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知名的電影、戲劇和舞臺劇的視覺總監、舞臺美術與服裝指導,
葉錦添屢屢創造視覺奇跡,但如果你閱讀過他的書籍《神行陌路》,
親臨他的當代藝術個展,與他進行一場對話,你會發現,
葉錦添的東方美學思路不僅沿襲傳統,
他的成長之路、觀察方法、內心觀照,
都為東方美學賦予一種陌生之美,有點迷離,有點憂郁,卻帶一點無限未來星光。
「東方美學」的靈魂在于虛與實并至。
「復興」不能用時間和空間來定,有新就有舊,這是一個大平衡。從空里出發,一直散發到銀河領域。這是東方的觀點,它不涉及時間和空間,一直處在行動之中。所謂的運動也是在平衡,也是煥發能量的新過程,并不在時間范疇。
復興是自我找尋出路,找尋一種可能性,視野更廣闊、不受拘束,在這種情況下發現自己可能的方向和度量。
——新東方主義創發者 葉錦添
P=PHOENIX LIFESTYLE
新東方 多元化視野

在策劃本期《東方美學新復興》專題時,本刊編輯部第一個鎖定的采訪對象就是葉錦添。葉錦添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東方主義”的美學理念,他讓世界了解到東方文化藝術之美的重要。“新東方主義的創發,來自于尋找喜悅的發現,從各個角度開拓視野,并成為創作的源頭。它以多方向的構成,不斷自我吸附與影射。”對于新東方主義的理解,葉錦添更傾向于立體化的認識與運用。因此,無論是在服裝設計、電影美術、舞臺美術、攝影,還是當代藝術等多個領域,他都能為我們構造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東方美學色彩。

許多人是因為葉錦添在2001年憑《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以后,才對他有所關注,但其實于1992年,他已經憑借電影《誘僧》獲得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此前還以出色的繪畫功底,出道之初就能夠進入《英雄本色》《胭脂扣》等劇組。當時葉錦添還年輕,為了尋找機會去實現奇思怪想,他1993年一個人到臺灣,在那他沒有朋友,每天考驗著自己的思考與實力,1993年在臺灣演出的《樓蘭女》,是葉錦添第一次嘗試舞臺劇服裝和道具設計。葉錦添的精神世界很不安分,常常跳脫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是他的文化主脈絡卻很明晰,在影視劇《大明宮詞》《夜宴》《赤壁》《風聲》、楊麗萍舞臺劇《孔雀》之中,一眾具有中國風特色的服裝設計和美術指導,都體現出葉錦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理解。
P:在你的作品之中,都能看到你對于中國服飾的全新詮釋,在設計不同服裝時,你主要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葉錦添:沒有一定的模式,而且方式一直在變化。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題目本身,不同故事擁有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學取向,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二是合作的對象。表演的形式,決定具體出現的風格。每個作品都希望做到不重復,也希望作出語言和形式上的革新,但手法是潛移默化的,不是用既成的觀念。
P:你不僅在藝術領域進行跨界:服裝、視覺藝術、電影美術,你認知中國文化的方法也跨越了時間與地域,吸收全世界的養分精華,參與其間,達到世界的高度,以此找尋中國的源頭,產生嶄新的視覺,可是在吸取、融合之時,你是否有過“水土不服”的矛盾?對此如何克服?
葉錦添:我的創作中一直都致力于尋找所有東西真正的關系。有時候它們的關系不是我們平時看起來的那樣。所以真正的“水土不服”也就存在于這種施與受的關系。你能否把想要傳達的信息傳達出去,別人能是否和你認識的一樣多,在信息的接受上是否擁有同樣足夠的空間。

我也相信這是一個觀念改變的年代,許多認識會促進新觀念的產生與確定,所以這是一個充滿了冒險的年代。我把這個過程看成一個自然的必經過程,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也許這些水土不服就會變成他人文化的基礎。
P:現在你為電影、舞臺劇設計過許多比較戲劇化的服裝,有想做自己創立一個時尚品牌,設計生活類服裝嗎?
葉錦添:我總覺得所謂的時尚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到了最高峰,將來的時尚世界當然還會和以往不一樣。新的觀念引發出各種可能性,從各種角度觀看人的處境、對自己的定位——時尚曾經扮演過這個角色,但是現在我們要重新思考生活的狀態,創造一種類似時尚的存在,它與以往的時尚又不太一樣。未來的時尚是更貼近個人表達,表現個體和社會關系的,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完成,牽涉到方方面面深入的美學關系。至少在目前的商業體系上去制造一個商業品牌,會越來越保守。
舞臺劇 有限中看無限

今年葉錦添為歌劇版《紅樓夢》與舞臺劇《吉賽爾》做服裝造型以及舞臺場景設計,立體的舞臺劇與平面的影視作品相比,葉錦添的觀察方法與設計思路也會有所不同。他表示“舞臺的空間是有限的,它是鏡框,觀眾的眼睛就可以看到邊界。相比之下電影是接近無限的,既可以展現寬廣的沙漠,也可以展示狹小的房間。所以舞臺的空間是要經過想象,轉化成特定的大小,出現在觀眾面前;電影則是一個無限的空間中慢慢建立起一套語言,所以它呈現的多是局部的細節,很少是全觀。而舞臺是在特定的空間中看無限,其中展現會充滿虛擬的手法。”
P:你曾為李少紅執導的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做過藝術指導,此次是歌劇版《紅樓夢》,這兩個《紅樓夢》在視覺上會有什么不一樣?
葉錦添:李少紅版《紅樓夢》是一個很大的嘗試,嘗試的意義在于從機械的電影設備表現,回歸到虛擬,從中國古典角度看這些東西,它建構的模式是從虛擬到寫實。因此我們看到很大膽的依據傳統戲曲創造的夢幻感,在程式化中呈現曹雪芹的夢幻感,在畫面中制造出合理的共流。但是在歌劇版《紅樓夢》,都是舞臺化的呈現,全是一幕幕的,所以順理成章達成一種半詩意半夢幻的風格。
P:在你心中,《紅樓夢》還會有幾個模樣?你以后還會想呈現什么樣的《紅樓夢》?
葉錦添:就好像莎士比亞在英國一樣,不同年代的人看有不同發現、不同理解,有不同的情感表達,要再做《紅樓夢》,不同時間、不同演員、不同合作對象、不同社會氛圍都會讓它改變。但最終的是,它有屬于我們當下的表達與意義。
P:《吉賽爾》是西方經典的芭蕾舞臺劇,今年年底你為其做服裝造型以及舞臺場景設計,你是如何“叛逆”地融入新東方主義美學的?

