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新陽(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某高速公路通道中橋火災后檢測評估及加固設計
寇新陽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近年來隨著公路建設快速發展,橋梁數量迅速增加,由火災導致橋梁受損的事件也常有發生。文章以某高速公路通道中橋為例,介紹了火災發生后橋梁結構檢測評估及加固處治設計,為今后同類型橋梁火災病害處治提供了借鑒。
橋梁;火災;檢測評估;加固設計
該通道中橋位于四川省某高速公路上,跨越水溝及人行道。該橋全長26.04m,全寬24.5m,整幅樁柱式橋臺;橋梁上部結構分左右兩幅,每幅8片空心板,均為1-20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梁高90cm,中板寬145cm,邊板寬169cm。橋梁支座均為圓板橡膠支座。2014年某個深夜,該通道中橋兩側竹林不明原因發生燃燒,引燃橋下堆積的柴草,造成橋梁結構受損,因此對該橋進行了檢測評估及加固處治設計。
2.1病害描述
⑴該橋橋下大面積過火,梁板大部分被火灼燒,現場檢測發現所有梁板板底均出現網狀裂縫,大部分板底有沿箍筋方向的橫向貫通裂縫,裂縫寬度多在0.2~0.5mm之間。部分梁板在火災前存在縱向滲水泛堿現象,檢測中發現這些部位均存在縱向裂縫,且滲水現象加劇;部分以前無病害的梁板也出現了滲水現象。
⑵部分梁板板底的混凝土有剝落現象,鋼筋外露,剝落厚度多在3~5cm之間;左幅橋4#梁板混凝土剝落現象最為嚴重,剝落最深處達到8cm,且主筋和箍筋均外露,部分箍筋彎曲。梁板底部混凝土有明顯松動現象,錘擊時混凝土表層脫落。
⑶全橋鉸縫大部分脫落,局部未脫落處填料疏松,輕微敲擊可造成脫落。
⑷全橋支座均被火灼燒,大部分支座存在開裂、鼓包、變形、表面焦裂等病害。
⑸兩岸橋臺混凝土表面均存在網狀裂縫,部分區域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橋臺錐坡砂漿開裂嚴重、破損明顯。

圖1
2.2火場溫度推定及對橋梁的影響
《公安消防大隊對于某高速通道中橋火災情況的說明》中推測的火場溫度為300~600℃。國內外有關資料表明,混凝土表面顏色和外觀與受火溫度的關系大致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表面顏色與受火溫度的關系
從現場檢測情況看,該橋梁板底部混凝土表面普遍存在網狀裂縫,部分梁板出現貫通性橫向和縱向裂縫,混凝土剝落最嚴重部分混凝土表面為灰白色偏黃。結合表1,初步判斷火場溫度高于500℃,混凝土構件局部受火溫度可能達到800~900℃。
該橋火災發生期間因用水撲滅火災,灼熱的混凝土表面遇水急速冷卻,造成混凝土構件內外應力差,加重了混凝土表面的開裂和剝落情況。火災對該橋混凝土構件受力和耐久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⑴由于混凝土爆裂及剝落,混凝土結構有效凈面積將減小,使結構承載能力降低。
⑵混凝土強度遇火災高溫后降低。
⑶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對溫度相當敏感,當溫度達到200~700℃時,混凝土的彈性模量線性降低。該橋過火時間較長,過火溫度在500℃以上,混凝土彈性模量有所降低。
⑷該橋混凝土在高溫作用下,水化物脫水分解,其內部微空隙增加,結構疏松,混凝土與鋼筋在高溫下熱變形不協調.形成大量界面裂縫,導致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粘結力降低。
⑸根據現場碳化深度檢測結果,該橋梁底混凝土的游離氧氧化鈣在高溫下產生熱分解,混凝土呈中性。使其保護鋼筋的作用大為降低,從而影響混凝土構件的耐久性。
在影響混凝土性能的同時,火災對鋼筋性能也有很大的影響。普通鋼筋屬于低碳鋼,當受火溫度大于200℃時鋼筋極限強度、屈服強度、彈性模量、延伸率等指標均開始下降,材料脆性增加。
針對該橋的實際情況,由于火災溫度較高,且混凝土表面普遍開裂剝落,因此混凝土內部鋼筋的力學性能不可避免有所下降,且與混凝土之間粘結力降低,從而影響橋梁整體承載能力。
2.3檢測結論
目前國外有關火災后混凝土結構的安全評估,主要以英國混凝土學會所提出的評估程序與方法為主,可以作為一種初步判別火災損傷的方法。
本橋梁底和橋臺混凝土表面呈大面積網狀裂縫,裂縫寬度多在0.2~0.5mm之間,混凝土剝落深度大部分在30mm左右,且混凝土強度明顯降低,根據火災結構構件受損綜合評定指標表中分類,該橋受損程度判斷為2級(中度損傷),結構承載能力下降10%~30%。
由于火災溫度較高,且混凝土表面普遍開裂剝落,因此混凝土內部鋼筋的力學性能不可避免有所下降,同時與混凝土(砂漿)粘結力也有較大的下降。即使預應力筋未直接受損,但其正常的工作狀態由于高溫松弛和應力重分布影響而無法恢復。而混凝土彈性模量降低,使結構變形加大,預應力由于彈性壓縮而發生損失,也使結構有效預應力發生明顯損失。

