8%。其中出口923億美元,增長5.3%,進口445億美元,增長20.2%。貿易順差478億美元。同期與關稅同盟成員國俄羅斯、白俄羅斯雙邊貿易俄為246.26億美元,同比增長6.9%。進口對象國前3位分別是:俄羅斯(38.4%)、中國(16.8%)和烏克蘭(6.6%)。從商品結構上看,主要出口商品:礦產品占75%(包括石油及石油產品),金屬及其制品占13.1%,化學制品塑料和橡膠占4.2%,動植物產品和成品糧占3.4%,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儀器和儀表占1.4%,其他占2.9%。主要進口商品: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儀器和儀表占40%,化工產品(包括橡膠和塑料)占12.9%,礦產品占12.7%,金屬及其制品占12.3%,動植物產品和成品糧占9.5%,其他占12.2%。
4.6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
吉爾吉斯斯坦國民經濟以多種所有制為基礎,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主要生產原材料。在獨立初期,由于同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傳統經濟聯系中斷,加之實行激進改革,經濟一度出現大滑坡。21世紀初,調整經濟改革方針,穩步漸進地向市場經濟轉軌,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國有化改造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保持了低增長態勢,工業生產恢復性增長,物價相對穩定,通膨水平也降至獨立以來最低水平。針對該國國情,在制訂2000~2010年發展戰略時,將發展旅游業和扶持中小企業列為今后經濟工作的重點方向。2007、2008年吉爾吉斯坦國民經濟發展取得較快發展,自獨立之初,就主張對外貿易自由化,任何個人、企業和組織都有權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對外貿易出現大幅度下降。2010年,貿易額有所回升。據吉國家統計局數字,20101~11月,吉對外貿易總額為42.69億美元,同比增加10.6%;進口額為30.182億美元,同比增加12.3%,其中,從獨聯體國家進口額增加6.3%;出口額為12.508億美元,同比增加6.7%,其中,對獨聯體國家出口額增加0.6%。貿易逆差17.674億美元(2009年同期為15.162億美元),與獨聯體國家貿易逆差為11.636億美元,與其它國家貿易逆差為6.038億美元。
烏茲別克斯坦自然資源豐富,是獨聯體中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僅次于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是“四金”:黃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藍金”(天然氣)。但其經濟結構單一,加工業較為落后,農業、畜牧業和采礦業發達,棉花產量占前蘇聯的2/3,生絲產量占前蘇聯生絲產量的49%,洋麻產量占前蘇聯的90%以上,羊羔皮、蠶繭和黃金產量分別占前蘇聯的2/3、1/2和1/3。輕工業不發達,62%的日用品依靠其他共和國提供。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儲量總價值約3.5萬億美元。烏茲別克斯坦工業在中亞地區舉足輕重,天然氣、機械制造、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輕紡和絲綢等工業都比較發達。
4.7烏克蘭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

表4 2009~2011年烏克蘭年進出口情況(億美元)
2012年,烏克蘭經濟保持恢復性增長,宏觀經濟整體穩定,經濟總體指標小幅上揚,但政府財政拮據狀況改觀不大。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烏政府奉行審慎財政金融政策,進一步壓縮財政赤字。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主導產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引擎。農業大豐收。國家債務增長勢頭得到遏制,外國直接投資增多,對外貿易和貿易逆差雙增加。2011年,烏克蘭與216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聯系,對外商品貿易總額為1 510億美元,同比上升34.7%,其中出口684億美元,同比上升33%,進口額為826億美元,同比上升36%,逆差142億美元。烏主要出口國分別為俄羅斯(28.9%)、土耳其(5.4%)、意大利(4.4%)等,主要進口國為俄羅斯(35.2%)、中國(9.2%)、德國(8.3%)等。主要出口產品為黑色金屬及其制品、無機化學材料、化肥、木材、紡織品、鋁制品、機車等,主要進口產品有天然氣、石油、地面交通設備、紙張、塑料制品、藥品、糧食和車床等。
5.1世界瓷磚生產消費狀況(2013)
歐盟(28國)生產1 186百萬m2,占全球10%,相比2012年增長0.7%,其他歐洲國家(包括土耳其)生產590百萬m2,占全球5.0%,比2012年增長13%,北美洲(包括墨西哥)生產300百萬m2,占全球2.5%,與2012年相當。中南美洲生產1 158百萬m2,占全球9.7%,比2012年增長1.8%,亞洲生產8 315百萬m2,占全球產量69.8%,比2012年增長8.0%,非洲生產359百萬m2,占全球3.0%,比2012年增長2.9%,大洋洲生產5百萬m2,2013年全球瓷磚總生產量為11 913百萬m2,相比2012年增長6.4%。

表5 2013年全球瓷磚消費量
從總體上看,全球瓷磚行業2013年總產量大于2013年的消費量,全球生產增長6.4%,大于全球消費增長5.9%。
(未完待續)
黃惠寧,高級工程師,現任廣東金意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2012年獲得首屆“佛山市創新領軍人才”稱號,2013年獲得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有突出貢獻的陶瓷科技工作者”殊榮。
TQ174
B
1002-2872(2016)02-0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