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妗子
讀書治病趣談
文/妗子

讀書讓人長知識、修涵養,聽說過讀書能治病的事嗎?趙本山的小品《心理診所》,醫生趙大寶通過讀書話療的方式,治好了范偉飾演角色的心理疾病。看似娛樂,又近乎真實。宋代詩人陸游就說過:“病須書卷作良醫”。清代蕭掄說:“人心如良田,得養乃滋長,苗以水泉溉,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日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清代戲曲家李漁認為,讀寫“憂借以消,怒借以釋,牢騷不平之氣借以鏟除”,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今人鄭逸梅在《幽夢新影》中說:“面目之可憎與否,不在于美丑,在于其人之曾否讀書,所謂腹中有詩書氣自華也。”
近來翻看許家和《讀書祛百病》一書,里面記載了不少讀書治好弱智、瘧疾、惡瘡、氣痛癥等病癥的事例。
傳說,漢文帝少時腦笨,通過讀誦奇文,弱智癥不治而愈,后來當上了皇帝,能日理萬機,而且提倡節儉,多施仁政,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載,孫揆少時不聰明,后來刻苦攻讀,開發智力,“十五歲適然一變”,竟然業就功成官至尚書。清代秦子忱患惡瘡,天天伏枕呻吟,苦不堪言,但一部《紅樓夢》竟然使他忘卻病痛,全書讀畢,惡瘡不但奇跡般痊愈,還寫出《秦續紅樓夢》一書。清代《老異續編》載有一樁奇事:白巖朱公患氣痛癥,發作時他就吟誦杜甫詩歌數首,氣痛癥就得到緩解。
文史學家張默生兒時口吃,見人不能出一語,原名敦訥。1919年考入北京高師后,發誓矯正口吃。他廣搜古今中外關于演講、辯論之書,如《戰國策》、《鹽鐵論》、《神滅論》、《神不滅論》等,然后堅持精讀朗誦。他還交結一位辯論對手,名曰“杠友”,每至周日,就到校外互杠不休,常精疲力盡,飯不能下咽,然以此為快。堅持兩年,終于戰勝了“口吃”之病,其父聞訊,驚訝萬分,喜極淚下。
宋代詩人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禮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現在有一種流行說法,說是一個人的長相好不好看,有沒有氣質風度,四十歲以前由爹媽定,四十歲以后由自己定。這也證明讀書確實能美容,能修養氣質。
古書的記載我們不知真假,有病還是得看醫生,不能光在家里看書。但是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圖書療法屬于心理治療領域,其治療對象主要是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它對生理疾病的治療能起輔助作用,通過作用于心理,再由心理影響生理緩解了病情。沒事時多讀書,至少能調節好心理,對身體健康還是大有裨益的。