表2 結構構件受損程度綜合評定指標

圖2 橋梁加固設計示意圖
3.1加固設計原則
原橋結構受損較為嚴重,其混凝土表面普遍開裂剝落,結構承載能力發生明顯損失。該橋橋下凈高較小,設計時考慮在橋下修筑橫墻對原橋梁板進行支撐,改變橋梁結構形式,減小跨中正彎矩;因該橋原結構為簡支體系,頂板配筋較為薄弱,設計時考慮多增加支點減小頂板負彎矩,在原橋結構下,增設4道橫墻對原結構進行支撐。因火災過程中結構有效預應力明顯損失,且無法定量評估其下降的程度,為保證橋梁結構安全可靠,設計計算時將預應力鋼束考慮為普通鋼筋進行計算,結構作為普通鋼筋混凝土構件。
3.2計算結果
3.2.1計算參數
梁體采用C40混凝土,普通鋼筋采用Ⅱ級鋼筋,預應力采用φ15.24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不考慮預應力效應)。計算時考慮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車行道數量為3車道。10cm厚鋼筋混凝土調平層參與結構受力。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時,驗算荷載為:組合Ⅰ(基本組合);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設計時,驗算組合為組合Ⅱ(荷載長期效應組合),組合Ⅲ(荷載短期效應組合)。計算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3.2.2計算結果
⑴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
①正截面抗彎承載能力驗算
荷載組合Ⅰ作用下梁板抗彎承載能力驗算結果見表3。由表可知,5-5截面最大彎矩為1324kN·m,小于截面抗力1369kN·m。計算結果表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正截面抗彎強度滿足規范要求。
②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驗算
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選取距橋臺支座中心h/2(h為板高)處的截面與距1#墩支座中心h/2處截面驗算梁體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驗算結果見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簡支板斜截面剪力均小于結構設計抗力。空心板抗剪承載能力驗算滿足規范要求。

表3 正截面抗彎承載能力計算結果

表4 斜截面抗剪承載能力驗算結果
⑵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
①變形驗算
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第 6.5.3條,簡支板跨中最大撓度限值為L/600=3900/600=6.5mm。
梁板的撓度值見表5。由表可知,梁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變形滿足規范要求。

表5 梁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撓度驗算
②裂縫寬度計算
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第6.4.2條,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荷載短期效應并考慮長期效應影響下,最大裂縫寬度不應超過0.2mm。
裂縫寬度計算結果見表6。從表中可以看出,組合Ⅲ作用下梁體5-5截面裂縫寬度最大,為0.20mm,滿足規范要求。

