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華(廈門華旸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精細化設計實現方案創意
王芳華(廈門華旸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文章從方案一體化設計、成本意識、細節把控及施工實現等方面對方案創意的精細化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通過精細化設計及管理提升設計質量,進而提高建筑品質。
精細化設計;細節;方案創意;設計實現
相信不少建筑師們曾經有過這樣尷尬的經歷,滿腔熱情創作的方案作品,實施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嘗試從設計過程的幾個階段分析其中原因,并試圖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如今,設計行業的分工越來越細,諸如,規劃、建筑、景觀、結構、設備、工藝、室內廣告、夜景設計等等,這本是件好事情,可以提高設計的專業水平,但是,如果將不同專業的設計時段順序排開,割裂進行,如許多項目的景觀、室內、廣告、夜景設計等往往是在建筑施工圖階段之后才開始進行,各專業便只能被動的填充設計,這可能會造成大量的返工浪費,也很難實現設計方案成果的有機協調。筆者以為在方案前期階段就應該有各專業的設計師提前介入討論,甚至從自身專業角度提出方案建議,保證方案的大方向不至于偏離。事實上,有些項目的設計甚至要優先從其它專業切入,如生態敏感區的建筑設計是否考慮優先從景觀設計切入,大空間、大跨度建筑設計是否考慮優先從結構設計切入,工藝復雜的廠區是否考慮優先從總圖、設備、工藝設計切入,等等。
不同于其它純粹的藝術創作,每一個建設項目均牽涉到大量的社會資源,在現代經濟學體系控制下的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精細的經濟價值活動過程。所以,設計師在專注設計創意的同時,在設計伊始就要做到有意識地把握好作品的細節,并可有效的逐步深化,以適當、可控的投入實現未來產品的效果。不同的設計階段對應的成本核算方式如圖1。每一階段的設計都要及時認真地進行造價核算,確保:估算>概算>預算>結算,以免項目實施后期因為超出投資估算而被迫倉促改變設計初衷,破壞作品完整性,甚至刪改簡略、粗制濫造。應改變目前設計過程中不算經濟賬、設計完了概算見分曉的現象,由“畫了算”變為“算著畫”,時刻想著“筆下一條線,投資千千萬”。

圖1
從工作流程上來看,方案設計師應保持對設計及其實現的全程控制,從某種角度來說,方案投標中標不是工作的結束,相反,恰恰是工作的開始。不少的項目方案設計與施工圖設計由不同的團隊承擔。方案設計方應進行精細化的立面控制設計、細部構造設計,而不僅是提供幾張投標效果圖。
如平面控制,含室內裝修、庭院景觀布置(圖1)。
細節的把控除了設計師本人的藝術創作還包括部件部品設計和室內設計的提前引入。通常的設計流程:概念-規劃-單體-施工圖-工程招標-部件二次設計-采購-施工-室內設計。這樣的模式會產生很多問題。由于圖紙是半成品,存在大量設計甩項,二次設計、材料選樣又因為后期工期緊張導致隨意設計,甚至是無人設計,造成現場的大量變更調整,成本失控,最終產品品質在相互推諉中受到影響。而室內設計過程還可能產生對土建條件的修改,導致無謂的敲打、拆補。所以有必要優化上述設計流程:概念-規劃、單體、部品及應用技術、(室內設計)多項同時-實施方案-施工圖。這樣,全部施工圖完成時,全部部品及材料選擇研究結束,室內設計的框架雛形也已建立,后面只需要完善一些細節,后續不至于大刀闊斧地修改土建條件。

圖1 平面控制圖

圖2 立面控制

圖3 墻身控制
精細化的建筑施工圖紙,不能滿足于常規的各專業土建條件配合,圖紙深度要延續到裝修層面,還應增加立面分色施工圖,材料裝修鋪貼圖(如圖4),部品預埋件圖,產品說明書等,盡量減少施工操作時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另外,由于目前在現場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很少在施工現場有詳細比對建筑與其他各專業圖紙的習慣(特別是在組織大面積作業面工程,工期緊張的時候)。很多時候,施工方的習慣是先拿建筑圖紙進行放線、定位,再拿結構圖紙進行配筋、澆筑,然后才考慮砌體、設備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施工遺漏和拆改返工,建筑施工圖中需要盡量補充必要的其他專業信息。比如,結構專業的準確尺寸,結構斷面、梁位,洞口處的梁底高度;水專業的各立管、雨水口、地漏、消火栓、水箱、水池、集水坑、化糞池設置位置;電專業的變配電箱位置、柴油發電機設備基礎;暖通專業的空調機位、預留孔洞、設備基礎等。這樣,可以給施工現場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而且這個過程也起到了設計方各專業后期核對協調的作用。在核對中應特別注意如下關鍵部位的協調:
⑴關注頂棚內的管線綜合。避免出現吊頂與樓板之間的預留高度不夠,導致管線無法安裝或過高浪費空間的情況。避免出現結構梁的位置影響管線安裝,頂棚燈具位置與管線或設備有干擾等情況。
⑵要特別關注樓板外沿(從結構墻體外沿算起)與外墻相交界面的構造做法,其中包括多種外圍護材料相接的做法。
⑶各種設備管線及檢修口的隱蔽處理,包括室內空間、外墻立面、甚至坡屋面上的出屋面管道,不應影響使用功能和觀感效果。
⑷關注大型設備管道支架的尺寸和重量,因為這些支架通常比預計的要寬要重。

圖4 材料裝修鋪貼圖
精細的設計圖紙終究是要在施工階段完美實現才具有意義。設計師除了必要的交底、變更、現場設計和定期的現場巡查外,還應對關鍵分項的施工工藝提出相應的標準,特別是高于普通施工工藝質檢標準的項目,應以文本或圖表的形式詳細闡述、控制。實驗、建立并確認工藝樣板是另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設計方關注的樣板主要應包括但不限于:
⑴外墻外飾面顏色、工藝質量,不同材料的交接處理;
⑵室內飾面顏色、工藝質量,不同材料的交接處理;
⑶門窗的顏色和五金配件顏色及使用功能;
⑷陽臺、樓梯欄桿顏色、結構及配件組合的合理性;
⑸陽臺、樓梯地磚顏色、鋪設方法;
⑹室內開關、插座(含有線電視、電話)的位置及面板;
⑺小區樣板道路的鋪裝及圖案,要邊施工邊驗收;
……等等,不一而足,因項目而異。
在持續的房地產調控“寒冬”里,整個行業乃至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都在艱難地前行,并反思總結:過去閉著眼睛都能掙到錢的粗放式發展年代已經過去,建設開發必將進入精細化管理的“下半場”。
對于建筑設計機構而言,這樣的市場環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設計服務內容趨同、建筑設計從業人員普遍年輕化、市場對建筑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等諸多挑戰,全過程精細化設計及管理已是提升設計競爭力、提高建筑品質的必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