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丹,向鳳玲(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江南分院404000)
延續護理對癲癇患兒焦慮抑郁情緒及康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毛丹,向鳳玲△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江南分院404000)
目的探討延續護理對癲癇患兒焦慮抑郁情緒及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在住院及出院期間應用常規性健康教育及護理,觀察組在出院后實施家庭訪視、電話隨訪、健康講座等措施。持續實施6個月后對兩組患兒焦慮抑郁情緒及康復療效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患兒干預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癲癇控制率、智商改善率、生活質量改善率、治療依從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延續護理能有效改善癲癇患兒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改善患兒智商,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癲癇/護理;兒童;焦慮;抑郁;神經系統疾病;醫院科室;延續護理
癲癇是兒童期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多發性疾病[1]。癲癇病程長,反復發作,患兒需長時間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容易導致患兒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而不良情緒又可誘發癲癇發作,加重患兒病情,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2]。傳統護理模式注重患兒院內護理,而出院后對患兒的護理則不全面,加之患兒的家屬缺乏專業護理知識,導致患兒出院后服藥依從性下降,影響其病情康復[3]。出院后延續護理是在患兒出院后對其實施的延續性及協作性護理。本研究將對癲癇患兒出院后應用延續護理,并分析其對患兒負性情緒、用藥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癲癇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在患兒的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情況下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4~14歲,平均(8.96±2.59)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58±1.98)年;發作類型:單純性部分發作18例,復雜性部分發作12例,強直-痙攣性發作12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5~14歲,平均(9.02±2.63)歲;病程2~12年,平均(6.93±1.82)年;發作類型:單純性部分發作20例,復雜性部分發作12例,強直-痙攣性發作1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1)經MRI診斷確診;(2)均行藥物治療;(3)神經系統查體正常;(4)無進行性影響智力的相關疾病。
1.1.3排除標準(1)有重大精神疾病難以配合研究者;(2)患兒的家長不同意參與研究者;(3)不便聯系,難以隨訪完成研究者。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兩組患兒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對患兒心理進行評估并給予心理輔導,向患兒及家屬講解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并指導患兒正確服藥。出院時對患兒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并告知患兒的家屬出院后的注意事項。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延續隨訪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1出院前準備(1)讓患兒的家屬填寫隨訪聯系表格,內容包括患兒性別、年齡、病情、住址、家屬聯系方式、治療用藥等。(2)出院時向患兒的家屬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及出院聯系卡,健康手冊內容包括癲癇發作時護理、癲癇發作飲食、日常護理、服藥護理及癲癇患兒學習、社交等相關注意事項。(3)自制癲癇患兒識別卡,讓患兒隨身攜帶,識別卡正面寫上患兒診斷、姓名、家庭住址、2名以上家屬聯系電話,反面寫上癲癇發作時現場人員施救的方法。
1.2.1.2出院后隨訪制作表格式家庭護理記錄手冊,由患兒的家屬填寫每天用藥情況,記錄有無不良反應和疾病進展情況。出院2個月內由責任護士對患兒進行家庭訪視,每月1次,了解患兒在家康復治療情況,進行用藥指導,并了解患兒的家屬對患兒關懷情況,了解患兒疾病發作類型、頻率、藥物不良反應等,了解患兒心理狀態,并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給予患兒足夠的支持及關心,指導患兒的家屬給予患兒足夠的關懷,消除患兒不良情緒,鼓勵患兒積極面對疾病[4]。責任護士應24 h保持手機通暢,隨時接受患兒及家屬的電話咨詢,并不定期對患兒及家屬進行電話隨訪,以便第一時間了解患兒病情。通過電話指導患兒的家屬預防患兒癲癇發作、防舌咬傷、窒息及骨折等損傷的處理。
1.2.1.3健康講座出院1、3、6個月召開患兒座談會,讓患兒的家屬講述需解決的問題,并定期組織患兒參與歌唱、跳舞、幼兒游戲等,讓患兒通過游戲及活動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改善患兒社會功能。同時鼓勵患兒及家屬積極參與討論各自成功照顧的經驗,探討存在的問題,建立患兒及家屬QQ群和微信群,建立相互支持網絡。
1.2.2觀察指標
1.2.2.1負性情緒干預前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進行評估。評分大于18分為陽性。
1.2.2.2智商干預前后采用總智商測評表評估患兒智商[5]。總智商評分超過干預前評分10%為改善。
1.2.2.3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癲癇患兒生活質量測評表評價患兒生活質量[6]。生活質量評分干預后較干預前提高10%為改善。
1.2.2.4癲癇病情癲癇病情分為控制及復發。自患兒出院至隨訪6個月期間病情沒有發作,腦電圖監測正常即為控制;隨訪期間病情發作至少一次即為復發。
1.2.2.5依從性采用患者疾病治療依從性測評表進行評價,總分25分,>20分為依從,經Cronbach′s α檢驗,信度為71.2%。