葉錦添:我一直都很喜歡芭蕾舞呈現的女性美,傷感又詩意,復雜的技術會造成超現實的感覺,這都是形而上而漂亮的。當我和阿庫漢姆合作,發現他心中有很強烈的另一種表達。所以這次的《吉賽爾》他會和傳統的芭蕾舞比較不一樣,是沉重與暗色系,又帶有深沉、永恒的寫實主義色彩,在呈現上又是單純、超現實的。我只用一個很簡單的手法改編芭蕾舞舞臺過往的歷史氛圍:一面浮動的墻,落實在舞臺上,成為生與死、不同世界的邊界。
P:通過閱讀你的書籍,我覺得你構筑了一個非常特別的世界觀,富有想象力、虛幻卻又真實,你是否想過自編自導一部電影,以此更形象立體地呈現你的觀念世界?
葉錦添:我現在比較傾向未來的題材。未來也包括過去。我現在看事情的方法已經變了,不是從現在看未來,而是由未來看從前,我希望用這種看事情的方法,去建構新的視覺、世界觀,構建新的人間經歷。
流形 讓感官思緒韻動

對葉錦添而言,研究歷史僅是電影美術設計工作的第一步,他不斷探尋如何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來,作為一名藝術家,他致力于增擴觀眾的視野和生活方式——他把這個過程描述為“流形”。每次在葉錦添的當代藝術展中,都能見到他所創造的巨大人偶Lili,但每一次他都會為展覽賦予新的意義。今年的《流形:葉錦添藝術世界之旅》延續了2013年《夢渡間:葉錦添攝影展》的黑盒子概念,兩個巨大的Lili同時出現在展覽場內,營造出三重對視的感覺。在《流形》展覽中,現場還特別準備了影片的片目單,觀眾可以在片目單的專門位置留下自己的觀看感想,嘗試一下,或許在葉錦添的下一回展覽中,你會為某種熟悉的情緒所動容。
P:最近你在上海舉辦個展《流形:葉錦添藝術世界之旅》,主要想傳達的思想和情緒是?
葉錦添:我希望平實地把以往對世界探尋的經驗放在空間中,讓大家分享思考。這一次在上海辦展,讓我把目光從歐洲和北美收回到中國。上海的黃浦江旁邊的標志性建筑很多,外灘甚至成為中國歷史一個很重要的回憶。但是你如果仔細思索,會發現現在看到的很多建筑,有些是改建的,有些是只剩下外形、重新包裝,而內部現今已與當初南轅北轍。展覽本身延伸了《夢渡間》的黑盒子概念,里面充滿了潛意識、對世界的看法,營造了一個流動的世界,在其中聲音與影像流動交匯,我既往所創作的實物也身處同一個空間。我構思營造出三重對視的感覺,兩個巨大的Lili同時出現在展覽場內。因為她們的尺寸很大,所以營造出很大的氣場,讓觀者有一種形體迷失的感覺。
P:在你的展覽中,你所創造的大型人偶Lili是出現的常客,你通過她想傳達什么情緒?
葉錦添:Lili本身就是反照一切人的經驗和情緒表達,影射出很多人們內心的情緒和表達,其實記錄她最終記錄的是時間和空間。我們現在身處的時間和空間都在人類的比例下、經過漫長的歷史約定俗成。而現在只要稍微改編一下比例,即便對于宇宙來說微不足道,但是歷史、空間就會發生改變。所以我非常希望把人們抽離當下的時間和空間,重新看這個世界。
P:在你眼中,觀眾是否也是你藝術展的其中一部分,他們是如何影響你的創作的?
葉錦添:在藝術展中出現的一切都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現的,而不是從我的角度。這些東西都是我周圍看到的人、事、歷史、空間,他們的相互關系和張力。這些作品中沒有我的主觀因素,我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有的時候,我遇到一些東西,內心潛藏已久的想法就會跑出來。
就如同我和Lili在上海之前的拍攝一樣,我們會收到上海民眾的反饋,這些信息非常直接,我不會做任何編輯加工。雖然一個事物出現在作品中的大前提是我對它能產生感覺和情感,但出現在作品中的很多都是社會性的,我想記錄的東西。
P:在《神行陌路》之中,看到你對于成長的回憶,你覺得自己現在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未來你又會想歸向何處?
葉錦添:一直出現在我生活中的動機、機會,讓我發展出現在的這套語言。但我一直覺得,在我生長出生之前已經有很多回憶,我是帶著回憶來到這個世界上。回憶一直敦促我建造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界,集中所有動力去發展這個世界——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其他的人在做同樣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導體,聽著、看著、感受著這個世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