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志(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
?
大慶薩中油田低溫集輸工藝分析
韓國志(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
為了進一步開展低溫、常溫集輸,降低天然氣消耗,摸索低溫集輸的方法,采用分時段進行低溫和常溫混合集輸方式,改進站內站外的管線集輸流程,改進摻水泵變頻器的匹配及加藥破乳等方法進行低溫集輸,低溫、常溫集輸6個月,平均日節氣8.2×104m3,累計節氣2 992.4×104m3。
低溫集輸;流量計改進;變頻器改造;集輸工藝流程改造
薩中油田原油集輸處理系統為計量間、轉油站、脫水站三級處理工藝流程。計量間設有玻璃管計量分離器或流量計量油方式;轉油站具有氣液分離,緩沖沉降,摻水、熱洗水加熱增壓,含水油增壓外輸,濕氣自壓外輸等功能;脫水站采用二段原油脫水工藝,即一段游離水沉降分離和二段電脫水工藝[1]。
原油集輸系統工藝采用雙管摻水流程、串接流程、環狀流程3種方式,其中在中區東部3次加密井產能建設中,站外集油系統采用串接流程和環狀流程相結合的集油工藝,其他均采用雙管摻水流程。
2.1低溫集輸階段
每年從3月1日開始實施低溫集輸,分為2個階段,3月1日—20日,水驅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0℃,水驅過渡帶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5℃,聚驅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5℃;3月21日—4月30日,水驅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45℃,水驅過渡帶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0℃,聚驅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5℃。2014年實施低溫集輸與2013年同期相比提前20 d,轉油站外輸摻水溫度比去年同期降低5℃,同時聚驅轉油站低溫集輸。
在低溫集輸過程中,單井摻水量應使摻水后混合液含水率大于85%、產液大于20 m3/d、單井計量間回油溫度27~29℃(如果在該溫度范圍內無法滿足前2個條件,則溫度可適當提高,但最高不超過33℃)。2014年在低溫集輸期間全廠實施常年停摻53口井,實施降溫摻水井數4149口。
2.2常溫集輸階段
常溫集輸階段從每年5月1日開始,水驅轉油站全部停加熱爐,有熱洗時啟1臺熱洗爐,以滿足油井熱洗需求。
在常溫集輸過程中,單井摻水量應使摻水后混合液含水率大于85%、產液大于10 m3/d、單井計量間回油溫度25~27℃(如果在該溫度范圍內無法滿足前2個條件,則溫度可適當提高,但最高不應超過33℃)。單井摻水量控制在0.8 m3/h以內,如不摻水就可滿足含水率、回油溫度、產液量等要求條件,并且出油穩定,可實施停摻水集輸。2014年常溫集輸期間共實施停摻水加熱爐137臺,季節性停摻井638口、摻常溫水井2577口、摻低溫水井937口。
聚驅轉油站摻水溫度控制在55℃以下,未要求實施停爐,各聚驅轉油站根據實際情況運行1~2臺加熱爐(表1)。
2.3技術措施
2.3.1轉油站流程改造
早期薩中油田集輸工藝均采用轉油站摻水熱洗合一、站外雙管摻水集油流程,來滿足油井熱洗需要,轉油站摻水溫度需要保持在70~75℃,制約了常溫集輸的開展,造成天然氣的浪費[2]。為此,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對轉油站摻水工藝進行改造,把1臺摻水熱洗二合一的泵作為熱洗爐,新增熱洗爐出口管線,將1臺摻水泵改為熱洗泵,新建1套熱洗閥組,實現摻水熱洗分開。目前,全廠轉油站已全部改造完成,形成了特有的站內摻水熱洗分開、站外摻水熱洗合一工藝流程,實現了高溫熱洗、低溫摻水。

表1 轉油(放水)站低溫、常溫集輸摻水溫度
2.3.2摻水泵變頻技術改造
在低溫常溫集輸期間,由于部分井實施了停止摻水、減少摻水、降溫摻水等措施,轉油站實施了集中熱洗,摻水量受季節和運行方式的影響,變化幅度較大,造成摻水泵、熱洗泵能力不匹配、運行效率較低。針對這種問題,開展了摻水泵變頻技術改造,改造后節電率在15%左右,2013年在中217座轉油站實施摻水泵變頻技術改造,2014年對新建轉油站摻水泵也進行變頻技術改造。
2.3.3使用一體化可控摻水流量計
目前,全廠采用人工手動調節摻水閥門的方式調節摻水量,根據個人經驗控制摻水閥的開度,存在摻水量偏大的弊端;同時,隨夜晚外界溫度降低,回油溫度降低,而單井摻水量不能及時隨回油溫度動態調整,造成部分油井頻繁發生凍堵現象。2015年,在中207轉油站的2座計量間安裝4套一體化可控摻水流量計,把流量計、流量閥及控制器3部分集于一體,實現溫度設定、溫度顯示、流量顯示、手動控制流量或自動控制流量等功能,精確控制單井摻水量。
2.3.4藥劑破乳
低溫、常溫集油會導致進入轉油站、脫水站的采出液溫度低于目前正常溫度,為此需要加入破乳劑在低溫狀態下進行破乳。通過室內低溫破乳實驗研究,隨著溫度的降低,在用破乳劑的破乳效果出現變差的趨勢[3]。按照轉油站、脫水站的現場實際,加藥量8 mg/L,沉降30 min,采出液溫度在30℃、32℃、34℃時的油水分離效果均不好,水中含油量均在1000 mg/L以上。當采出液溫度在30℃、加藥濃度12 mg/L時,沉降2 h后分離出的水含油量小于500 mg/L,才能達到要求。
