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
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博士生卡特琳娜·約翰遜,目前在研究神經生物方面的差異是否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廣的社交網絡。
她說:“我對大腦中一種名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特別感興趣。內啡肽是我們痛苦和快樂回路的一部分——它是我們體內天然的止痛藥,并且能給我們帶來快樂。以往的研究表明,內啡肽能促進人類以及動物的社會聯系。眾所周知的‘關于社會依戀的大腦阿片理論告訴我們,社會互動能使內啡肽與大腦中的阿片受體結合,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我們與朋友的見面就是能讓我們感覺良好的因素?!?/p>
基于內啡肽比嗎啡止痛效應更強的事實,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理論。
研究人員使用耐痛性,作為評估大腦內啡肽活性的指標。如果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擁有更廣社交網絡的人會有更高的耐痛性,這也正是他們的研究所發現的。友誼或許真能幫助減少痛苦!
卡特琳娜聲稱:“內啡肽系統可能會被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癥打亂。這或許能部分解釋,為什么抑郁的人往往缺乏快樂,并且感覺被社會拋棄了。”
同時也有另外兩個發現值得注意。無論是那些更愛健身的還是那些壓力水平較高的人,往往都有較小的社交網絡。
卡特琳娜解釋說:“這可能只是時間問題,人們如果花更多的時間鍛煉,見自己朋友的時間就更少。然而,也可以有個更有趣的解釋——因為身體和社會活動能促進內啡肽的釋放,所以一些人可能利用運動而非社交作為一種替代手段,來獲得他們的‘內啡呔高潮。這項與壓力有關的發現也許能表明,較大的社會網絡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壓力,或者說壓力及其根源導致人們社會活動時間更少,縮小了他們的社交網絡?!?/p>
研究表明,社會關系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甚至可能是決定我們壽命的一個因素。因此,可以理解為什么每個人有不同規模的社交網絡,這其中涉及到的可能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作為一種物種,我們已經進化到能在豐富的社會環境中蓬勃發展,但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社會互動的不足可能是一個被忽視的導致我們健康狀況下降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