1.2.3隨訪干預后對患兒隨訪6個月。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負性情緒比較觀察組患兒干預后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負性情緒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兒負性情緒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n H A M D干預前 干預后H A M A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9 . 2 1 ± 3 . 5 2 1 3 . 4 1 ± 4 . 2 6 5 . 4 5 8 0 . 0 1 6 4 2 4 2 t P --2 2 . 2 7 ± 2 . 4 8 2 2 . 1 9 ± 2 . 3 7 0 . 8 2 7 0 . 2 1 5 1 1 . 0 6 ± 2 . 1 5 1 5 . 8 8 ± 3 . 6 0 5 . 7 4 2 0 . 0 1 4 2 0 . 5 2 ± 4 . 6 6 2 0 . 1 3 ± 4 . 3 5 0 . 7 4 1 0 . 2 8 6
2.2兩組患兒癲癇病情、智商、生活質量、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患兒癲癇控制率、智商改善率、生活質量改善率、依從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癲癇控制率、治療依從性率、智商改善率、生活質量改善率比較[n(%)]
一般情況下為節約住院成本大多數癲癇患兒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便出院,由于住院時間較短,護士對患兒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缺乏關注,使患兒護理效果不理想,影響患兒身心健康。隨訪護理作為住院護理的延伸是一種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延伸[7]。通過對癲癇患兒進行隨訪護理可提高患兒的家屬對患兒的護理管理水平,改善患兒不良情緒,促進患兒身心健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干預后HAMA、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訪護理能有效改善癲癇患兒焦慮抑郁情緒。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隨訪護理能有效提高患兒的家屬的照顧能力,使其能明白患兒心理與疾病病情的關系,使其對患兒的護理更具有針對性,讓患兒能全面感受到關心與尊重,讓患兒能保持健康、樂觀的態度[8]。通過組建各種活動讓患兒積極參與活動及游戲,提高了患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增強了患兒的生活信心,從而改善了患兒焦慮抑郁情緒[9]。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癲癇患兒康復的保證,目前,不少癲癇患兒的家屬由于缺乏專業護理知識,不能正確對待患兒行為及態度,不能給予患兒良好的家庭支持,導致患兒出現不良情緒,使患兒對疾病治療缺乏耐心及信心,影響患兒用藥依從性,進而影響療效[10]。本研究從癲癇控制率、智商改善率等方面評價了延續護理對癲癇患兒康復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癲癇控制率、治療依從性率、智商改善率、生活質量改善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訪護理能有效提高癲癇患兒出院后康復治療依從性,改善患兒病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通過隨訪護理提高了患兒的家屬對癲癇的認識,使其對患兒更加關心及體貼,改變了患兒家屬的消極態度,促使其與患兒交流,從而為患兒提供足夠的信息,引導患兒正確面對病情,使患兒能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了療效。
綜上所述,隨訪護理能有效改善癲癇患兒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改善患兒智商,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在癲癇患兒護理中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推廣延續護理,進一步幫助患兒鞏固病情,改善療效。
[1]陳永紅,童建明.護理干預對改善癲癇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5-6.
[2]李雙子,楊祖群,陳文勁,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提高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6):72-74.
[3]成月花,王紅,李雪芬.隨訪護理對成人癲癇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3,28(23):70-71.
[4]劉民輝,胡紅玲,吉彬彬,等.癲癇患兒父母照顧負擔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廣東醫學,2013,34(19):3021-3023.
[5]黃培,廖沛光,姚慧慧.循證護理對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2):2672-2674.
[6]宋秀峰.癲癇患兒家長的抑郁水平與其癲癇知識知曉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54-55.
[7]趙霞,黃永珍,高玉娜.提高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護理對策及行為干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26):77.
[8]張玉珍.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對癲癇兒童的臨床護理[J].醫學信息:下半月,2013,26(2):403.
[9]沈慧玲,林翠玉,李從群.臨床護理路徑在癲癇患兒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12,43(4):71-73.
[10]黃曉紅.臨床護理路徑于小兒癲癇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5):204.
·教學探索·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6.051
B
1009-5519(2016)06-0929-02
△,E-mail:1346147994@qq.com。
(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