在開展低溫、常溫集輸期間(6個月),與2013年同期對比平均日節氣8.2×104m3,累計節氣2 992.4×104m3。
3.1轉油站
低溫、常溫集油期間,各轉油站基本按照方案執行,而且運行平穩,在增加1座三元轉油站的情況下,日消耗天然氣量、噸液耗氣指標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8.2×104m3、0.8 m3/t,取得顯著的節氣效果。同時,由于降低了摻水爐的加熱溫度,縮短了運行時間,減少了加熱爐的損壞。
3.2脫水站
低溫集輸階段,脫水站來油溫度有所降低,平均為34.7℃,比實施前下降了2.2℃,游離水脫除器后油中含水平均為11.3%,水中含油平均為265.9 mg/L,與實施前相比,分別上升了0.3%和29.9 mg/L。電脫水器后的油中含水平均為0.13 mg/L,與實施前一致,沒有明顯變化,全站能夠保持平穩運行。
3.3污水站
低溫集輸期間,全廠含油污水處理站進站污水含油量平均為269.1 mg/L,懸浮物平均85.0 mg/L,與實施前相比含油量上升了14.1mg/L,懸浮物上升了9.9 mg/L,處理后外輸污水含油量平均為14.4 mg/L,懸浮物平均9.0 mg/L。深度處理水站實施前后數據持平,外輸污水含油量平均為3.9 mg/L,懸浮物平均3.5 mg/L,均在合格范圍之內。
常溫集輸初期,2014年5月1日—5日由于脫水站不能平穩運行,放水次數增加,去污水站水質有所下降,含油量平均301.1 mg/L,懸浮物含量平均129 mg/L,但通過提高加藥量至12 mg/L,階段性縮短反沖洗周期等措施,外輸指標均控制在合格范圍之內。從5月6日后,隨著脫水站平穩生產,各項指標均恢復到實施前水平。
4.1油井井口回壓升高
在2014年實施低溫集輸的4個月內,有47口、132井次油井井口回壓升高,需要高壓熱洗車加溫加壓沖洗管道,才能使壓力恢復正常。轉油站為了解決異常井回壓升高的問題,采取縮短整個計量站所有油井的熱洗周期的方式進行處理,而且異常井的摻水量也較大,平均為1.5 m3/h,增加了能源消耗。其原因為異常井管道運行年限長、結垢嚴重、集油半徑長、拐點多、保溫效果差。
4.2轉油站摻水流量計計量不準
目前,79座轉油站中有10座轉油站的外輸摻水流量計由于結垢問題,造成摻水流量計計量不準,無法準確掌握實際摻水量。另外,由于早期采用大站供水摻水流程,為了準確計量本站摻水量,部分轉油站摻水流量計安裝位置在三合一出口處,無法準確計量實際摻水量,不利于摻水量控制。
4.3計量間采暖溫度無法達到規范要求
在冬季實施低溫集輸后,部分轉油站所轄計量間距離較遠,由于摻水溫度較低,到計量間的摻水溫度在35℃左右,造成計量間值班室內溫度較低,影響崗位工人正常工作。2013年開展了低溫集輸計量間增加暖氣片,已經在207計量間實施。當冬季室外溫度為-25℃、計量站摻水溫度為45℃時,室內溫度可以達到22℃以上,能夠滿足需要。
目前,全廠有60座計量間存在上述問題,部分計量間冬季室內溫度只有10℃。
4.4脫水站運行不平穩
常溫集輸階段,脫水站來油溫度降低,平均為33.9℃,對脫水站造成一定影響,主要有:脫水站的來液匯管溫度在29~30℃時,發生游離水脫除器油出口管道及浮球凝堵的現象,脫水加熱爐爐效低,無法使脫水溫度難達到45℃,電脫水器的跳閘次數上升,通過電脫水器看窗放水發現油水沉降分離效果變差,油層、水層及過渡層交替存在。
通過對薩中油田低溫集輸工藝的分析,確定下一步攻關方向:
◇摸索冬季低溫集輸溫度界限;
◇推廣不加熱集輸工藝流程;
◇尋找單井個性化管理的方法;
◇摸索冬季低溫破乳藥劑和絮凝劑適時添加溫度及合理添加量;
◇確定聚驅、三元復合驅轉油站低溫常溫界限。
[1]杜久恒.特高含水期原油不加熱集輸技術研究與應用[C]//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度油田地面工程技術研討會報告集(上冊).大慶: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745-755.
[2]岳永會,王德喜.喇嘛甸油田不加熱集輸技術研究與試驗[C]//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度油田地面工程技術研討會報告集(上冊).大慶: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762-777.
[3]劉學,杜久恒.特高含水期原油不加熱集輸技術[C]//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度油田地面工程技術研討會報告集(上冊).大慶: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4:777-792.
10.3969/j.issn.2095-1493.2016.03.002
2015-12-22
(編輯 莊景春)
韓國志,2011年7月畢業于大慶石油學院,從事安全環保工作,E-mail:13945992285@qq.com,地址:黑龍江省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第一油礦,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