表6 裂縫寬度計算結果
3.3加固設計內容
⑴對原橋梁板及橋臺混凝土破損處鑿除,然后進行修補,對裂縫進行封閉。
⑵在橋臺上設置千斤頂,同步頂升半幅梁板,更換原橋橋臺上的支座。
⑶改移原橋下水溝及水管。
⑷設置橫墻對原橋梁板進行支撐。
3.4加固處治施工重點
本橋加固處治要改變橋梁受力體系,因此,新設置的支座與梁體結合好壞成為影響加固施工效果的關鍵。加固處治完成后,支座應與原橋緊密接觸,保證在受力狀態下,新設支墩與原橋臺共同承擔豎向荷載。
加固施工中支座安裝步驟及注意事項如下:
⑴同時頂升半幅梁板更換原橋支座(更換支座后將梁板放置在新支座上);
⑵對梁板底部高程(支座處)進行放樣。因新更換支座和原橋受損支座彈性模量變化,更換支座后對梁板高程進行測量能保證高程的準確性。測量時注意測量精度;
⑶根據測量結果確定橫墻頂面高程(預留支座墊石、鋼板及支座高度),然后澆筑基礎、澆筑橫墻并預埋支座墊石鋼筋;
⑷再次頂升梁板(不超過2cm),因考慮千斤頂無法長期承受荷載,采用枕木或型鋼對梁板進行臨時支撐,立模澆筑支座墊石,澆筑時注意墊石頂面高程,澆筑完成后將墊石頂面抹平,安裝鋼板(根據之前梁板高程數據,調整支座墊石高度,墊石含鋼板最低高度20cm),鋼板安裝后用砂漿將鋼板周邊封閉,保證鋼板固定;
⑸安裝支座,待墊石混凝土達到強度后,取消臨時支撐,將梁板放下,保證梁板和橫墻新設支座接觸緊密,原橋臺支座與新設支座共同受力。
在橫墻施工之前,應對橋梁受損混凝土進行修復,新老混凝土的結合也是影響該橋加固效果的關鍵點,要求:
⑴原砼結構表面的處理:澆筑新混凝土前,應將原砼結構表面打毛、糙化,同時應除去浮漿、塵土,并用高壓水沖洗干凈。
②原砼結構缺陷的處理:施工時應對橋梁各個部位進行仔細檢查,凡有砼缺損、蜂窩、麻面和鋼筋外露、銹蝕等現象均應進行處理,處理原則為:鑿除缺陷砼,去除浮漿、雜質至密實部位,并對鋼筋進行除銹,然后用環氧砂漿進行修補;修補后應采用臨時支撐將修補處頂緊,保證環氧砂漿和原梁板混凝土結合緊密;梁底裂縫的寬度在0.15mm以下時,采用改性環氧樹脂膠封閉的方法處理;對裂縫的寬度在0.15~1.5mm,應采用自動低壓壓注改性環氧化學漿液的方法進行處理。修補破損和裂縫后,在梁板底部涂刷涂料進行防護。
橋梁結構經受火災后,混凝土強度與鋼筋有效應力降低,原結構體系大多不能滿足正常通行。本文提出對受損上部結構增加支撐,改變橋梁結構體系,增加超靜定約束進行加固,這樣既保留受火災橋梁的主體結構,又使該橋能夠正常通行,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方案,對受火災損毀橋梁的加固方法具有借鑒意義。●
[1]許宏元,候旭,劉士林.火災后混凝土橋梁的損傷識別與狀態評估[J].現代交通技術,2009,2.
[2]陳建夫,曹建洋.火災后橋梁技術狀況的評定[J].浙江交通科技,2002,3.
[3]李毅,項貽強,王建江.火災后橋梁結構的損傷檢測及安全性評估,中國市政工程,2006,10.
[4]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某高速公路通道中橋火災后應急檢測報告,2014,3.
[5]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某高速公路通道中橋病害維修處治一階段施工圖設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